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威尼斯电影节第6日综述:《桃姐》亮相斩获好评

2011.09.06 来源:1905电影网


刘德华

主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在红毯上甜蜜拥吻爱妻唐娅·费伦蒂诺

华人女星赵涛穿着香槟色礼裙大方

电影网讯(文/云猫猫)当地时间9月5日,威尼斯电影节进入了第六个比赛日的进程。在当日的主竞赛单元一共亮相了三部电影,分别是倍受瞩目的华语电影,许鞍华和刘德华二度合作的力作《桃姐》,热门影片,瑞典导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的第一部英文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以及美国独立电影人托德·索伦兹《黑马》
         目前,威尼斯电影节赛程过半。据悉,电影杂志《每日银幕》已经给已经上映的影片打分排名,台湾导演魏德胜的《赛德克·巴莱》目前排名倒数第二,打分垫底的是试验电影《炎夏》。而波兰斯基的《杀戮》目前暂时排名第一。
         此外,当日与观众见面的电影还包括:入围非竞赛单元的意大利纪录片《这里的故事》(Questa Storia Qua)、入围地平线单元的美国纪录片《我是卡洛琳·帕克》以及入围意大利本土电影单元的《马匹》(Cavalli)等。1972年问世的意大利《权势》也在老片回顾单元进行了放映。
         最后预报一下次日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一样也是三部,分别是英国新锐女导演阿德里安·阿诺德拍摄的《呼啸山庄》,日本导演园子温的新作《庸才》以及一部惊喜电影。在前日的新闻中,我们已经报道过,这部惊喜电影将是华语片《人山人海》。

《桃姐》——简单就是美

         许鞍华是华语电影界中少见的重要的女性导演,从影几十年以来,虽然作品不多,但却很能代表时代。而且许鞍华的电影在早年很多时候都有一种“开拓创新”的霸气,到了晚年影片中“知识分子”的书卷气又重了起来。她早年拍摄的《疯劫》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代表作。后来拍摄的“越南三部曲”成为了时代的经典。而之后,许鞍华在电影上进行了文学性的尝试。随着年龄的增长,许鞍华越来越安静,而电影也带有了一种华语电影界难得、少见的“小市民的烟火气”。这种电影摆脱了高大全的形象,放弃了戏剧化的电影冲突,用一种简单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1994年的《女人四十》和2008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都是个中翘楚。尤其是《天水围的日与夜》,更是彰显出了许鞍华的名导风范。因为要把握这么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小题材,绝非易事。
         当日在威尼斯上映的电影《桃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和《天水围的日与夜》与《女人四十》非常相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香港电影人李恩霖与家中女佣情同子母的真实故事。桃姐是一个苦命的女人,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在养父母家长大。战争期间,她失去了自己的养父。而她的养母则打发她出去工作。从十几岁开始,桃姐就是梁家的仆人,别人都叫他阿桃。从那时起,他就是梁家的一员,目睹了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些被桃姐记住、一些则渐渐淡忘。在梁家服务了60年之久的桃姐现在在照顾梁家的小少爷——梁少,他在香港电影圈里工作,是梁家最后一个还留在香港的人。有一天,梁少收工回来,发现桃姐中风了,他把桃姐送到了医院。恢复了神智的桃姐说自己准备辞职,并且要搬到养老院里生活。桃姐搬进了老人院,并且和新的“家庭成员”渐渐熟悉了起来。梁少前来看望桃姐,他意识到了桃姐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佣人。梁少的妈妈从加州回来,收回了一件公寓房,并告诉桃姐这是她最后的家。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桃姐的身体却急剧地变差……
         虽然影片中的情节很少,但却也给了许鞍华更多的描绘人们情感的空间。所以,她大可以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对情感的描绘上,而不是去拍摄情节。当然,对情感的细枝末节的描绘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影片讲述的虽是一个情感故事,但是许鞍华却并没有仅仅把情感当做唯一的内容来展示。在讲述主仆情的同时,她还用自己的镜头展示了对社会问题的讽刺,比如说社会媒体对老人院流于形式的慰问;对生死问题的考虑,比如说桃姐知道自己已经风烛残年之时的豁达;以及对电影界人士的调侃与讽刺,因为刘德华在片中扮演的梁少就是一个电影界的人士。可以说,这部电影虽以情感为重,但是处处充满了导演对生活的品味与观察,充满了小的笑点和狡黠的幽默。影片很简单,但是这个简单绝对不是简陋与单调的“简单”,而是一种不漏雕琢痕迹与匠气的艺术韵味。如果套用“少就是多”来形容这部电影的话,那么它一定是“简单就是美”。许鞍华自己说她很喜欢拍摄这样的电影,她说,自己能制作这么一部电影,“我感觉到非常幸运,因为这部电影里有着我最爱的元素:真实的生活、纪录片的质感、抒情的情节、幽默、悲鸣、非职业演员——而且还有超级巨星的加盟。”如果一个华语电影导演在六十余岁的时候,能有许鞍华这种淡定和悟性的话,那么对他和对影迷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因为我们能看到一个曾经的新浪潮旗手在被时间和岁月沉淀之后的特色与艺术风范。如果每个导演都像徐克一样,在中老年依旧在重复着自己年轻时候的花招、噱头,而且还在退步的话,那么悲剧的不仅仅是票房和影迷,同时还是投资方和制片人的悲剧,也更是导演的悲剧。
         现代口味的西方媒体和西方观众,对这种电影很显然不会太感冒。而且许鞍华在他们之中的号召力显然很有限,所以影片在西方媒体中的口碑虽然不错,但影片显然不是获奖热门。不管怎么样,《桃姐》是不是获奖问题真不大,我们所希望的是这部电影能在内地上映,因为《天水围的日与夜》就与内地的银幕擦肩而过,我们不希望再错过这么一部宁静的电影——虽然这种愿望实现的几率非常渺茫。
下一页:《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群戏和出色的改编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首映礼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群戏和出色的改编

