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娄烨VS毕飞宇 独家解析《推拿》电影、小说大不同

老飞宅 2014.11.24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作家毕飞宇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自2008年出版以来,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与话剧,并分别于2013年6月、10月与观众见面。而在刚刚结束的第51届台湾金马奖颁奖礼上,导演娄烨执导的电影版《推拿》勇夺包括“最佳剧情片”在内的六项大奖,更加让人对此片11月28日的上映充满期待。

算上娄烨的新作,《推拿》已经有包括电视剧、话剧和电影三个改编版了。尽管都是来自毕飞宇的原著小说,然而受制于导演风格和各自的艺术语言,电视剧和话剧版《推拿》的改编可以说各有千秋。康洪雷执导的电视剧版容量较大,在原著的基础上补充了不少人物,并对已有的主要人物进行了篇幅不小的扩展,虽说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口碑总体上讲还算不错。而郭小男执导的话剧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少观众吐槽“人物合并不自然”、“主旋律煽情过多”、“台词心灵鸡汤”……不过这个小说现在到了娄烨“娄公子”手里,而且还是毕飞宇亲自点名电影版一定要娄烨拍,更加让人好奇一贯热衷视觉表现的娄公子要如何呈现这部盲人题材的作品,娄导与编剧马英力如何取舍与发挥。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电影版的《推拿》究竟与原著小说有哪些不同:

【小说VS电影大不同】No.1

从“章回体”刻画到“群像式”的纪录片带入感

毕飞宇的原著小说采用了常见的章回体结构。除了尾声章,每一章的题目都是一位或几位主要人物。几乎每一个人物首次出场都带着一段人物小传,细细讲述了人物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之前的故事。不同章节展现的是不同主人公的视角,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近年来热播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和乔治·马丁一样,毕飞宇并没有偏向哪个角色,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主人公”的故事。 

电影则聪明地抓住沙复明->都红->小马->小孔->王大夫的爱情链条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进行“群像式”的描摹。借助旁白的解说,“一碗水端平”的叙述模式使得影片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纪录片的质感,迅速将观众带入“盲人推拿师”这个群体。

同时,娄烨将盲人推拿师活泼有趣甚至风骚孟浪的一面做了有意的放大,成为该片最大的亮点。

电影用爱跳交谊舞、爱朗诵现代诗的桥段将推拿中心老板沙复明从一个“普通盲人”活脱脱武装成了一个“文艺盲人”。饰演沙复明的秦昊不停翕动的眼皮和嘴角若隐若现的坏笑更是将这个角色把握得惟妙惟肖。特别安排沙复明朗诵三毛的诗句则又带来了一种“辛酸的俏皮”。

张一光这个角色则更接地气。饰演他的是来自天津的穆怀鹏。除了满满的喜感被网友吐槽酷似导演宁浩以外,穆怀鹏还在片中充分发挥了他相声演员的功力,一脸贱笑加上一副快板儿活脱脱一个盲人版“贫嘴张大民”。

【小说VS电影大不同】No.2

从“矫情”的散文诗到多维度的视听语言

毕飞宇曾谈到,不少编剧和导演拿到他的本子打算改电视剧后,都大喊“后悔”,因为内心戏太多,叙事多,描写少。毕飞宇开玩笑:“我都已经‘臭名昭著’了。”

“毕师爷”所言不虚。笔者认为《推拿》的原著之所以成功,一部分是因为故事,更多则是因为语言。毕飞宇由于早年特教教师的身份,无意中发现自己竟然成了一些盲人推拿师“老师的老师”,从而轻松地取得了盲人朋友们的信任,甚至变身“居委会大妈”帮助他们调停人际关系。这使得《推拿》底气十足。小说的文字中充满了深入内心、细腻饱满的心理揣度。曼妙的比喻和充沛的抒情一度让文字“飞得更高”——这其实是一部带有散文诗质感的小说(来,感受一下):

“滋味也可以结婚。最为般配的有两样,甜与酸,麻和辣。”

“钱就是花骨朵,是含苞欲放的花瓣。”

“都红是太阳,而沙复明就是一朵向日葵。”

“两万五,它们不是钱,它们是王大夫的赎罪券。”

“他像啤酒,一启封酒花就喷出来了。”

显然,这样的写作风格对于依赖视听语言进行表达的电影而言无疑是个灾难。但是熟悉“娄公子”的观众不难发现娄烨特有的电影语言确实和毕飞宇的原著“心心相映”。娄烨电影中常见的浅景深、斑驳色调、沉郁配乐极易塑造强烈的氛围感;摇晃、情绪化的手持摄影又非常适合描绘敏感纤细的盲人世界。

nEO_IMG_两段爱情故事.jpg

电影《推拿》又一次选择了娄烨钟爱的二线城市取景。南京的潮湿带有一种温柔的残酷,这和故事所要营造的特殊群体特有的命运处境暗暗相合。影片中大量的室内近景镜头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盲人内心的封闭和压抑。同时,摄影师曾剑在使用移轴镜头和改装器材方面所作出的探索使得“盲视觉”的观感新鲜又富有诗意。从这些方面看来,电影版《推拿》传神又不失个性地将原著语言做了形象化的创造与发挥。

从对社会的批判到用爱情来温暖人心

【小说VS电影大不同】No.3

从对社会的批判到用爱情来温暖人心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如今的马路上盲道普及率不低,却总被私家车、杂物占用,鲜有盲人经过;“残疾人专用”公厕不少,却没见真有残疾人使用。当今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其实还远远不够——不仅不够,甚至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和歧视。毕飞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社会问题,并深入作品中的人物表达了对这些社会现象强烈的不满。

