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影院上座率下降 广电总局拟出台电影票限价令

2012.01.16 来源:南方都市报


《金陵十三钗》海报

3D电影业革命没能实践最初的诺言:2011年,中国影院上映了30多部3D电影,全年总票房达到了131.15亿元。但2011年全国新增影院803座,平均下来,每家影院票房相比2010年减幅达30%,上座率大大降低。
另有权威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全中国观影人次为293亿;而2011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3.7亿左右,加上农村的近20亿,仍然不足1979年的1/10。
现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试图通过降低票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影院。9日,广电总局局长电影局局长童刚在新闻通气会上放风,“2012年,电影局将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对电影票房的‘偷、漏、瞒、虚’报等问题施以重拳,准备实行红、黄牌警告制度,严重者取消执业资格。”
中国电影票价有多贵
据电影业资深人士列孚统计,2011年排名前八位的院线公司平均票价为36元,而大地院线的平均票价只有25.9元,其票房排名位列全国第七,但观影人次的排名却跻身前五,“说明票价高低严重影响到观影人次,票价的上涨,降低了普通观众的观影兴趣。”
当然,36元的价格对于欧洲或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较为便宜,2009年美国电影票的平均价格是7.5美元(约合人民币48.5元),而意大利一张电影票平均也就7欧元(约合人民币56元)。不过,“以票价支出占消费者月均收人比重来计算,广州是5%,香港是0.6%,而7.5美元相当于美国普通员工一个小时的最低工资。何况中国内地的影院租金要比香港、美国便宜得多。”列孚说,中国整个电影市场的票价偏贵,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美国的电影市场专家分析说,合理的电影票价格应该和这个城市的一个汉堡包差不多。按照这个比率来算,《金陵十三钗》的片方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将该片最低票价从35元提升到40元,相当于买4个麦当劳汉堡包,足够一个人一天的口粮。
“电影票价偏高的现象依然持续,工薪阶层看电影的期待与要求难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广电总局局长电影局局长童刚在9日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2012年电影局将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电影局将协同行业协会,深入调查研究,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按影片类别和城市地域等进行(票价)明确规定。并争取出台措施,探索增加半价票的场次和时段。
高票价背后的分账博弈
说到底,电影票房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观影人次。
不过,各大院线的负责人以“限价细则尚未出台”等理由,拒绝对“电影票最高限价令”置评。美国经济学家巴拉克·奥巴赫(BarakO rbach)给出一个解释:影片发行商不喜欢和“折扣电影”扯上关系,因此他们告诉影院该收取什么价格。
事实的确如此,“片方提高最低票价,致使影院没法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广州一家知名影院经理翁先生告诉记者,2011年电影票价上涨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商业大片提高了分账比例,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都达到43%。
但在著名导演冯小刚看来,43%的比例仍不合理,制片方承担了最大风险却只分小头。他在微博中犀利指出,“诚实的影院会按实际票价与制片公司结账,不诚实的就按约定的最低票价结算。而且这30元里还要分走57%。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真实数据被瞒报,每卖出一张票,制片公司只能分得12.9元。约定最低票价就是制片公司给自己的票房收入设了一道底线。”
作为最基本保障片方利益的做法,国产片的保底价一路从5元、15元、20元、飙升到40元。以致,此前不久还爆发了“八大院线围攻张伟平”一事,两大阵营的利益博弈从幕后打到台前。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