         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这个有点拗口的瑞典名字远不如伯格曼的名字好记,但是不用担心,他很快就会成为娱乐界中的关键词。因为他不仅仅拍出了《生人勿进》这样的萝莉正太吸血鬼的佳作,而且他还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这部从剧本编写开始就是热门影片的执导人。阿尔弗莱德森的片子不多,但是很有特色,《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是他的第一部英语电影,在这么一部电影里,汇集了科林·费斯、主演加里·奥德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约翰·赫特与女演员斯维特拉纳·库德钦科娃等等著名演员,绝对令很多在英美影坛打拼多年的导演艳羡。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改编自谍战小说大师约翰·勒·卡雷的同名作品,故事源于英国间谍史上的真实事件。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和乞丐是五个“圆场”的高级工作人员的代号,而圆场则是英国的情报机构。与之竞争的是俄国的情报机构中心。当时,中心的头子卡拉很有心计地在圆场里安排了一个内线,这个从不露头的“鼹鼠”作为双面间谍在圆场身居要职。当时,有几个人被怀疑是双面间谍,他们被圆场的老总称为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当时,圆场的老总去世,而且一些突发事件也证明了圆场内部有内鬼。无奈之下,圆场的人只好请已经退休的斯麦里重新出山,从圆场内部找出内鬼。现在,这几个人都身居要职:锅匠——如今的圆场老大阿勒莱恩;裁缝——风流才子比尔·海顿,士兵——掌管东欧事务的资深间谍罗埃·布兰德,乞丐——后勤部门点路灯组组长托比·伊斯特哈斯……在这四人之中,究竟谁是背叛国家和自我的双重罪人呢?最后,凭借着自己计算机一般的记忆力和福尔摩斯般的分析能力,斯麦里终于找到了真相,并且解开了拉卡设置的最后一个聪明的“连环套”。
         虽然是一部谍战片,但是和现在动不动就打斗、爆炸满天飞的谍战片很不一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是一部传统的、老派的几部没有枪声的谍战电影。影片主要展示的是冷战时期的氛围和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CGI制作的爆炸并不是它的卖点。而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非常重视心理戏的拍摄,他把几个主角各怀鬼胎、心机重重的心理状态拍摄得呼之欲出。很显然,要做到这点,除了导演本人对电影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外,更要依靠演员们的群体性演技发挥,因为这么一种老派的谍战剧,非常需要演员的演技作为基础。好在一拨英伦演员杰出的群体性发挥,使得影片的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曾经在1979年被BBC搬上过电屏幕,此次翻拍难免会被电视剧的粉丝拿来比较一番。导演阿尔弗莱德森自己也坦承,拍摄这部电影最大的难题就是改编剧本。他说:“当我第一次碰到约翰·勒·卡雷(本片的编剧兼制片人)的时候,他就非常明白他的愿望——要制作电影版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他告诉我说,不要按照小说原著亦步亦趋地拍摄,也不要重拍电视剧版本,因为它们都已经存在。我拍摄了一部我自己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当然,我也没有能力在一部电影里把原著349页的内容都拍摄出来。不过,我总是能想到办法在电影里拍出来小说的主题和一些关键性的情节,并表达出我所看到的内容。我觉得我们拍出了一部忠于原著的不错的作品,可能在当今的社会中,这两种内容的保存太过于少见,所以才显得这部电影难等可贵?”
         因为是英国电影,所以英国的诸多媒体都给出了影片“难以想象”的好评。著名的《邮报》这么说:“那些来自英伦的演员班底非常出色,他们的每一次演出和碰撞似乎都是真实的,而且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令人惊叹。诸多细节和情节的表达,都让人难忘。”另一家英国媒体,《卫报》先是给出了五分的满分,然后又赞扬了一番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对原著的改编。该文称:“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对原著拿捏的非常准确,可以说他完全抓住了原著中的精髓,并且将其展示了出来。虽然没有将原著里的故事全部呈现在银幕上,但是对小说的细节的打磨还是非常到位的。”其实,不说所有人也知道,即使这部电影在威尼斯没有什么斩获——谍战片难以在三大电影节上收获什么重要奖项——那么它也会是即将到来的颁奖季中的种子选手,而且以影片的话题性和热门程度来看的话,它在颁奖季中的红火走势基本上已经算是敲定的事情了。


