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法国新浪潮旗手巨星陨落 大师侯麦逝世享年89岁

2010.01.12 来源:1905电影网


埃里克·侯麦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海报
 
        据法新社消息,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于当地时间1月11日(周一)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侯麦的死讯是他的制片人玛格丽特·梅内戈(Margaret Menegoz)对外宣布的,侯麦的亲属透露,他已经入院一个星期了。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生于法国南锡,是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与戈达尔、特吕弗等比肩的重要人物,他导演的作品超过四十部,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宣布今年的金狮终身成就奖将会颁给81岁的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侯麦原是一位文学教授和电影评论家。1950年开始拍摄短片。1963年参加影片《六位导演眼中的巴黎》的拍摄,导演了该片的第4个插曲《星形广场》(1965)。1959年,拍了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获得成功。此后,从1962年起不断拍片,迄80年代拍了14部长片,其中包括两组系列。第一系列是《六部道德故事》(1962·1972)即《蒙索的女面包师》、《苏珊娜的故事》、《收集男人的女人》、《慕德家一夜》、《克拉之膝》、《午后之爱》。
              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2007年推出了新作《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之后曾应允将随影片一起造访威尼斯电影节,却突然向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发来了“请假信”,原因是“健康状况”不稳定。没有侯麦出席的发布会冷冷清清,几位年轻的面孔像他的新片一样美好而轻松。

侯麦受封威尼斯
        侯麦,法国导演,是法国新浪潮中最细致入微也是水平最稳的影人。原是一位文学教授和电影评论家,曾主持《电影笔记》的编辑工作长达七年。电影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对白多,如同室内剧,镜头简洁,讽刺但不刻薄。题材来源于当代社会的感情纠葛和心理涌动,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
1950年开始拍摄短片。1963年参加影片《巴黎见闻》的拍摄,导演了该片的第4个插曲《星形广场》(1965)。从1962年起不断拍片,其中包括三组系列:第一系列是《六个道德故事》(1962-1972),第二个系列是《喜剧与谚语》(1981-1987),第三组是《春夏秋冬的故事》(1989-1998)。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生于法国南锡,是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与戈达尔、特吕福等比肩的重要人物,他导演的作品超过四十部,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宣布今年的金狮终身成就奖将会颁给81岁的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侯麦原是一位文学教授和电影评论家。1950年开始拍摄短片。1963年参加影片《六位导演眼中的巴黎》的拍摄,导演了该片的第4个插曲《星形广场》(1965)。1959年,拍了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获得成功。此后,从1962年起不断拍片,迄80年代拍了14部长片,其中包括两组系列。第一系列是《六部道德故事》(1962-1972)即《蒙索的女面包师》、《苏珊娜的故事》、《收集男人的女人》、《慕德家一夜》、《克拉之膝》、《午后之爱》。
侯麦继六、七十代的《六部道德故事》开始,到八十年代的《喜剧与格言》系列,再到九十年代的《四季故事》,一直孜孜不倦地阐述着他所感兴趣的命题,不厌其烦地纠缠于让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侯麦的电影讲究对白,看似普通,但其实是非常简练与生动的,观者看片时仿如身临其境,体会剧中人物的心路,等影片结束,你已好像认识主人公很久了,重看时恍如老友重逢。侯麦的电影与其他大师最不同之处在于他几乎永远在描写普通青年人的心理状态,而这些看似平常的情节就是影片的全部,我们想要看个故事,但其实其中并没有什么故事,像我们每天的生活,娓娓道来的是我们的生活点滴,平淡中却意味深长。
如今侯麦虽已年迈,但对电影的追求一如既往,2007年他还推出了自己的导演新作《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他自己说:“我对电影的热爱丝毫没有改变,也一直用我自己的方式拍片:用不多的钱拍摄一些不卖座的电影。我喜欢拍电影,甚至当我身处摄影棚中,也竭尽全力在作品中展现自然的美。对我而言,诗意的电影风格十分重要。我始终坚持着从业之初发表的文章中阐述的电影理念。”


侯麦精神矍铄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剧照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剧照
 
