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真正看明白《火星救援》 你必须知道的那些梗
1905电影网专稿 25日在内地上映的《火星救援》延续了每年11月一部科幻片的规律。迷妹们的“马特·呆萌”和“384”塞巴斯蒂安·斯坦也特地来了中国,电影里最抢镜的土豆占满了北京国贸地铁站的一面墙。声势浩大差点让人忘了这可是77岁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最新硬科幻作品。
作为根据畅销极客小说改编的电影,看过小说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就是太空版的起点种田文嘛;看过电影的人又会觉得这是一出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加上《拯救大兵瑞恩》。但作为基于大部分技术已经实现了的“硬科幻”作品,《火星救援》中出现的很多科技有迹可循,9月份火星液态水的发现似乎也让火星长出土豆的可能性仅差“一步之遥”了。
如果没有各种设施,我们当然不能期待火星贫瘠的土壤和稀薄的大气真的可以让土豆在这颗平均距离地球2.25亿千米远的星球上生根发芽。马特·达蒙所扮演的“火星农民”也就不可能熬过687个火星日。当然了,这里面最神奇的补给工具还要数塑料布和胶布,作为NASA宇宙第一的黑科技,不仅用来建起了火星大棚,抵抗了黑色沙尘暴,还变成了逃脱火星引力的飞行器的顶部材料。以后谨记,出门先扯两丈塑料布,说不定可以救命。
不过当然了,除却这和当代技术有着看不见的鸿沟的先进科学,片中出现的其他神奇小道具和设施还是很靠谱的。
MAV, MDV, HAB 这些英文缩写都是什么?!
原著和电影中频繁出现的几个英文缩写就要数MAV, MDV, HAB这三个了。没有这三样东西,去不了火星也别想从火星活着回来。首先我们先来说说MDV,这其实就是火星降落载具。太空人们需要乘坐这个抵达火星地表。MDV其实就是一个安装了若干轻型推进器和降落伞的大罐子。它的设计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将宇航员们活着从火星轨道送到火星地表。
解释过了MDV,我们再来说说MAV到底是什么。与火星降落载具相反,MAV是火星升空载具的英文缩写,也是电影和原作中提前抵达的物资里最重要的设备。在宇航员登陆之前,NASA要用上14次无人飞行任务,将装满物资的飞行器运送到火星地表。MAV也在其中。在宇航员们完成地表作业之后,就需要这个火星升空载具将他们送回飞船“赫尔墨斯”。因此在投放MAV时,就需要软着陆,确保它完好无损。而MAV在被投放到火星表面之后,就会通过核反应堆,用自带的氢气和火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甲烷和水,再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与氧气。如此循环往复,在24个月内填满燃料槽。
最后就要说到HAB了,这就是宇航员们在火星期间所居住的栖息仓。栖息仓内装有氧合机生成氧气,以及水循环装置供水。
补给的那点事儿,预置补给与医用订书机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在宇航员登陆火星表面之前,NASA已经通过无人飞行任务预投了大量物资。毕竟一艘飞船也装不下供6个人维持火星作业的全部物资。因此在上一次火星探险计划启动之后,下一次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毕竟从前期准备到宇航员出发也有历时三年的过程。
自然,在这些预备物资中,也少不了医药用品,除了常见的止痛剂之外,最神奇的要数皮肤吻合器,也就是“医用订书机”。片中被马特·达蒙拿来缝合自己伤口的小物件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了,甚至在足球比赛中也可以看到队医用这种订书机来给伤员现场缝针,时间只需要30秒哦。
理科生的狂欢:ASCII码表与霍曼转移轨道
除了这些拿在手里的实用品之外,我们还得了解几个生存在太空中的概念。第一个呢,就是ASCII码表。使用这个字母表是在马特·达蒙与地球取得联系之后。因为如果用A到Z这26个字幕来做卡片围绕着MDV的话,摄像机无法精确的拍到字幕,所以他必须使用ASCII来和地球通话。其实也就是说每个字母可以有一个从0到255之间的代码来对应,而0到255之间的数字可以用十六进制值来表达。这样就节省了环绕摄像机的卡片张数,使得摄像机能够精确的对准每个卡片。
接着再来说说霍曼转移轨道是什么。因为引力的作用,宇宙飞船不能直接垂直向上飞,而是根据一定的转移轨道来非。而霍曼理论则说,通过两次瞬间加速,可将徐州飞行器从低轨道送往较高轨道。这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染料,因为理论假设这两次加速是瞬间完成,但实际上加速需要时间,所以除了基本燃料,还需要额外的燃料来补偿这部分时间。
作为一部标准的美国精神电影,原著和电影里到处都暗藏着大量只有懂的人懂的梗。简单一点的比如太空争霸和美国火星探索史,进阶一点的70年代迪斯科狂欢,高阶的70年代美剧,可以说这些“梗”组成了《火星救援》中一个个的小幽默。
美国的太空奥德赛
虽然小说虚构了战神3号任务,使得搭载着离子推进器的赫尔墨斯号飞船终于将人类送上了火星。但美国对月球、火星的探测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离子推进器也是实实在在的科技。
