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胶片时代渐行渐远 拥抱数字化大势所趋
2013.08.02
来源:中国网
《一九四二》是冯小刚的最后一部胶片电影,而今他的新片《私人定制》也变成了数码拍摄。现在在内地,基本上所有导演都已经不用胶片拍电影了,各大影院的胶片放映机也所剩无几。数码取代胶片的速度一日千里。记者报道香港金像奖时,发现众多香港电影人也都在做一件事:告别胶片时代。胶片见证了香港电影的兴与衰,金像奖除了向停止生产电影胶片的柯达公司颁发了“向先锋致敬”的特别奖外,两名香港电影人也获得由王家卫颁发的“专业精神奖”,而获奖的吕丽桦和高天宙,他们是冲洗电影胶片的师傅,他们原以为下辈子也会用胶片拍电影的,却想不到在2013年便要与之道别。
胶片是有生命力的,像一本生活中有气质和质感的日记,它虽然会褪色,却是一件经历了时间、记录了人生、蕴藏了智慧的物件……
在电影圈,冲洗胶片是电影制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吕丽桦说,冲印电影胶片是个技术活,每天早晨要花两个小时检查冲印器材,监控合适的温度、药水浓度,调校运行速度,“演员可以重来,摄影可以重来,每个环节都可以重来,唯独胶片冲印不能重来,一旦出错,时间与金钱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有时在半夜,还有人送电影胶片过来要求冲洗,都得坚持工作程序,因为时间不是出错的借口。”高天宙冲洗的电影已经有上万部,除了港片,还有亚洲其他各地的电影。“当时香港的冲印水平在亚洲首屈一指,只有日本可比,我每月冲印的电影拷贝有2000多个。”那个时候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期,每天都有新片上映,高天宙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圈内有个形容,就是“送到影院时,放拷贝的铁盒还是热烘烘的,是因为冲出来还未降温就直接装箱,取出来的胶片还在滴水。”香港电影发展至今,很多电影公司没有保存拷贝的地方,于是就把拷贝寄存在了高天宙的厂房,虽然高天宙要全天管理,但从来没有要过房租,后来很多电影公司倒闭或者影片出品人过世,高天宙就将数千部电影拷贝转交给了各地的电影资料馆。
手持数码相机,只要电量和容量允许,我们可以毫无节制地“咔嚓”。但有一部分人,可能是胶片发烧友,仍喜欢拿着胶片相机,瞄准、对焦,然后“咔嚓”。而让电影人告别胶片,真是个难题。对胶片留恋,但不得不告别,是业界的普遍心态。导演冯小刚曾感叹:“《一九四二》将是本人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周迅说:“从小进出电影院,那儿弥漫着胶片的气味。当演员后,每次走进拍摄现场,我都能嗅到胶片那种特别的气味,勾起我很多童年的回忆。”
尽管成像技术和数码相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不少人依然留恋胶片的味道。走访香港电影圈,所有的明星都有对胶片的不舍情结,胶片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雏菊》、《无间道》、《伤城》等电影的导演刘伟强说:“胶片对我们这一代人很重要。它有奇妙的放射性,当胶片划过放映机投射在大银幕上时,都有一些很有感觉的东西在银幕上绽放。虽然数码拍摄制作出来的影像十分清晰,可是却没有胶片那种层次感,现在我们也在努力,希望数码可以模拟到胶片给我们的感觉。”演员杨千华也说:“胶片是有生命力的,像一本生活中有气质和质感的日记,它虽然会褪色,却是一件经历了时间、记录了人生、蕴藏了智慧的物件,很有生命力。”演员张家辉说:“对我而言,胶片拍摄的才是电影。数码影像太锐利,没有气氛,没有质感。”至今,杜琪峰还是坚持用胶片拍电影,郑秀文说:“因为杜琪峰导演对胶片的钟情和坚持,我也被感染了,他说过要坚持用胶片,直到最后一卷都用光,我也愿意陪胶片走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任达华认为胶片其实是一种精神,“现在人们用惯了高科技,变懒了,变得速食了,大家都追求快,无疑速度快了会令成本降低,但也会变得人为和大众化。胶片那种饱满、饱和的质感是数码达不到的。拍胶片,讲求准确度;拍数码,世界更宽容,很多事都能控制、调整,还能表达天马行空的小说情节和精髓。比如说《哈利·波特》,要用胶片拍的话,很多效果做不到。”《黑客帝国》主演基努·里维斯被记者问及导演处女作《太极侠》是否用传统胶片拍摄时说:“胶片太贵了,我拍不起。”他坦言,由于现在的电影院里放映胶片的设备比例越来越小,因此胶片电影的“存活”空间也将越来越小,但他表示,自己对胶片非常留恋。
