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今日影评 |《长安三万里》:让历史里的人活起来

今日影评 2023.07.09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08:00      建议WIFI下打开

《长安三万里》:让历史里的人“活起来”

1905电影网专稿 看完《长安三万里》,小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尽管各自秉承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唐朝人始终抱有朴素的自信,相信个人和时代的“唐朝梦”都能够实现。这种自信来源于“自知”,也来源于时代。

《长安三万里》以双男主为架构,讲述了高适和李白的相识、相知、相离,映射出整个大唐的兴衰。李白和高适,共同秉持着这份唐人的自信,又分别代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是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大人生命题。

小编想说,影院168分钟,唐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谪仙人”的理想主义


李 白 

李白作为唐朝人气最高的“门面担当”,从古至今都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代言人,这些气质本身并不稀缺,可贵的是李白对于理想和浪漫的纯粹。

影片的时间跨度很大,李白在前后期形象上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挥金如土的潇洒公子哥,由于饮酒而变得大腹便便,最终沦落为满头白发的阶下囚,让人唏嘘。不过,即便外在不断变化,李白的内里仍然从一而终。

年轻人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是因为我们那时和李白一样,心怀梦想,相信自己的抱负有朝一日定能实现。但随着阅历和挫折的累积,我们的天真逐渐变成世故,理想变成现实,乐观变成忧郁。许多人将这个过程称为“成熟”。

然而,李白偏不走这条路。作为诗仙的李白是成功的,但作为政治家的李白是失败的,指点江山的理想终于落空,他一次次历经挫折,但李白从未变过。无论多么穷困潦倒、身陷囹圄,他仍然是那个乐观的老天真,仍然是天上谪仙般的理想主义者。

可能在成年人看来,会觉得他性格过于幼稚、散漫甚至莽撞,晚年落魄是咎由自取,期待他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但这恰恰是李白值得成为偶像的缘由。他自始至终坚持自我,挥洒激情,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人生更难得可贵呢?小编认为,这样的李白,才是还原的、完美的李白。

李白的牢狱并不单单是政治的牢狱,更是他心理的茧房。透过那扇小小的窗,白发苍苍的李白终于第一次看向现实,原来外面的世界已经成了这幅光景。眼睁睁看着自己下牢、看着黄鹤楼被毁、看着自己在政治上颓唐一生,李白终于睁眼了,但即便如此,李白这份谪仙般的理想主义仍然不变。

“小透明”的现实主义


高 适 

在辉煌的唐宋诗坛中,日月璀璨群星争辉,诗仙、诗圣、诗魔、诗佛等称号不绝于耳,而高适在其中仿佛是个“小透明”,只有在提起《别董大》的时候,这位边塞诗人似乎才能刷刷存在感。

高适的外在简直是李白的反面,但在内里上又十分契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简直如出一辙,他们在年少时曾携手共游大半个中国,相伴无数个朝暮,想必会有不少一同策马、对斟共饮的瞬间。虽然高适在诗坛中的光芒被其他人掩盖,但这个“小透明”却成为官运亨通的那位。

如果说李白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自我,那么高适就是现实自我。高适离开家乡之后,发现天下之大,原来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个。有些人可能会气馁,但高适选择继续深造,永不言弃,甚至为了实现理想在原则方面做出妥协,蛰伏着等待机会青云直上。

为了打造高适的“现实感”,电影还放大了他青年时期的不得志。李白入狱后向高适求助,根据历史记载,高适没有展开营救,可能这也是现实人性的一部分。然而,高适永远在默默欣赏、钦佩李白,两人透过对方看到了自己。高适作为世俗世界的成功者,居然是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了抗敌之策,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于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

李白的自信是大唐的气节,高适的踏实是大唐的做派。无论是理想派还是现实派,唐朝的诗人天然有一种乐观,相信自己可以迈过每一道沟壑,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

即便是黄鹤楼的店小二,也要推崇崔颢。上至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唐朝人人吟诗,这是个敬重才华的社会,盛世气象大抵如此。当代人的物质比起唐人来说已经大大充盈,但却常常因为价值观的混乱而迷失方向,因为理想和现实的相互掣肘而陷入内耗。我们无力改变社会,只能改变自己。

无论是李白、高适还是店小二,无论政治理想实现与否,无论才华横溢或是泯然众人,不问来路,不问归处,每个人都捧着一颗小小的理想之心,尽兴而活。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尽兴人间。

文/薛可心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