女演员塞尔玛·布莱尔
 

《黑马》——大踏步后退的托德·索伦兹

         拍摄《黑马》的托德·索伦兹是那种口味比较重,眼光比较犀利,而且颇能一针见血的导演。他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文学专业,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后来,他开始执电影。但因为其电影总是设计强奸、自杀、恋童等禁忌话题而遭到人们的忽视与误解。即使这样,托德·索伦兹还是以他独特的品味和艺术性极强的剧本获得了业内的认可。无论是拿到圣丹斯评审团大奖的《欢迎来到玩偶屋》,还是在戛纳拿到国际影评人大奖的《幸福》,都是这样的作品。2009年,在息影5年之后,托德·索伦兹回到了威尼斯,带来了一部叫做《战争时期的生活》的影片,并在当年的威尼斯上获得了最佳剧本奖。
         如果同托德·索伦兹之前的电影相比,《黑马》这部电影口味不重,算得上是清汤寡水型的影片。连托德·索伦兹本人都在说,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多极端的元素。他说:“我一直都想尝试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没有强奸、恋童或者是自慰。我想看看我自己是不是能拍出来这样的作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黑马》的故事聚焦在一个叫做艾比的35岁的男人身上。他是一个超重的,没有什么出息的男人。虽然人生已经步入了中年,可是艾比还是坚信自己能够在未来有所起色,他要做生命的“黑马”。不过艾比一事无成,到现在还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而且他还是自己父亲公司里的员工。生活不给力的他没有什么朋友,唯一算得上真交的还是他老爹的女秘书玛丽。艾比和一切的宅男一样,喜欢电影。他的卧室就是一个动作明星和电影周边产品的博物馆。不过有一天,他的生活迎来了变化,他在一个婚礼上碰到了米兰达,顿时神魂颠倒。只是,艾比要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宅男世界呢?这个故事,如果按照托德·索伦兹以往的方法来拍,显然会成为一部好作品,因为影片有了宅男、亚文化、寻求人生意义等的副主题,而且情节和笑料也和《战争时期的生活》有着些许的相似之处,可是托德·索伦兹却偏偏要用“主流”的方法来拍这部电影。所以,这个绝好的、适合他的题材被他搞成了《四十岁老处男》加《格林伯格》《蓝色情人节》《赖家王老五》这样的不伦不类的喜剧加悲剧。其实,这并不能完全归罪于托德·索伦兹的退步,因为一个独立电影导演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同,或者是在商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就非要妥协不可。很多人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其实站在某种产业化的角度上说,电影更是妥协的艺术。很可惜,托德·索伦兹这次没有妥协好。当然,这部电影并没有差到不能看的地步,片中的很多笑料和对当下男女青壮年生活的讽刺还是很到位的,只不过,在威尼斯,这部电影难以获得好评。但愿它能在北美上映的时候收获一个好的票房吧。
         这部影片的口碑不是很好,indieWIRE给出的是C的评分。该文章称:“托德·索伦兹的妥协变成了一种退步。如果他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拍摄一部属于他的电影的话,那么效果会好得很多。只可惜,他没有做到坚持自己的艺术水准,而是选择了向市场、制片人妥协。在这种妥协的刺激下,托德·索伦兹在大踏步地后退。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这也是独立电影所面临的困境。”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