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评剧电影《赵锦棠》开机 戏剧梅花奖得主主演

2014.08.14 来源:1905电影网
共4张

   
    戏曲电影《赵锦棠》,近日在北京怀柔某影视基地开机。天津评剧院院长蒋连升,导演杨瑞青,制片人梁汉森,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等亮相,面对现场媒体,讲述戏曲与电影的联姻之道。
戏曲电影要想吸引观众必须抓精品

    开机仪式上,天津评剧院院长蒋连升首先谈到,无论是电影《赵锦棠》的拍摄,还是评剧《赵锦棠》的演出,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天津市委宣传部、北方演艺集团的大力支持。此次将评剧《赵锦棠》搬上银幕,在剧本改编、舞美、灯光、服饰等方面,都力求尊重传统,保留精华,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电影观众的文化取向和审美取向,影片特别突出了对剧中人物的塑造和因性格而引起的戏剧冲突。蒋连升的总结是,“戏曲要显示不可替代的魅力,必须精品化;戏曲电影要想吸引观众,同样必须抓精品。”
    据介绍,《赵锦棠》由天津剧作家梁波根据花派代表剧目《朱痕记》整理改编而成,讲述了赵锦棠在丈夫离家从军后遭遇婶母百般刁难与种种欺凌,与婆婆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故事。此前,评剧《赵锦棠》曾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被评为“2012—2013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并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2012年全国地方戏曲经典剧目展演”,参演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蒋连升感慨,评剧《赵锦棠》好评如潮,充分彰显了该剧在改编创作过程中“学习经典、继承经典、发展经典”的示范作用,该剧凝聚着艺术家在创作上与时俱进的继承创新精神,也体现着天津评剧院多年来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谈到执导戏曲电影《赵锦棠》的初衷,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导演杨瑞青说,首先是天津评剧院秉承精品意识、塑造精品剧目的诚心打动了她。在如今眼球经济的时代,戏曲本来已是小众艺术,戏曲电影要想获得年轻观众的亲睐,更非易事。多年来,天津评剧院从不盲目跟风,不求标新立异,全院上下本着十年磨一剑的踏实心态,推陈出新,精心打磨,坚持走大众精品剧目之路。评剧《赵锦棠》在舞台上已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希望电影《赵锦棠》上映后,也能成为银幕上的一朵奇葩。
将传统戏曲的“虚”与电影表现的“实”相结合 探索市场和艺术规律
    电影《赵锦棠》,由两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2013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的曾昭娟领衔主演。曾昭娟强调,《赵锦棠》保留了原剧完整的传奇故事和重要情节,以及著名花派创始人花淑兰先生的经典唱段。《赵锦棠》既展示了天津评剧高亢激昂、奔放洒脱的“大口落子”特色,又彰显了天津评剧演唱技巧细腻、声情并茂等风格,将“花派”艺术演唱风格同天津评剧的演唱特色融为一体,艺术特色鲜明。
    曾昭娟谈到,她在塑造赵锦棠这一角色时,根据人物的情感需要吸收了不同流派的演唱技巧,并融入自己的表演风格,力争将赵锦棠这个大家闺秀的大气朴实、秀外慧中演绎得恰到好处。《赵锦棠》一方面是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在主题立意、人物塑造等方面又赋予了时代质感,强化了赵锦棠身上的“大孝、大德、大善”,将“百德善为首,百善孝为先”的祖训刻画得淋漓尽致。
    曾昭娟希望,凭借自己多年对评剧艺术的挚爱之情,在银幕上再度塑造赵锦棠至情至孝的“好儿媳”形象,让这个形象深入到年轻一代观众心目中,传递出夫妻和睦、子媳孝道、为人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她透露,为了更好与年轻观众沟通,《赵锦棠》安排了很多独具匠心的情节,再加上美轮美奂的舞美、灯光,整部影片极具时代感、时尚感。
    电影《赵锦棠》制片人、北京缘成影视公司董事长梁汉森,曾执导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悟空大战二郎神》,戏曲电视剧《孟丽君》、《谢瑶环》、《瘦马御史》、《抬花轿》和电视连续剧《真话》等,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政府精品工程奖等。
    他表示,此次带领自己多年合作的团队,倾心投入到戏曲电影《赵锦棠》中,旨在探索戏曲电影的市场和艺术规律,将传统戏曲的“虚”与电影表现的“实”结合起来,将舞台艺术的“唱念做打”与影视镜头的“推拉摇移”结合起来,打造一部戏曲电影精品。同时,梁汉森希望能建立一个专为戏曲服务的影视制作平台,为今后戏曲舞台与影视结合的大繁荣提供全方位服务。
    开机现场,剧组展示了为电影《赵锦棠》搭建的喜棚、粥棚、墓地、悬崖等场景,梁汉森补充道,“舞台上的一桌两椅,到了电影中,就得搭建真实场景,与戏曲舞台风格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既保留戏曲的韵味,又满足电影观众的视觉要求。”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