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评论

第26届金像奖提名名单评述

未知 2007.02.03 来源:M1905

香港电影死了!
其实这早已不是新闻,早在九十年代中期的香港媒体上已经将其放在了封面上,此后也不断的有类似的话公开出现,如陈嘉上导演在2004年年底说的“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星皓电影公司的唐文康也说过,“香港好像慢慢像台湾那样没有了电影,我们求生存的方法就是搞好合拍片。但拍合拍片后,内地在题材上有种种限制,不可以拍鬼,不可以讲政治,不可以讲很多其他的东西。当一套电影没了这些元素之后,还叫什么电影呢?”(引自2007年1月4日《南方都市报》B05版)
也许唐文康的说法有些过激,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香港电影,在渐行渐远当中,走向了死亡……而最新公布的第26届金像奖的提名名单,也预示了香港电影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就如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一样。
满城尽是黄金甲
第26届金像奖的提名名单,最重要的就是,由中国大陆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和北京安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了18项提名中的14项(因为最佳亚洲电影不能包括在前面获得提名的电影),这是金像奖历史中前所未有的――但很可惜的是,在这种“繁华”的背后,看到的却是香港电影的死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凭什么资格入围14项金像奖提名?
在《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特刊》当中也刊登了其评选细则,第一项便是其“参选资格”:
“2004年度参选电影
凡在香港作首轮公开放映的香港电影(注一),均会自动参选‘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但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一,于200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上映;
二,必须是公开售票,以及在一星期内放映不少于五场;
三,影片长度必须是六十分钟以上;及
四,以三十五毫米菲林放映。”
注一:影片必须符合下列其中两项条件,方合资格为香港电影:
1,导演须在香港住满七年或以上,并持有香港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以17个奖项计算,如导演为香港居民,则不再重复计算)。
(最佳电影之参选版本可以是公映版本或导演版本(经导演认可并于参选年度内曾公开放映的版本)
虽然这是2005年的第24届金像奖的入围影片的资格,但是,对于今年的金像奖来说,还是同样的。
而具体于张艺谋的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它如何有资格入选金像奖的14项提名呢?以注一来看,第三条条件《满城尽带黄金甲》也许是符合的,但第一和第二条条件呢?
两年前因为不符合条件,无论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还是冯小刚的《夜宴》都无缘于金像奖的多个奖项提名,而今年,如果说《夜宴》的出品方(请注意,不是投资方)之一是香港寰亚公司而再加上符合第三条条件,而有资格入围,那么,《满城尽带黄金甲》如何有资格是“香港电影”而入围这个金像奖呢?
金像奖在二十多年来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但在以往的日子里,还是维持着香港的让人信任的一个大众电影节,而不同于评论学会奖或者金紫荆奖之类的主要是由少数的影评人所选的电影;近几年的金像奖虽然明显的把一些重要奖项颁发给票房前几名的电影以资鼓励,但还不至于把那么多的提名给予一部“外来的”电影,何况,在去年的香港电影当中,《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名列第四,在《霍元甲》、《宝贝计划》和《墨攻》之后。
而且,《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本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颜色的过度渲染,如剧情的空洞与缺乏说服力(最明显的是,通过影片的台词可以知道,王在三年前就知道了后跟大王子偷情,然后十天前给后的药里下毒;而后却早就跟公公密谋绣菊花而想在重阳节时谋反逼王退位,而后知道王下毒,是在重阳节前一天的晚上――从剧情的关系上看,是后先要谋反)。
金像奖如此的把重要的奖项的提名给予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金像奖的悲哀,也是香港电影的悲哀!
(最佳编剧当中还出现了《早熟》,而这是早在2005年就上映的香港电影,这回的金像奖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因为金像奖的入围影片的资格中特别强调,参赛影片必须是在香港首轮上映的。至于张艺谋的另一部作品《千里走单骑》入围最佳亚洲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在香港首轮上映是在2006年3月29日开始,一共上映7天,总票房284012港元,所以有资格入围。)
