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盟军夺宝队》群星“哑火” 克鲁尼难逃其咎

熊小白 2014.04.01 来源:1905电影网


 
电影网专稿 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二战史诗片《盟军夺宝队》正在院线上映,奥斯卡帝后云集的演员阵容成为最大卖点。影片自上周五(2月28日)上映至今,首周末票房3150万。位列同日上映的3D动画《天才眼镜狗》和赛车电影《极品飞车》之后,票房前景不容乐观。
 
影片虽然有马特·达蒙《拯救大兵瑞恩》《谍影重重3》)、比尔·默瑞《土拨鼠之日》《布达佩斯大饭店》)、凯特·布兰切特《指环王》系列、《蓝色茉莉》)、约翰·古德曼《白宫风云》《醉乡民谣》)、让·杜雅尔丹《艺术家》)等群星加盟,但导演乔治·克鲁尼对演员的掌控力不足,星光闪耀的演员阵容集体“哑火”,对戏毫无火花可言。影片主题过于宏大,乔治·克鲁尼被情节拖着失去控制力,几位明星各说各话,每场戏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交代,令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盟军夺宝队》剧照
 
群戏不出彩情节太枯燥 都是乔治·克鲁尼的错
 
影片围绕着“盟军夺宝队”在几个主战场寻找被纳粹夺走的宝物为线索,几位明星被随机分配到各自的战场。看上去像极了《十一罗汉》的设定,可惜克鲁尼自满于字字玑珠、充满知识分子趣味的台词,忘记观众最看重的是演员之间的互动。
 
客观地说,由于这支临时拼凑的“夺宝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和生活习惯不同,又各自是不同艺术领域的专家,凑在一起难免互相看不顺眼。
 
只是,这也无法为乔治·克鲁尼的执行力开脱。“盟军夺宝队”和敌方的短兵相接演变成误打误撞的儿戏;讲着一口流利法语的凯特·布兰切特和美国大兵--马特·达蒙的接头戏变成一场吐槽马克法语发音不准的冷笑话。
 
昔日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艺术家》中,贡献幽默、灵动演技的影帝让·杜雅尔丹,在《盟军夺宝队》里,变成表情僵硬,好吃懒做的法国大兵,这一设定完全和美国人心目中的法国人形象相符。他因在战场边抽烟而意外负伤,临死之前和战友约翰·古德曼话别,战斗激情瞬间堕入“兄弟情深”的俗套。
 
乔治·克鲁尼完全忘记了群戏电影要注重情节勾连的金律。《落水狗》中利用第三人串联起全盘人物的方法,完全入不了艺术家克鲁尼的眼。没有固定线索和必要转场交代的《盟军夺宝队》更像是一部“段子电影”,细节真实而详尽,整体一盘散沙。
 
由于影片主题过于宏达,几场关键的寻宝历险穿插在盟军收复欧洲大陆的进程中。强势而不可逆转的历史事实牵着克鲁尼的鼻子往前走。为了突出夺宝队一路高奏凯歌,为了表现艺术家对战争做出的牺牲。120分钟的剧情演变成“找找找、挂挂挂、找找找”般循环往复的节奏,令影片变得枯燥乏味。
下一页  艺术品价值高于生命?价值观前后矛盾陷感伤主义 
 
《盟军夺宝队》剧照
 
艺术品价值高于生命?价值观前后矛盾陷感伤主义
 
一边是群星忙着在战场和宝藏之间奔波,另一边是乔治·克鲁尼饰演的男主角弗兰克·斯托克斯为高层政要解释夺宝队的功绩。开篇时,弗兰克认为“在战场上,生命比艺术品更重要”。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别离,影片结尾,弗兰克再度向高层汇报,他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转向“艺术品价值高于生命”的论调。
 
这一观点的戏剧化转变加上贯穿全片的个人感伤主义,令《盟军夺宝队》成为一部自相矛盾、充满感伤主义调调的抒情小品。在歌颂战争严酷、艺术家为国献身的背后,乔治·克鲁尼为艺术家树碑立传、为美国主旋律电影添砖加瓦的野心渐渐浮出水面。
 

《盟军夺宝队》剧照
 
《盟军夺宝队》成美式主旋律大片 导演乔治·克鲁尼功力衰退
 
除了片头和片尾两场克鲁尼对高层政要汇报的戏份,影片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无不彰显这美式主旋律的高调。开场10分钟左右的“征兵”段落,背景音乐响起昂扬、催人奋进的进行曲,令人回想起《黑鹰坠落》中的音乐。这一首进行曲贯穿全片,为艺术家将士的冒险之旅打入一针鸡血。
 
纵观全片,乔治·克鲁尼没有展现他作为导演对演员的控制力和引导,他的作用更像是一场华丽舞台秀的总监,得意洋洋地旁观众多演员展现他们各自的才华。
 
影片《盟军夺宝队》延续了乔治·克鲁尼拍摄《总统杀局》时的方式,多位大碗友情加盟,7000万的制作费用于战争场景和服装的还原。影片在北美上映上反响一般,仅收获7658万美元,海外市场也不容乐观,自2014年2月7日至今,收获7190万美元,刚刚回收成本。
 
导演乔治·克鲁尼无法掩饰对政治题材的偏爱。从2005年获得六项奥斯卡奖提名的《晚安,好运》到全球票房仅7500万美元的文艺片《总统杀局》,再到这部《盟军夺宝队》,乔治·克鲁尼的导演功力不升反降,让群星璀璨的演员阵容沦为庞大战局中的小小螺丝,仅满足导演的控制欲而已。

文/熊小白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