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连续问鼎单日冠军的《奥本海默》,你看懂了吗?

点点 2023.09.06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万万没想到,电影《奥本海默》连续5天问鼎单日票房冠军,排片更是不断逆跌。

而在影片上映之前,网络上出现标题话术为“看电影之前应该了解的N件事”的稿件,意思表达很明确,不了解故事背景历史,一部分观众可能会看不懂电影。

这种话术并非只发生在《奥本海默》身上,在诺兰导演过往的各类影片上映前,几乎都出现了这类角度的内容。

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核心点,看电影前要不要做功课?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或许我们先应该讨论的是,电影《奥本海默》到底讲什么故事,以及擅长叙事的导演诺兰,这次到底是怎么讲故事的。

如片名一样,影片讲述了奥本海默研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很明显,《奥本海默》是围绕着这位“原子弹之父”的传记电影。

导演诺兰自己不愿意拍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他依旧用他擅长的多线叙事方式,运用了两条明显的叙事方式,一条“裂变”,是以奥本海默为主观视角的彩色画面,另一条黑白画面构成的“聚变”,则是政客施特劳斯的主观视角。

故事以两场听证会为核心,从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扩开,形成原子弹制造前后的世界。当然,除了双线之外,诺兰依旧发挥了他超强的叙事能力,不断加入各种分支叙事线,让奥本海默成为坐标轴原点,从轴向和横向解读这位科学家成长的种种。

数星星般的人物,快节奏的叙事,以及高密度的台词对话,让《奥本海默》有了一定门槛——需要集中在影片中,稍有分神,就容易接不上故事。但这种表现方式,恰恰让电影回归本质,让观众在影院这个黑盒子里,体会纯粹的观影。

在中国首映礼上,主持人曾让导演诺兰在映前和观众做一些介绍,但对方只是表示,“我不想说太多,让电影自己来说吧。”在他看来,《奥本海默》是个严肃的故事,并不是一个高门槛的故事。

只是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涵盖了密集的历史人物,若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或许对故事的理解会相对轻松一些,只是依旧还是那句话,不了解他们,并不会影响对故事本质的理解。

不少媒体也把这个问题带给了诺兰,看《奥本海默》需要做功课吗?他认为没必要提前做功课,甚至说这部电影正是为并不了解奥本海默的观众所拍。

正主下场自证,不免有些“打脸”。

事实上,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关键词,这类电影稿件标题几乎涵盖了各种电影中,尤其是涉及悬疑电影,或者系列电影。前者的核心为观众看起来不那么“烧脑”,后者则做更多的前情回顾。

过去曾经有不少电影宣传方主动的把“科普”和“烧脑”放在台面上,诺兰前作《信条》就在映前阶段,官方就曾做过一个看似能解释故事逻辑的图,但很显然,这种方式无意间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壁垒。

在我们调查中,从事发行工作的小姜就坦言,“很多观众看电影是为了休闲,或者找到共情点,但如果一部电影上来就告诉他们,要做功课,这很大程度上,会动摇他们的观看欲望。”

单就看暑期档热门电影《孤注一掷》,影片上映之后,官方一直在做彩蛋科普,梳理了电影本身不少细节,让看完影片对此有所疑惑的观众,有了全新的了解。

“电影首先是让观众看懂,再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的看懂。”从事宣传工作的小寒谈到,“电影故事本就应该是完整的故事,但2小时的内容,未必能真的明白故事的每个细节。”

譬如在《孤注一掷》里,就有不少观众看第一遍的时候会好奇,为什么警察能那么快精准找到潘生被囚禁的地方。事实上,答案早就藏在电影中餐饮店人员台词中。

很显然,《孤注一掷》将科普后置之后,反而刺激更多观众对故事理解,自发进行二刷乃至多刷。

还有“剧改影”作品面市时,常会有观众好奇,看之前,需要去了解剧集设定吗?

《想见你》《爱很美味》便是典型代表。

前者在创作中,近乎架空在观众懂剧集设定的前提下,没有进行过多的解释和细节,让不少非剧集观众看完也不懂影片本身的内容;《爱很美味》在创作上,仍会在故事细节和台词中,对人物关系进行一定的介绍和讲解,即便如此,它依旧会有部分设定让非剧集观众有点迷惑。

创作者必然不能忽略一个关键,电影本身是独立的,不管是“剧改影”,又或许是系列电影,首先是让大众都能无门槛进入影片。

正如乌尔善在谈及《封神三部曲》的创作就特别提及,三部要独立成章,合在一起又刚好是一部完整的故事。这本身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是非常讲究的细节。

所谓的“科普”并不是电影该强调的东西,吸引观众的永远是电影故事本身,一味的强调这个概念,实际上也是正在给观众筑起不必要的预期——如果看懂了,那么这部电影言过其实;如果没看懂,那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观众观影该如同拆礼物一般,主动发现其中的趣味,才能刺激后续的二刷,或者是口碑传播。毕竟,没有人希望看电影时被指教,无谓的“科普”如同《芭比》女孩在看《教父》时,身边一直的人在絮絮叨叨告诉她,“为什么《教父》是科波拉最伟大的作品”。

文/点点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