        作为“《电影手册》派”导演中最年长的一位,埃里克·侯麦绝对配得上“新浪潮之父”这个头衔。去年,原计划带新片《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侯麦因健康原因失约,令广大影迷对他的身体忧心忡忡。不过,最近这位87岁的老导演在家中接受了一次采访,依旧言辞幽默、思维清晰,完全不像一个耄耋老人。“现在不再是‘新浪潮’的时代了,我们都老了。”侯麦说,“特吕弗死了,但夏布洛尔和里维特最近都拍了新片。戈达尔,据我所知正在为新片做准备。至于我们是否还有相同的电影理念,或者我们是否还在进步,这我说了可不算数。”
谈“新浪潮”|我们仍坚持着最初的原则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埃里克·侯麦简直严谨得过分。当与他同时代的导演从一个电影节晃荡到另一个电影节,耗费许多时间接受采访,向公众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生活态度的时候,侯麦多数时候只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他对于声名毫不在乎,1946年发表小说《伊丽莎白》的时候采用的是笔名吉尔伯特·科迪埃,甚至“埃里克·侯麦”也是一个化名,1920年,他出生时被取名为让-马里·莫里斯·谢雷。他的母亲甚至不知道大导演侯麦就是自己的儿子。
上了年纪之后,侯麦在巴黎的寓所中深居简出。去年他的新作《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原本侯麦打算出席,但终因健康原因失约。不过,最近这位87岁的老导演在巴黎的家中接受了一次采访,依旧是言辞幽默,思维清晰,完全不像一个耄耋老人。“你看,现在不再是‘新浪潮’的时代了,我们都老了。”侯麦一开场就自嘲起来,“特吕弗死了,但是克劳德·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最近都拍了新片。戈达尔,据我所知正在为新片做准备。至于我们是否还有相同的电影理念,或者我们是否还在进步,这我说了可不算数。”
作为“《电影手册》派”导演中最年长的一位,侯麦逐一点评起过去一起写影评、拍电影的伙伴中仍在世的几位。“显然,戈达尔是一个纯粹的电影作者,但他太远离大众了。而夏布洛尔成了一个商业片导演。我认为我们这批人一直忠于自我,现在仍然或多或少地坚持着当初的原则。而我对电影的热爱丝毫没有改变,也一直用我自己的方式拍片:用不多的钱拍摄一些不卖座的电影。我喜欢拍电影,甚至当我身处摄影棚中,也竭尽全力在作品中展现自然的美。对我而言,诗意的电影风格十分重要。我始终坚持着从业之初发表的文章中阐述的电影理念。”
谈到一些电影评论家对于电影作者的批评,他们诟病侯麦的作品只是一遍又一遍讲述相似的故事,这位温文尔雅的导演禁不住为自己的作品辩护:“我的影片应该作为一个个系列来看。法国电视台在播放《四季》系列的时候就是每周放一部,那样的观影方式是最完美的。其实我的每部作品彼此都有联系,放在一起看,才能发现其中蕴藏的乐趣。不管你认为我的作品是好是坏,它们都可以互做参照。的确,观众总是告诉我‘你的电影都很类似’,他们没说错。但是这无可厚非,因为我就是一个电影作者,我按自己的喜好选择题材和拍摄方式,并且将我的想象投射到胶片上。”
谈新片|文学影响了我的影像风格
侯麦对于他的新片《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格外偏爱,谈到这部电影立刻神采飞扬。“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在17世纪很受欢迎。它是当代人读得懂的最古老的法语小说之一,对话清晰明了,读来令我爱不释手。不过,现在的观众可能不能马上认同电影中的角色,但假如沉浸其中,一定会发现回味无穷。”侯麦有些尴尬地说,“我想这也是我的作品没有很广泛的观众群,却更投文学爱好者所好的原因吧。”他坦承文学作品对他的创作有影响:“我觉得改编19世纪作家的作品也很有意思,那些小说极富影像感。约瑟夫·康拉德、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亨利·詹姆斯都是我所钟爱的作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影像风格。”

侯麦《夏日的故事》海报
 
        在《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的开场,侯麦借电影发了一通牢骚,抱怨外景地无法还原小说描绘的场景的神韵,因为昔日田园牧歌的风景已经被钢筋水泥的丛林取代了。侯麦甚至从没有拥有过一辆自己的车,也很少坐出租车,他解释说这样做是因为自己是环保组织的一员。“我每天这样度过,没有任何不便。假如你一外出就必须搭出租车,那无疑是放弃了和外部鲜活的世界接触的机会。在我的电影中,我总是在展示人们琐碎却真实的生活场景。我无法远离人群,呆在一座空洞的大宾馆中。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在媒体上露面的原因。”侯麦狡黠地一笑,“人们不认识我,我自然可以和他们打成一片,在公众场合拍片时,周围的人也认不出我和我电影中的演员,这样我们可以在电影中尽量呈现真实的场景。
“谈未来|再拍电影?太累太累
87岁的侯麦仍非常乐于接受最新的电影器材。“我总是对新技术很感兴趣。我的第一篇电影理论的文章———比发表在《电影手册》上的那些文章更早———讨论的就是彩色电影终将取代黑白片。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偏爱黑白电影和后期录音,但我却喜欢彩色画面和同期收音。”当谈到《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可能是自己的“天鹅之歌”时,侯麦显得有些伤感,“我的确没有拍下一部电影的计划了。我现在很难再拍电影了。和年轻时相比,现在准备开拍一部电影真的太累太累了。”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