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斐贾玲马丽…不被定义的她们是自己的大女主
不被生活定义,她们才是自己的大女主
1905电影网专稿 刘伟强最新作品《水饺皇后》杀青了!电影改编自中国驰名品牌“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女士的真实经历,讲述了这位女性人生浮沉,在香港鎏金时代中,她独自带着两个女儿,从身无分文流落香港街头,白手起家,从码头上的小贩,变成了一代传奇。
她曾有过不少金句,“一个女人,在困难中的态度和意志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作为母亲,千万要有一点精神。”也说过,“咱们女人啊,现在就得要自己救自己。”
细数她的一生,戏剧一般跌宕起伏,无数高光时刻,活成了自己的“大女主”,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视台就曾以她为原型,拍摄了剧集《水饺皇后》。
此次,电影《水饺皇后》由刘伟强执导,马丽、惠英红、朱亚文主演。影片目前刚杀青,计划2024年上映,在业内看来,这必然会是一部在明年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女性题材电影。
回望近几年,“女性题材电影稀缺”的话题时不时会被外界反复提及,种种缘由和声音不过多赘述,只是从11月开始,我们也看见越来越多展现女性力量的影片被关注——
张小斐主演影片《拯救嫌疑人》票房破5亿,成为本月黑马;改编自“敦煌女儿”樊锦诗事迹,以及张桂梅校长经历的电影《吾爱敦煌》《我本是高山》先后上映;《热搜》《再见,李可乐》等展现女性社会身份的影片即将和观众见面……
在等待这些作品到来的同时,我们对女性题材的电影还可以期待什么,展望些什么呢?
有什么值得期待?
曾几何时,不少女演员在各种场合表示,需要更多机会。这早已不是华语电影圈的状态,放眼整个世界影坛,好莱坞同样鲜有A级的商业大片,单就女性超级英雄登场,就足以大家雀跃;而《芭比》创下世界级的票房成功,不知道是全新开始,又或是“灵光一现”。
回顾今年中国电影市场上,那些已经上映以女性角色为主影片的市场表现,或许,能从中找到这类电影本身的困境。
在上述15部电影中,票房达到过亿量级的,仅有《拯救嫌疑人》《回廊亭》,以及《我经过风暴》,且三部影片均涉及强议题内容,前两部的题材类型更是直属悬疑片范畴,这些商业元素都给予了作品很强的商业关注。譬如电影《我经过风暴》,事件话题的发酵程度,远高于电影本身。
除此之外,我们能发现这些影片除了部分在“214”“520”“七夕”等各类情人节档之外,其他影片多数分布在业内概念里的“冷门档期”,尤其均未涉及春节档和国庆档这两大重要档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人节档期上映的影片中,虽然女性演员排序在首位,但部分影片并非全然是以女性为主视角。
面对过去这些影片的市场反馈,我们渴望看到女性角色的更多可能,除了小妞电影的青春爱情元素之外,在多元类型题材中,找到新鲜元素。
原型事迹自然能给予电影足够力量,“敦煌女儿”樊锦诗事迹,以及张桂梅校长经历都被大众铭记,电影《吾爱敦煌》和《我本是高山》已然不用多言,改编自臧健和女士经历的《水饺皇后》更是用小人物看时代变迁,马丽和惠英红两位实力派演员的诠释,去复刻人物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必然让影片极具话题。
相较于大人物自带的光环,小人物大隐于市的气魄,更是让故事价值得到天然的升华。
苏敏阿姨自驾看世界的新闻早已是热搜上的常客,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她的生活和阅历早已有了变化。她是妻子,是母亲,但她更是苏敏自己。
这段自驾游的真实新闻事件将被改编成影片,创作者试图借此表现中国女性的处境及自我突破。初衷是好的,只是从目前该项目网传的片名来看,似乎并没有真正将其实践。只是我们还是希望这种创作最终落地时,能有一个真正还原苏敏阿姨事迹价值的片名。
真实价值之外,同样不乏其他商业电影的拓展。张小斐和惠英红的《拯救嫌疑人》,或者是任素汐的《回廊亭》,这些电影都在多类型题材融合下,发酵出超强的商业价值。
周冬雨新作《热搜》,把话题对准了网络暴力,她化身自媒体博主,从为流量服务,到真正地拯救深陷谣言风波中的女性受害者;闫妮和谭松韵主演的电影《再见,李可乐》将身份回归日常,一对母女在丈夫/父亲离世之后,如何活出自己的生活,类似的故事还有张子枫主演的《说再见》,一家一狗,尽演生活的酸甜苦辣咸。
除此之外,杨幂主演的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有望定档贺岁档,这个“喜剧+犯罪”题材类型的故事,杨幂又会有怎么样的诠释呢?据了解,电影是编剧修潇楠参加创投时,被导演丁晟相中,在筹备过程中,导演把剧本推介给了杨幂,各方创作者对好作品的一致追求下,这个项目也慢慢成型。
惠英红和刘浩存饰演另类祖孙二人的《灿烂的她》,故事改编自韩影《季春奶奶》,融入了中国本土化的表达,这个原本催泪的故事,又会有怎么样的发展呢?
2024年中,最令观众期待的女性题材作品之一,莫过于贾玲自导自演的《热辣滚烫》,影片翻拍自日影《百元之恋》。据了解,剧本改编就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更适合中国观众,贾玲更是为此瘦身近100斤,做到贴合角色本身,自己真正成为角色。
原版故事里或失败,或成功,都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对认同和尊重的渴望,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一关键点让贾玲去诠释,或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章子怡携手导演陈可辛的新作《酱园弄》、周迅发起的作品《阿尔兹海默之家》,这些作品的期待值更是不用过多言语。
为什么始终期待?
在今年金鸡奖提名之前,或许很多年轻观众都忽略了“老戏骨”何赛飞,更是后续因为她的获奖而惊讶,但事实上,看过电影《追月》的观众都坦言,这部影片近乎是被这位戏骨扛起来的。她的阅历和经历为角色“戚老师”注入了灵魂。
另一位“戏骨”吴彦姝在成为现在“网红顶流”奶奶之前,她只是在各种片子里饰演各种不同的奶奶,用一部部作品为自己积累厚度,这种更是一种蜕变。
惠英红在采访中说,“我30来岁的时候让我演母亲,我不拍。现在回想之后,我是错的,人生经历都是一种美,这些角色里面有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最骄傲的应该是,我在这些角色里是强大的。”虽然这些演员会接到同质化的角色,或者家庭角色,但千人千面,百态人生始终在靠角色去呈现。
当然,从《拯救嫌疑人》到《热搜》,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愿意去书写女性,去描写她们不同的社会角色,从律师到自媒体运营者,去用她们的力量去感受表达。
很大程度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参与其中。
电影《妈妈!》上映的时候,就会告诉观众,背后因为有一群优秀的女性创作者,这部电影更有一份特别的力量;我们也看到《你好,李焕英》真正的纯粹,一位女儿献给母亲的礼物,但在她成为母亲之前,她永远是自己,“李焕英”;《爱情神话》对于女性群像的情感描写,探索女性情感上的议题。
无论是“她”,还是“他”,都是在本身多元环境里,需要有更全面的呈现,故事才不再片面单一。正如陈瑾说的,“在无数个女性角色中,一定是带有我们自己的态度。即使我演一些所谓不好的角色,在我这也是有态度的。人是有缺陷的,我可以霸道,可以无礼,但是她内心一定要残留,她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