本土特色电影的消逝
香港电影当年能够在世界电影中被誉为是“东方的好莱坞”等,并非是因为其跟好莱坞的相同,也更非是跟中国大陆电影的重合,而是因为其自身的特色,那种独特的本土特色,如著名美国学者大卫・波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的第一章中所说:“《纽约时报》影评人对早期进口的一部功夫片有此怨言:‘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当年的辱骂,竟变成今天的荣誉标记。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包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贡献”。
以八十年代末香港最重要的类型电影之一喜剧电影为例,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人主体身份觉醒,主体文化意识高扬以后的产物。所谓香港电影现代化在很大一个程度上体现为它作为某种文化形态对香港人自主意识的表达,把香港作为一个独特的独立的文化存在来表现的方式”,如论者唐佳琳所说。而其中,小男人的性幻想,则是香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如王晶的喜剧电影,甚至是《最佳拍档》系列等。即使是在徐克的导演作品中,也不乏类似的情节,如改编自三十年代的经典作品《马路天使》的《上海之夜》,增加了不少的窥视类的镜头,改编自《龙门客栈》的《新龙门客栈》,也不少的裸肩、窥浴等,甚至是《黄飞鸿》系列,也不少的穿插了关于性的笑话。但是,随着后来香港电影失去了台湾、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市场,而不得不面对、进入中国大陆这个市场时,很多的原本香港化的特色,也不得不消逝了……
喜剧电影得到如此的命运,而八十年代兴起的香港黑帮电影在大陆的命运更是变得目不忍睹,如展示五个黑帮兄弟之间的兄弟情深的作品《放・逐》到了大陆则变成卧底电影,如《阿嫂》在大陆被强加了一段坏人都被逮捕的结尾,如《黑社会》的结局被改的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要想进入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就得面对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等问题,而也不得不逐渐的放弃了原来的自我……
记得2004年香港金像奖颁奖后,大陆的《看电影》杂志对于这场颁奖典礼的评价的标题的意思是:大华语时代的来临。文章举着伟大的旗帜迎接着高呼着电影大华语时代的来临,但是,它几时关心一下这些消逝的香港电影的特色呢?
也还记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但是,五十年代以后呢?或者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呢?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找不回当年的辉煌,也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香港电影死了
据媒体报道,2006年的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影片的数量上达到五百部左右(包括港台的大约90部),在票房上也取得26亿多人民币的新高(只可惜还没有看到观影人数的统计,希望不会是像2000年到2003年的统计数字一样,平均票价在2.1元左右)。但就香港电影而言,全年发行香港本土的仅是51部电影,总票房也大约2.55亿港币,跟25年前的1981年相比差不多,但当年的平均票价是12.3港元。此外,去年的本土电影票房是《霍元甲》,但也仅仅是3020万港元,还低于外语影片的第四名《谍中谍3》;而第二名《宝贝计划》比《霍元甲》少了大约700万港币,第三名《墨攻》也比《宝贝计划》减少了大约800万港币……
票房数字的减少是问题体现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影片质量的差强人意――有轰动性的话题之作,也有让人不少期待的作品,但几乎都缺乏一种持久的生命力,让人觉得不过是昙花一现。
现在的香港电影近似于闻一多笔下的那潭死水!
2007年1月25日,创办了28年的、见证着香港电影从七十年代末新浪潮到现在的香港《电影双周刊》,正式休刊(因为总编陈柏生说在寻找合作人以期复刊)。这是香港电影业的一个很大的损失,也见证了香港电影的一个辉煌时代的谢幕。
2007年1月31日,金像奖主席文隽因故辞了金像奖主席这一职务。表面原因是因为在金像奖的电视转播问题上与其他委员的不合而辞职,但是不是这就是全部原因,不得而知。
2007年2月1日,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公布,《满城尽带黄金甲》成为最大黑马,获得14项提名――完成了数年前《看电影》所说的大华语电影时代的到来的任务!
而香港电影,在人们的欢呼当中谢幕。――丧钟为谁而鸣,它也为你我之辈响起!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