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用的《捉妖记》:古装魔幻片的新方向?
1905电影网独家专稿 《捉妖记》是今年暑期档唯一一部魔幻题材影片,在正式公映之前,制片人江志强与导演许诚毅便带着2D版的“半成品”,进行了全国性的巡回点映活动;7月12日全国点映500场、十万人观影,上座率九成以上。主创人员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让影片与观众见面?答案是自信,对影片的自信。昨天的首日票房已经达到1.6亿,再次刷新了国产电影首日和单日票房纪录,在国内影史排行中,也仅次于《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2》、《变形金刚4》位列第四。而从前期的观众反馈来看,《捉妖记》也无疑打赢了这场口碑战。反观近年来的国产魔幻片,票房好、口碑却都很一般。到底《捉妖记》是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让人耳目一新的呢?对未来的魔化电影又有何影响呢?不妨让我们把影片拆解一下,从中寻找答案。
“怪物史莱克之叔”、“胡巴之父”许诚毅
许诚毅是谁?知道的不多。媒体给他安了个响亮的名头,叫“怪物史莱克之父”。事实上,怪物史莱克有原著绘本《Shrek!》,作者是美国著名漫画家威廉·史泰格(William Steig),许诚毅坚持认为威廉·史泰格才是史莱克的爸爸,“而我是史莱克的叔叔”。
在原著绘本中,史瑞克像是86版《西游记》里的酱油妖怪,许诚毅在《怪物史莱克》的制作中担任角色设计师与动画总监,接到绘本以后,对史莱克的形象作了不少改变:鼻子变小了,龅牙变齐整了,肚子变圆了。诚毅本人凭借《怪物史莱克》角色设计,获得了美国动画安妮奖-杰出个人成就奖-角色动画的提名。故事方面,也让简单的路遇驴子公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人性化。从这两点上来讲,称许诚毅为“史莱克之父”也不为过,起码是个干爹吧。
许诚毅在梦工厂工作二十余年,拥有丰富的CG角色设计与动画拍摄经验
“史莱克的干爹”1963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最初在中国香港Quantum工作室担任卡通制作人,后在加拿大雪莱顿技术学院学习电脑动画制作,结业后进入美国PDI公司。PDI被梦工厂收购之后,许诚毅成为了梦工厂的动画总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参与了多部动画的制作,并成为了《怪物史莱克3》的联合导演。
《捉妖记》是一部真人加CG角色的魔幻合家欢电影,有过美国梦工厂制片经历的许诚毅对影片的把控游刃有余,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一环,他将自己的经验运用到华语电影的制作中,成功创造了国产小妖怪“胡巴”,并为续集留下了伏笔与创作空间,兴许《捉妖记2》的格局会变得宏大、磅礴。
创意先行:妖怪的世界里,男人也可以怀孕
在梦工厂、皮克斯这样的动画公司特别的需要创意,一个好的创意往往能够成为动画投拍的先决条件。从梦工厂的代表作《怪物史莱克》系列、《驯龙高手》系列,到今年的《疯狂外星人》,无一不是想象独特、创意十足的作品。
男人怀孕生子是影片最初的创意,整部影片也依附在这个创意上
《捉妖记》中,宋天荫(井柏然饰)怀孕生子的戏份笑果不错,据导演许诚毅自己透露,这个桥段是该片最初的创意来源。在许诚毅接拍《捉妖记》之初,与编剧袁锦麟聊了很多,聊到男人怀孕的话题,两人都觉得好玩,沿用这个创意创作了剧本。通篇来看,影片也确实依附在这个创意上,拍的很好玩。
在妖怪角色的设计上,《捉妖记》同样做出了新意,并带有革新意味。以往魔幻电影里的妖怪长得丑的食人心肝,长得美得采阳补阴,清瘦又崩坏,而《捉妖记》里的妖怪长相环保、脑袋用来养青苔,肉滚滚很有萌感,乍一看十分的西化。但细究起来,妖怪两条腿、四只手的造型来源于《山海经》,吸人血、穿人皮的设定则来自《聊斋志异》,如葛千户(钟汉良饰)屁股底下的“椅子妖”就是《聊斋志异》里说的宅妖;脑袋的上青苔也不是摆设,说明了妖怪的一大来源——由植物变异而来,《西游记》里的杏仙、孤直公便是此类妖怪。
《捉妖记》特效小而精,妖怪的皮肤是一种介于动画角色与实际角色之间的一种
打破CGI瓶颈:钱都花在刀刃上,哦不对、是妖怪上
魔幻片一般含有大量的特效镜头,而特效制作费用高昂,往往成为制约国产魔幻电影的瓶颈之一。《捉妖记》投资3.5亿(包含重拍费用七千万),以国产片投资水准来看,算得上是大制作,以国际上的魔化片的投资来看,又算不得大,特效如何保证呢?
