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火星救援》:主角具备雄厚的心理资本
共35张
|
1905电影网讯 试想你一觉醒来,发现躺在火星的沙漠里,宇航员队友都以为你挂了,正光速飞回地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印度洋里飘,好歹还有一只老虎陪着,你抬头,周围连只苍蝇都没有,咋办?这正是《火星救援》片中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的真实处境。而整个故事就是从:我不能就这样等死开始的。
马克·沃特尼独自在火星,究竟面临了怎样的心理历程,是什么样的心理素质让他决定不能这样等死,从而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创造生命奇迹?本期#大神来聊火星救援#我们请到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荆承红博士来为大家解析,电影中你可能错过的感动细节。
问:马克·沃特尼独自在火星500多天,面对随时死亡的情况,你觉得他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
荆承红博士:一个人在火星上生活的状态,尽管有恐惧,但不是每天都被恐惧笼罩,其恐惧的状态在最初是极为强烈的,但随时间的推移,恐惧情绪的双向影响力中的积极一面得以发挥,主人公开始寻找活下去的一切可能,这样的生存意念让他积极寻找一切可用的资源,解决问题,而且此时他所表现出来的条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很好帮助了他。
第一种状态:应激
他的心理状态,在最初是一种应激的状态,突然遭遇变故,活下去的意念会让他急中生智,让他平时训练有素的能力在危机时刻表现出极强的生存能力,所以他尽管呼吸困难,举步维艰还是一步一步走回居住舱,并进行了对观众来说惊心动魄的自我救助过程。没有麻药,自己为自己手术,电影刚刚开始就为我们渲染了一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人在这样个陌生的环境下,最为直接的情绪是恐惧,但恐惧情绪是具有双向影响力的。
第二种状态:在恐惧中积极应对
恐惧对人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我们快速逃离危险,获得生机,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保护,另一方面是在无处逃避时,会带给我们面对危险的机会,如果这样的恐惧正好遭遇乐观和智慧,那么一个人生存的潜能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在电影中,我们会发现主人公其实快速进入到一种积极应对的状态,尽管也带有一定的恐惧感,但这时的恐惧感具有积极意义,可帮助主人公随时保持警觉,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所以我们会看到他小心翼翼的进出居住舱,每一个步骤都很严谨。在如此陌生和未知的生存环境下,主人公理性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速度是惊人的。
问:在与NASA取得联系之后,马克·沃特尼好像哭了。当最后他坐上敞篷飞船与来接他的队友汇合时,他终于放声大哭,如何看待他的这种情绪变化?
荆承红博士:情感流露。人在面对巨大心理压力时通常是应激的,他们没有时间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但当家人、亲人和队友靠近我们的时候,我们恐惧所带来的痛苦感受,我们内心的委屈,我们面对队友冒险营救的感激之情都会转化为眼泪表达出来。
问:你觉得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心理特征?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当他与队友联系上之后他其实第一件事是安慰队友。
荆承红博士:马克·沃特尼具备雄厚的心理资本。
首先,保有希望、乐观与幽默。在整部电影中我们都会看到主人公的希望、乐观和幽默,他能快速的摆脱恐惧的控制开始积极应对,收集所有食物进行量的分配,客观看待因为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匮乏带来的死亡威胁,开始有条理的记录太空日志,尽管这些记录的信息可能要很久之后才会被人看到,但是他在乐观品质的陪伴下,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就是在这样有条不紊的整理中他发现了土豆,植物学家的身份让他找到了生存更长时间的可能。
即使死亡就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拥有乐观的品质我们依然可以享受高品质的或者具备高品质形式的生活,在电影中我们会发现,主人公一个人会按时吃饭,而且尽管食物单调,但每一次进餐都极为讲究和正式,乐滋滋的享受着乏味的食物,当番茄酱吃完时,他开始用止疼药代替。如此庄重的进食过程,足可见其内心的稳定和从容。他的乐观还表现在他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比如自己是第一个拥有火星主权的海盗,自己是这个星球的植物学家,即使当他感觉到死亡迫近,拜托队长向父母告别时,也不忘告诉父母说自己是征服火星的第一人。在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时间里,队长的音乐陪伴了他,同时也是他幽默调侃的内容,这为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快乐的调剂。这种自我解嘲的方式是一种乐观和幽默,是对生命充满希望的表达,其背后透露的是主人公的智慧。
其次,是极高的自我效能感。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即将到来的死亡(如果食物不能坚持到四年后同伴的到来,死亡是触手可及的),但他坚信自己拥有让自己完成科学研究的能力,于是开始记录航天日志,开始走出居住舱对火星进行有益的探索,尽管这些不在其规定的工作范畴之内,但自我的胜任感让他主动承担了这些责任,这是自我效能的典型表现:坚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当下。紧接着当他发现土豆时,他知道自己是可以用植物学家的身份探索火星土壤的种植的, “我能行”的心态让他走上了种植之路,紧接着他开始寻求水的来源,尽管有爆炸的可能,甚至是经历了爆炸的危险,但“我能行”的心态让他大胆进行着新的尝试。
然后他开始挖出具有放射性的原料提供热能,再然后他找到了多年前废弃的探路者号,驾驶火星车长途跋涉走到营救的目的地,直到最后坐进只有篷布保护的返回舱,所有这些的举动都是极高自我效能感的表达,在这些举动中,“我能行”“我们能行”“我们人类能行”的强烈感受同时也一直在我们每一个观众心中汹涌,是这样的自我效能感带领主人公,也带领我们内心中那个探险外星球的“部分自我”回到人类的世界。此时主人公已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整个人类,《火星救援》背后所表达的是人类自我效能的宣言:我们能行。
再有就是,感恩之心。
从整理同伴的物品开始,主人公就以一种谦恭的态度对每一位同伴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到看到那颗生机勃勃的土豆幼苗,他所表达的亲切问候,紧接着他关心着同伴的安危,尽管被落在这个陌生的星球上,但他并无怨恨。在他拜托队长向父母告别时,他所表达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在他离开火星奔向地球前,他在火星车上留下的那句“请善待这辆火星车,它救过我的命”,以及他回到地球上,对土壤里钻出来的小土豆苗的深情问候,我们会通过这些温暖感人的画面和语言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敬畏,感受到他感恩一切给予和陪伴的感激之情。我想这样的一种感念万物的心灵,是让他在遭遇困难时,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每一份资源,珍惜每一个看似渺茫,但却来自不易的机会。
问:如何才能培养如马特达蒙的那种乐观的心态,有没有一些简而有效的方法?
荆承红博士:乐观心态的培养,要从能力培养开始吧,注意培养自己的规划能力,生存能力,自救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情绪的调控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自己充满信心,然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看到积极一面,另外培养自己的幽默感,能够在困境中自我调侃也极为重要。
问:电影中还有哪些细节打动了您?
荆承红博士:那个年轻的天才天体动力专家的的敬业让我印象很深(在巨形计算机房里等待结果),这部电影是值得再看一遍的。还有火星飞船上的两位父亲印象也很深,尽管接受营救的工作任务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但在与家人和孩子连线时他们还是表现从容,让我想到父母是孩子的生命样本,父母的勇敢和担当,尽管有时候会带来分离之痛,但却可以影响孩子对生命价值的珍爱。这部电影也适合带着孩子看一看。昨天晚上我看到整个放映厅座无虚席,大家看的投入和专心。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走出地球进入太空的探险者是整个人类的生命样本吧,可以满足每一个人内心对浩瀚宇宙的好奇与向往,这也是这部电影吸引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