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评金马奖:华语片更多元化 冯小刚影帝实至名归

云起 2015.11.23 来源:1905电影网

除了未到的冯小刚之外,今年的金马获奖者合影[点击查看获奖名单]

1905电影网专稿 今年的金马奖,在多元性上做足了文章。台湾拿出了唐朝传奇《刺客聂隐娘》,内地贡献了讲述时代变迁的《山河故人》和“新演员”和新影帝的冯小刚《老炮儿》,香港则拍摄了血腥而暴力《踏血寻梅》。当然,还有藏族导演拍摄的藏族电影《塔洛》以及有些现实主义元素的《醉·生梦死》。站在多元性上说,这些热门电影所代表的,都是电影独特的一面。两岸三地也好,民族特色也好,大华语的概念在今年的金马奖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侯孝贤“笑一下”是当晚最萌的画面

最佳影片《刺客聂隐娘》:这是早就写好的剧本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提名电影中,侯孝贤用经年之力所拍摄的《刺客聂隐娘》,无论在任何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它的同侪和竞争对手。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特的局面。那就是一部超然而绝然的、带着强烈作者特色的影片,和其他几部作者特色并不那么强烈的,或者说商业性颇强的影片在一起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换而言之,金马奖的结果的剧本,一早就写好了。

然而,《刺客聂隐娘》的获奖,并不能说明台湾电影的复苏,也不能说明台湾电影有能力对抗内地和香港电影了。侯孝贤和《刺客聂隐娘》的此次获奖,只是一个超凡的艺术家和一部超凡的作品的灵光一现,这是侯孝贤的个人经验、艺术修为和思想意识的获胜,并不能代表台湾电影,更不能证明台湾电影。“侯孝贤就是侯孝贤,侯孝贤还是侯孝贤。”这句在颁奖礼现场反复出现的台词,证明了一点:侯孝贤是独一无二的,侯孝贤是无法复制的。

《刺客聂隐娘》的大胜更多是因为侯孝贤这个独特的个体

在那些没有侯孝贤的年份里,台湾电影总是会沦落为陪跑的角色,也无外乎《回光奏鸣曲》的导演钱翔说,希望能“留一个奖在台湾”。可是,台湾在工业、体量已经人才储备上,想要和内地竞争,无异于螳臂当车。所以,内地电影还会继续在金马奖上大放异彩--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其实,自从金马奖在焦雄屏的操持下,开门来办之后,台湾电影就走上的一条“颓败”的道路。“开门来办”势必会削弱台湾电影的地位,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让让很多台湾电影人在金马奖上空手而归。不过,站在另一个方面,也正是因为她改革了评审制度、创立了合拍平台,台湾电影才从电影人没有资金拍电影、演员纷纷北上淘金或者深陷于八点档无法自拔;金马奖走了出来,重新成为华语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冯小刚在北京唱着万人KTV就把影帝给劫了

内地电影的金马之旅:“老炮儿”冯小刚不能算“黑马”

本届金马奖,内地电影依旧是来势汹汹,从提名名单上来看或许更加猛烈,最终的成绩虽然无法跟去年相比,但也算尚可。贾樟柯用《山河故人》拿下最佳原创剧本捧回自己的第一座金马奖杯,万玛才旦用《塔洛》拿到了最佳改编剧本。毕赣拍摄了《路边野餐》得到了最佳新人导演。当然,当晚最大的惊喜来自冯小刚的最佳男主角。这一个奖看似得来的确有一些意外,甚至连他本人都在北京参加《老炮儿》的音乐会,而没有呆在金马奖的颁奖现场。

其实,从冯小刚之前在影片中的各种客串的表现来看,他在表演上的实力,绝对不亚于他的导演水准。据金马奖评审会主席陈国富透露,冯小刚在影帝首轮得票就已经过半,此后一路一直以压倒性直至胜出。而从此前媒体提前看片的大部分反馈来看,也都认为冯小刚的这个第二座金马奖杯,这个“二马”的影帝是实至名归,绝不是所谓的“黑马”。

贾樟柯、徐浩峰、毕赣和万玛才旦分别捧回大奖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徐浩峰用《师父》拿到了最佳动作设计奖。这位能写武侠、拍武侠、研究武侠的世外高人开始渐渐走进了主流视线。他之前的作品《倭寇的踪迹》,可谓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武侠电影的流派。但可惜的是影片票房不高,但却得到了业内人士和资深武侠片迷的好评。随后他担任了《一代宗师》《道士下山》的编剧和动作指导,算是进入了电影圈。而《师父》则是他的最新作品,片中的动作设计,极具巧思,乃至是功夫片迷,都会叹为观止。假以时日,徐浩峰或许会成为张彻胡金铨这样的武侠大师也说不定。

看一下内地电影入侵金马奖的历史,不难发现,内地电影在金马奖上,一直是顺风顺水的。而且,金马奖的数次改革以及评委的多次翻脸,也都与内地电影息息相关。1996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李行的推荐下,来到台湾参赛,并最终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6项大奖,算得上是大丰收。这是大陆电影第一次在金马奖大放异彩,并也由此拉开了大陆电影成为金马奖常胜将军的序幕。到了2001年,王小帅带着《十七岁的单车》来到台湾,但却铩羽而归。气得教母焦雄屏跳出来揭黑幕。(其实黑幕无法说明,暗箱操作也只是捕风捉影)但是,经过这么一折腾,金马奖的公信力已经大不如前。渐渐地金马奖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关场所”,而不是影片的“竞技场”。如此一来,台湾电影在本土更加颓败。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就在焦雄屏跳出来“打黑”的这一年,台湾电影年产量10部,本土影片的票房仅占到总票房的0.1%……

这些年内地电影市场正在走上正轨,艺术和技术、人才和票房,都在腾飞。台湾电影,前几年用《海角七号》、《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艋胛》这样一系列青春片走出了颓败。在《赛德克·巴莱》中走上了复兴之路,今年的《聂隐娘》《我的少女时代》两部在口碑和票房上分别获得成功。而香港电影,则在大批的老导演北上淘金之后,重新发现了一大批愿意留在香港、拍摄香港的年轻人。比如郭子健翁子光麦浚龙等等。粤语圈的文化氛围依旧存在。总体来看,两岸三地电影工业的发展,各有特色,而华语电影的未来,就蕴藏在这腾飞的市场、复苏的影坛和坚守文化的人们之间。

文/云起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