原著中,这种不满在都红身上有着最为集中、深刻的展示。都红自小热爱歌唱并且音乐天赋极高,但是为了方便学校宣传,被迫去学习难度更大的钢琴。在一次晚会上都红发现并没有人真的关心自己的表演,她的努力只是沦为主流社会的煽情道具——“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愤怒的都红从此放弃了音乐,改行推拿。

都红美丽的外表使得手艺并不精湛的她照样生意火爆。甚至她的美貌也让虚荣心强的盲老板沙复明神魂颠倒。然而对于一个盲人,“美”的意义也仅此而已——都红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尊严,其内心脆弱又坚定的自尊恰是她手指受伤后拒绝同事捐款、不辞而别的重要原因。从放弃钢琴到离开推拿中心,都红拒绝明眼人廉价的怜悯,更不愿意成为盲人同事的负担。遗憾的是,由于时长所限,电影无法详细交代每个角色的“前传”,因此,都红(梅婷 饰)的毅然离开总是让人觉得缺少铺垫。

当然,声讨和批判并不是娄烨擅长的题材。“以小见大”的爱情故事才是娄公子的拿手好戏。有趣的是,娄烨电影中主人公们一贯的“作”劲儿这次并没有以悲剧收场。片末故事甚至脱离了原著悲催的结尾,以幸福温暖的方式结束。这样的安排更加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爱情片,也流露出娄烨电影中难得的乐观和温暖,却多少有些刻意的嫌疑。

【小说VS电影大不同】No.4

从“毕氏”残忍到“娄氏”血腥重口味

“小马的血像弹片,飞出来了。他成功地引爆了,心情无比的轻快。”在描写年轻的小马因无意间戳破了父亲“善意的谎言”而疯狂自残的段落时,毕飞宇的文字几乎是带着一种触目惊心的疼。

王大夫为了不争气的弟弟“割肉血偿”这段戏,毕飞宇的修辞则更为激烈:一连39个“王大夫说:”把一个自食其力、饱尝艰辛的盲人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自尊“爆发”得淋漓尽致;“刀口的眼睛已经瞪圆了”,“王大夫觉得他的血不够勇猛,他希望听到血的咆哮”这样的比喻简直残忍到疯狂;“血真热啊,像亲人的抚摸”——歇斯底里的挣扎之外毕飞宇也不忘流露出痛彻骨髓的关怀。

而电影除了让已经29岁的黄轩代替9岁的小马自残从而削弱了原著的残忍以外,基本上还是比较符合原著精神,只是电影语言的形象让这样的场景更加“虐心”——低饱和度的画面和焦躁不安的镜头让我们几乎可以触碰到小马颈动脉喷薄而出的滚烫鲜血,听到王大夫的菜刀割在胸口皮肉上滋滋的钝响。尽管两段戏因为审查的原因都做了少许删减从而少了几分力量,我们还是可以体会到直接、露骨的“娄烨式”重口味。

【小说VS电影大不同】No.5

从“复杂纠结”到“点到即止”

《推拿》原著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非但没有撇开盲人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谈,反而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每个人物内心的纠结、矛盾甚至是自私、阴暗。相比之下,电影的处理方式只能算是“点到即止”甚至有意回避。

这种回避虽然有利于引发观众对盲人群体的尊重,也有利于展开浪漫的爱情故事,但与原著比起来毕竟少了那份隐秘的深刻,有时甚至影响了对剧情的理解。比如推拿中心两位“明眼人”前台高唯和杜莉的“羊肉之争”表面上看是厨师金大姐徇私舞弊,实际上隐藏了两位老板暗中较劲的内情——杜莉是金大姐带来的人,金大姐是张宗琪的远房亲戚,张宗琪从小害怕别人下毒因此信不过别人做厨师一心想开除高唯;高唯则是都红的好朋友和“领路人”,沙复明爱都红因此一心想撵走金大姐。张、沙两位老板因为这件小事埋下了日后分家的伏笔,可惜影片在这方面没有做好交代。

而都红因为不接受怜悯离开“沙宗琪”之后,“张宗琪惊奇地发现,他的内心不只有惋惜,更多的原来是喜悦……他一直都在盼望着都红的离开。”这种人性深处隐秘的自私、势利也体现在都红身上,都红本是季婷婷介绍来的,却因为高唯是健全人而多少疏远了老相识。三人微妙的人际关系充分地体现了盲人内心的复杂,但在电影中这些都被隐去了。给人感觉小心眼儿、钻空子的都是健全人,盲人统统“很傻很天真”。

好在对于沙复明的虚荣,电影的表现比较到位。相亲过程中的“好为人师”以及对“美貌”的迷惑表现得入木三分。编剧让都红临走时和沙复明一起跳舞也是个不错的安排。相比之下,其他角色的深刻程度似乎都不及原著。

【电影、小说谁更强?】“毕师爷”重写实,“娄公子”偏浪漫

通过原著与电影的比较,不难发现原作者毕飞宇和导演娄烨立场、气质的不同。毕飞宇力求全面、细腻又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并不过分追求戏剧性,但过于诗化的语言在情绪上偶尔失控;娄烨显然没有这么重的负担,力求直接、有趣、鲜明,起伏波动更大又不忘注入自己化不开的文艺情怀。

毕飞宇的小说更多地偏向现实主义;娄烨的电影则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更加个人化的浪漫色彩。个人认为,《推拿》可以说是娄公子迄今为止最丰富、好看的一部,这里面既有他对个人风格的坚持,毕飞宇原著的深邃、扎实同样功不可没。

策划、文/老飞宅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