电影业告别胶片、拥抱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中国的院线数字化进程赶超美国,现在新建影院超过九成已经实现数字化,影院放映的新片胶片格式的已经很少,100多年的电影胶片时代渐行渐远……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的9部影片中,7部采用胶片拍摄,只是在后期才使用了数码编辑和发行技术。不过,电影业告别胶片、拥抱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在胶片时代的高峰时期,全球电影业每年使用的胶片长度超过365万千米,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10倍。然而,今年全世界使用的胶片长度估计只有121万千米,全球约有一半的商业银幕已实现数字化放映。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映283部中外电影,传统35mm胶片电影仍属主流,有115部,占总数的四成多,但比上届减少三成多;反之,数字电影有82部,比上届大增两倍半。香港电影节数字电影的迅猛增长只是目前数字电影大面积取代胶片电影的一个缩影。美国主流院线将在2013年年底停止放映胶片电影,西欧将于2014年年底完成。而中国的院线数字化进程赶超美国,现在新建影院超过九成已经实现数字化,影院放映的新片胶片格式的已经很少,100多年的电影胶片时代渐行渐远。沈阳某影城的市场部经理杨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数字放映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沈阳的各大影院中,目前很多影院的放映设备兼容两种放映模式,但绝大多数电影还是以数字放映为主。这是因为,数字放映只需要在电影上映前向各个城市的影院派寄硬盘,并在同一时间发送数字密钥启动放映即可。其主要成本集中在硬盘上,所以相对胶片拷贝动辄万元的洗印和物料费用,成本相当节约。从影院的角度来讲,胶片放映的物量流程也相对麻烦,使用数字放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抛开发行和运营的效率因素,两种放映模式也各有优劣。首轮播放时,观众是看不出两种放映模式有何区别的。但电影胶片有天然的局限性,即随着放映次数的增多,画面质量会随之下降,出现雪花状的噪点。而数字放映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从影院专业放映的角度来讲,胶片电影的色彩还原度和画面对比度仍然是超出数字电影的。当然,这些细微的视觉差异,只有专业人员才看得出来。至于胶片电影能否被数字电影全面取代,只能说是一种趋势。
技术进步和成本的压力是胶片迅速走向数字化的根本原因。目前,制作一个胶片拷贝的成本是8000元到1万元,加上运输成本,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而数字拷贝成本只有300元到500元,大幅度降低了发行、放映成本。一向喜欢尝试新技术的张艺谋,更是于2009年就开始数字化拍摄尝试,《三枪拍案惊奇》就是张艺谋第一部数字电影,最终出来的效果让张艺谋非常满意,以至于随后的《山楂树之恋》,张艺谋用这种技术上了瘾:“数字拍摄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担心钱,胶片跑一分钟就要7000块,但是数字你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拍,尤其对于新人担纲主演的电影,烧胶片是烧不起的,但是数字拍摄,就让他们一遍一遍地演好了,周冬雨不少镜头就拍了100多条。”相对于全球一半以上的银幕实现数字化放映,中国影院在这方面走得更快,香港著名电影制作人江志强说:“中国影院的数字化率估计已经超过90%。”香港年轻导演周显扬的作品《大追捕》在内地影院投放的全部是数字拷贝。周显扬告诉记者,数字化后看到的画面更加清晰:“以前胶片放映,因为胶片有磨损,有一个衰减的过程,很多胶片放映到后期,已经有损毁,我们可能会看到类似雪花或者划痕的东西,有时候声音也会失真。但数字放映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开始什么样,最后还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