小张望从枕头下抽出自己的病历本给爸爸,上面是她一笔一划的稚嫩笔迹。
“自yuan放弃治疗。”
爸爸的心像被千万根钢针同时扎了一下,小张望红了眼睛。
她哽咽着说:“爸爸,我是捡来的娃,害不起这病,你带我回家吧。”
从医院回家的那一晚,父女俩异常的沉默。
临睡前,张望枕在一侧望着父亲,终于先开了口——
她说自己喜欢秋天,秋天有红豆、有菩提树、有苹果;
说她就是从秋天来的;
说:
“我死了,你就把我葬在后山上,这样我就能天天看到你,你也能看到我。”
那一刻,女孩的懂事击溃了一切。
枕边的父亲绷不住了,网友们被破防了。
“感人、心痛、哭成泪人”成了大家评价中出现最多的字眼。
因为这以情动人的真挚,影片虽然无明星、零宣传,却在去年上映前拿下多项国际大奖。
看过的人,无不泪落如雨,感动且心痛。
更令人心碎的是,它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天堂的张望》的故事,关于一对父女:
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张国华和张望,相依为命。
只是这份亲情有点特殊:他是养父,她是弃婴,两人并无血缘关系。
七年前,张国华在砍柴的路上捡到这个孩子,他的心就软了。
七年后,张望成了懂事可爱的女孩,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闪着童真的光。
日子过得清苦,却不妨碍这份亲情带来的幸福感——
爸爸会在收摊回家的路上,为女儿采一朵小花作为礼物。
女儿则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暖心地帮他捶背,开心地唱在学校刚学会的歌。
如果没有意外,聪明优秀的小张望将来一定能走出大山,实现带着爸爸去大城市生活的梦想。
可惜,生活总能在人们最没有防备的时刻,带来最沉重的一击——
张望病了,急性白血病。
巨额的医药费,对条件尚可的家庭来说,是倾尽所有治病救命。
对张望一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天文数字=等死。
当看着一个父亲走投无路,放下自己的尊严——
下跪借钱、要账挨打、卖肾被骗……甚至一度想铤而走险,为了救女儿命险些触犯法律。
无奈又心碎。
生活很苦,意外的打击更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看完电影会发现,故事并没有刻意卖惨煽情。
最戳中人心、叫人泪腺决堤的,反而是一种在逆境中滋长出的“柔软”——
一方面,那是小张望的懂事。
被确诊了病情,她不流露出一点沮丧,反而每天笑得更加灿烂。
问爸爸今天去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向他炫耀自己新画的大作。
是无知者无畏?
不,其实她比谁都清楚,自己好像不能再陪着爸爸了。
既然曾经自己的命是爸爸给的,那现在更不能让他担心,将来也不想见他难过。
于是,有了一个细节——
从未对爸爸提出过要求的张望,突然开口想要一个带花的发箍,还想去照相馆拍照。
什么都没说,可一个女儿的细腻心思早已不胫而走:
照片是拍给爸爸的,好让爸爸想她的时候,就能随时看见……
另一方面,这份“柔软”亦是社会的温暖。
影片里,小张望是幸运的。
在她自愿放弃治疗的时刻,一位记者的及时闯入,让她收获了无数好心人的关爱。
张望如天使般的笑容融化着每一个人,而爱的力量也让张望变得更加坚强。
当她望着医生刘妈妈说:
“我还不想死,我想每天给爸爸唱歌。”
那双眼睛里,装满了对生的渴望。
镜头一转,门外,爸爸早已泣不成声。
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高级的拍摄技巧,《天堂的张望》却做到了让人一次又一次鼻酸。
那是生活最真实的记录与呈现在撞击我们的心灵。
影片里,在张望异常懂事的背后,是无数个被藏起来的辛酸细节:
比如,天还未亮,她早已背着书包出门,独自一人打着手电摸石头过河、爬坡、过山林。
等到了学校,天也亮了。
一到下雨就四下漏水的老房子,摆几个脸盆接漏,阴冷的夜晚就算熬了过去。
因为是捡来的孩子,听见村里的孩子对自己冷嘲热讽,她无力也无法反驳。
只能悄悄把这份伤心放在肚子里,自我消化。
最让我感到心酸的是这一幕——
午餐铃声响起,其他的孩子都涌向食堂吃饭,只有小张望拿出自己带来的饭盒。
一个不小心,饭盒被人撞翻,饭菜洒了一地。
白米饭配咸菜,寡淡得刺眼。
一向不哭的张望哭得好伤心。
要知道,从小把方便面当做最奢侈·童年愿望的她,一日三餐能吃上白米配咸菜,已经是极限了。
现实中,还有更多的贫困人群过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苦日子。
85岁的黄奶奶,独自一人生活,双目失明,行动不便。
想要自己做上一顿饭,难上加难。
60岁的农村大爷,身患残疾。
为了省钱,以粥代饭,每次只舍得放一小把米,多加水。
他们徘徊在温饱边缘,连一顿像样的餐食都吃不上。
在《天堂的张望》里,小张望的故事让人看尽世间百态,感受到人情冷暖。
更重要的是,它发出了一个深入灵魂的拷问:
当面对危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出手?
所幸,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
"这是一场博弈,是一场温暖与冷漠之间的博弈,输赢非常重要。"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关怀,多一份温暖,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生活也许很苦,但希望每个人都能过得好一些,被爱多一些。
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