《西游记大闹天宫》《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等影片号称由好莱坞一线特效公司打造视觉效果,但特效镜头做的大而空,无论神魔都有毁天灭地的破坏力,打着打着就进入了半块钱次元,劣质网游即视感极强,完全收不住。CG使用不懂节制,不接地气。
《捉妖记》的特效做的小而精,把钱花在了妖怪身上。单看妖怪的皮肤的话,并不逼真、细腻,是一种介于动画角色与实际角色之间的一种介质,难得的是片中的妖怪拥有统一的质感,更像是一个新物种。《捉妖记》的CG胜在让妖怪活了过来,表情丰富、动作自然,会妖语、会人话,配音演员也不用再满头大汗的对口型。将妖怪放置在实景中,人妖互动的戏份也增强了CG角色的可信度。
《捉妖记》将钱花在了CG角色上,摒弃了创造魔幻空间的做法
《捉妖记》的特效师、动画师、特效制作公司同样来自好莱坞,参与过多部美国A级大片的制作经验,雇佣费用不菲,主创人员将精力放在CG角色上,摒弃了创造魔幻空间的做法无疑值得效法。
跳出故事窠臼:经典是灵感的源泉,不能一味复刻
国产的魔幻电影,一般取材于民间传说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经典志怪小说,但往往又被题材限制,遵循旧有框架、拍不出新意;把钱与精力花在了制造奇观上,故事却不抓人、缺少看点。《捉妖记》的剧作简单,但重视细节,像一条青藤,没有枝蔓却有绿叶交错;故事方面做成了合家欢,大异于以往的情欲纠缠、神魔大战。
《捉妖记》虽然也借鉴了《山海经》《聊斋志异》,但用意不在于拍摄视觉版神话故事,而在于娱乐观众。娱乐精神对于商业片的制作者来说很可贵,还很单纯,没有太多附加的东西。《捉妖记》里的男主内女主外、男人怀孕、妖怪卖萌,都是为了逗乐,怎么好玩怎么来。在完整的主线故事中,插满因时、因地制宜的笑料,不是好莱坞典型模式,以往的香港经典喜剧片,也是遵循这个做法。
魔幻电影也能是合家欢,这恐怕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说了这么多,我们发现《捉妖记》并不是一部十分西方的作品,虽然从观感上说它确实会让人想起《驯龙高手》、想起梦工厂,也许加几个高山流水、雾霭流岚的镜头,妖怪的CG做的青面尖牙不长皮,就不会有“不东方”的质疑,可那就不是合家欢了,受众范围是要打折扣的。魔幻片也能拍的欢乐奔放、温馨又从容,这是新思路呀。
一部好的魔幻片需要一个肯砸钱(甚至堵上全部身家都不怕)的老板、一个靠谱的导演、一个好的故事、一群踏实认真的幕前幕后,这不是新发现,这是一部商业片的制作法则。看似简单,却容易被急功近利的投机者忽视,以往国产魔幻片拍不好,不是钱没花到位,是没花对地方。好电影也不在于是国产还是美产,近期走出逆天票房曲线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便是绝佳的范例,魔幻电影乃至华语电影整体水准的提升需要更多真诚的创作者,更多真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