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恋,庐山见 | 你最爱的爱情电影,是哪一部?
聚焦第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
1905电影网专稿 8月22日,第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主题论坛,在庐山拉开了帷幕。
1980年,电影《庐山恋》问世。它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纯粹的爱情题材电影,更是献出了新中国银幕上的第一吻,40年来,已有超过30万人成为《庐山恋》的受众。
80年代初,国产电影对于个人情感、儿女情长的描绘,仍然非常保守和规避。然而,自从有了《庐山恋》之后,中国的电影银幕开始不断突破,使得个体情感能够在宏大叙事占得一席之地。
无论是在中国影史中,还是老一辈电影人和观众的心中,《庐山恋》都有着不能被替代的地位。这种对于爱情的向往,超越年龄、国别和种族,是全人类互通的共感。
第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将爱情、电影与大好河山汇聚于一隅,共同缔造中国电影更美的银幕之恋。
爱在庐山
爱情电影周的主题是“恋恋庐山·美美与共”,电影人欢聚一堂,共同在大银幕上回味爱情经典,畅谈、想象爱情和拥抱爱情。
首先,通过融媒体平台的直播,对于第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做出了全方位的权威呈现。以影像为载体,我们从多角度感受了庐山之美,由此生发出对于庐山爱情的向往。
其次,本次电影周阵容豪华,汇聚了无数电影人,有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电影演员,甚至国外的一些杰出电影人也参与其中。
最后,是电影周展现的整体形象。此次采用的展映影片跨越了地域和年代,最早的影片来自1931年,最新的影片是2021年的,这90年的影片中所展现的爱情,跨越了4个年代的观众。来自法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影片,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爱情故事,都在短暂的7天当中得以呈现。
在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上,有16,000多首诗歌是描绘庐山的,无数文人墨客在庐山留下了文学痕迹。电影周用光影手段展现了庐山的雄奇险秀,并链接了文学诗词。通过这样一场光影变幻,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河山大川的壮美和人文底蕴的深厚。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电影周以“爱情”为关键词,对庐山的形象进行了升级换代,使它更年轻、更时尚化。8月22日是我国传统情人节七夕,在庐山举办一场爱情盛宴,可以让年轻人的关注热情,迅速投放到庐山这个具象的地点之上。
见天地、见众生、见个性
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的论坛,主题就在见天地、见众生、见个性。
见天地,是通过爱情为庐山文旅赋能。利用电影周,激活庐山此前诸多不广为人知的角落,让更多的人通过电影周以及相关活动,对于庐山的全貌进行了解。
在年轻人之中盛行的“打卡文化”,对于庐山文旅是个十足的好消息。爱情中的“山盟”海誓,也许能够使更多人到庐山见证爱情。名山大川代表着天地自然,在以庐山为代表的、以庐山为精髓的天地中见证爱情,可能是继“同心锁”之后的爱情文旅新趋势。
见众生,是切实反映社会现状。无论是展映电影,还是论坛内容,都很接地气。每部影片都反映了它背后社会发展的变迁、恋人们情感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以爱情观为代表的价值观认知。通过影片展映,让观众见到更多的社会风貌,是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的福祉。
最后一点,则是见个性。此次出席电影周的电影人,都有着各自所代表的年龄段、各自擅长的创作风格,其中一些电影人持续多年,始终深耕于爱情题材电影这片沃土之上。
电影周的全称,是“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包含了对于国际化传播的期待。虽然七夕节是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不过在整个东亚文化圈,有无数同胞和我们一同过节。
电影周选择七夕这个时间节点举办,东亚电影人有着天然的交流优势,协助电影周真正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爱情,永远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爱情故事在银幕之上的共鸣,完全可以做到跨文化、跨地域、跨年龄段和跨语言。
岩井俊二的《情书》经过了28年,仍然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心,以至于电影周邀请的著名影评人盛艳虹,都选取了电影中男女主角共同的名字“藤井树”,作为自己的笔名。
爱情电影的力量,可以穿透时空和文化。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也会年复一年地重燃激情,不仅要将庐山文旅推向年轻人,还要将爱情作为人生命题和艺术命题,拉入电影创作的讨论空间中,创作更多更好的银幕之恋。
庐山恋,明年庐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