早年美国与苏联展开太空竞赛的时候,虽然两国先后都将人类送上太空,但只有美国真正地将地球人送上了月球。在马特·达蒙成功地种了土豆之后,他特地“炫耀”了一下自己已经超过了尼尔·阿姆斯特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那句“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也成为了名言。
到目前为止,月球是人类除地球之外唯一涉足过得星球,但这并不意味着火星上没有科学家们的努力。在《火星救援》中出现了大量人类在火星上的“历史遗迹”,比如被马特达蒙找到的“探路者”号,就是1997年7月4日降落在火星地表的飞船,其搭载的机器人火星漫游车旅居者号在火星上工作了3个月之久。2004年,漫游车机遇号在火星子午线地带登陆,直到14年依旧在火星地表前行,不断探索。
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70年代轰趴必备
火星风暴天,什么和太空最配?当然是华丽摇滚与迪斯科!被孤独地留在火星上的马特·达蒙,娱乐只有他不喜欢的迪斯科音乐作陪。不过说来也奇怪,未来的人竟然会如此复古地喜欢上20世纪70年代的音乐。要知道,那可是塑胶衣和几何符号组成的充满未来感的时代。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迪斯科女王”Donna Summer,她简直就是迪斯科的人格化象征。五次格莱美,六次全美音乐奖,声音和舞台表现力一样张扬。电影里出现的《Hot Stuff》是她79年专辑《Bad Girls》的第一首单曲。马特·达蒙在解决了火星漫游车取暖问题后,跟着音乐扭动身体的歌曲就是这首。
说到火星,怎么能不说地球上最著名的火星人大卫·鲍伊(David Bowie)呢。70年代,他化身为火星人Stardust,玩了几年的华丽摇滚。著名的闪电妆也是这个时期的标志。而他最著名的专辑之一《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就是讲述“坠入凡间成为摇滚巨星的外星人”的概念专辑。《火星救援》不仅选了专辑中最著名的歌曲《Starman》,片尾曲还用了无比点题的《Life on Mars》。
在马特·达蒙即将被营救成功之前,电影还选了另一首70年代的经典之作,ABBA乐队的《Waterloo》。虽然ABBA乐队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因为音乐剧《妈妈咪呀》广泛传唱,但在70年代,这也是欧陆最经典的几支电子舞曲乐队之一,连内地的迪斯科女王张蔷也翻唱过他们的歌曲。麦当娜在做复古舞曲专辑时,全球大热的单曲《Hung up》也是采样了ABBA的经典单曲。
电视、游戏、魔戒梗 怀旧一个都不能少
除了70年代迪斯科与华丽摇滚,电影和小说里还铺了不少70年代的美剧和游戏的梗。多亏他的团队里有一个热爱70年代文化的刘易斯,马特·达蒙的孤独火星年便一直与这些迪斯科和情景喜剧为伍。除了常常提到的《欢乐时光》,一部从1974年播放到84年的美剧(这简直就是70年代的《老友记》嘛),还有《三人行》,科幻美剧《无敌金刚》等等。
美剧之外,70年代最流行的游戏《龙与地下城》也出现在了小说之中。作为一款奇幻背景的桌上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富翁》,当然复杂度远不是《大富翁》所能比。而这个游戏所建立起的世界观和规则对后来的《博德之门》《无冬之夜》等游戏的影响力都非常的大。
除了70年代的文化梗,另外有一个“隐藏彩蛋”可能会让不少迷妹会心一笑。那就是片中的“埃尔隆德计划”。这个由主人公根据《魔戒》中精灵族领主提出的计划,在《火星救援里》则是对着曾出演《魔戒》首部曲的肖恩·宾面前说了出来。
同样是面对孤独外太空,难免让人想到,《火星救援》是不是一部新的《地心引力》?同样是宇航员马特·达蒙被救,难免让人想到,《火星救援》是不是一部新的《星际穿越》?其实这两种猜测都错了,这确确实实是一部《拯救大兵瑞恩》,只不过故事发生在火星上。
与前两年的这两部大热科幻题材作品不同,《火星救援》喜剧色彩更为强烈,全片也洋溢着一股美式乐观主义的态度。即使在如此孤单的状态下,电影也并不煽情,也没有太多的悲伤与沉重,有的只是傻乐呵的迪斯科音乐和属于极客的乐观主义。
而与极力渲染孤独的《地心引力》不同,《火星救援》中则有多方力量参与到了营救这一个人当中,不仅是NASA,还有火星上的马特·达蒙如何自救,太空中的赫尔墨斯号也加入其中,连中国也在《2012》之后又一次地在救援任务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事实上,不断推动故事前进的,除了看马特·达蒙如何自救,还有牺牲一个人还是牺牲一群人的矛盾。故事前半部分一直在讨论救人成本的问题,最后选择营救马特·达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第一个在火星上生存如此长时间的人。
而另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则是《火星救援》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并不烧脑,没有《星际穿越》中引发讨论的“穿越”问题,就像是一篇论文一样,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轻轻继续向前探望可能发生的事情。《火星救援》的未来感并不强烈,仿佛这个故事中的众人和我们抬头看到的是同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