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世界 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影人》收官
1905电影网专稿 山水有脉,人文璀璨,凝聚人类文明的城市,则有延绵不绝的文脉。3000多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市的北京,留下一条壮丽的中轴线,承载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而这座城市孕育的电影人,一代代赓续,沿着这条恢弘的中轴线,回溯中国文化的源头,展望中国文化的方向。
电影频道联合北京市文联、北京电影家协会,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蓝羽会客厅》推出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影人》。节目在CCTV-6、1905电影网及全网平台播出,自6月1日开播至6月7日收官,电视观众累计触达6704万人次,节目相关话题8次登上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热门搜索,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4亿,并获《中国电影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推荐。
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影人》走出演播室,创意地将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变成电影人们的客厅,聆听城市的呼吸,感受文化的跳动。“我也是在北京与电影结缘,与电影人们相识相知,见证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北京影人,是雕刻岁月的人,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访谈,带领观众和我一起聆听北京影人故事,站在北京看中国电影如何更好的面向未来。”饱含着这份情愫,在这一系列访谈中,主持人蓝羽和黄建新、郭帆、束焕、薛晓路、张冀、吴京、张和平(按播出顺序排列)七位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的电影人相约中轴地标,讲述电影故事,以个人经历和城市回忆,将北京承载的文化价值,延伸成一条指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中轴文脉。
爱上电影 青年人的圆梦之地
1999年,怀揣导演梦想的郭帆第一次来到北京,虽与北京电影学院失之交臂,但电影之梦的种子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2003年,再次来到北京的他看到了建设中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电影梦演变成了科幻梦。20年后,他将这座自己最为中意的地标放进了电影《流浪地球2》中。
郭帆说,自己的心中“一直只有科幻梦”。这个梦想与北京这座让他梦想起航之地,助力郭帆和团队完成了《流浪地球》系列两部影片的创作与拍摄,不仅取得了总计近90亿的票房佳绩,更为中国科幻电影打开了一座通往未来的大门。
同样怀揣梦想而来到北京的,还有生于新疆的重庆人,编剧束焕,以及从湘西走出的导演、编剧张冀。束焕在中轴线上的万宁桥边生活多年,他说“北京是一个最宏大、最亲切的地方”;张冀则把他在北京多年拼搏闯荡的心声写进了《中国合伙人》——“梦想是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万宁桥边的烟火人间,让束焕的作品里展示着普通人的嬉笑怒骂和生活地气。毕业后留在中戏的他开始被皇城根下的幽默沾染,原来胡同里老大爷最直白的语言,也能成为剧本里抖得响的“包袱”。北京的大气包容让他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也给予了创作无穷的生命力。
而在北京的打拼与漂泊,曾被张冀转换为自己创作中的酸甜苦辣:“深入生活才有发言权。作品要有根,它往下扎得越深,它的树冠长得就越高。”十年磨一剑的《中国合伙人》,写得便是北京和中国各地拼搏的年轻人的面貌。在北京秋日高爽的天空下,张冀的电影梦也随之高飞。他不仅遇到了人生的拐点,也迎来了创作的爆发。
这是北京这座城市,中国这个国家为青年人提供的挑战与机遇,只要坚持,梦想终究得以实现。
创作质变 全国电影的中心点
作为全国影视产业的核心地带,北京也让电影创作产生了质变。站在景山之上,俯瞰这座被他的镜头深情凝视过的城市,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无比感慨。
从1998年调入北京工作,到2023年,黄建新在25年的时间里,见证着中国电影与这座城市齐头并进的飞速发展。当一座城市汇集了一个行业众多的优秀人才和头部公司,首先便开拓了这座城市的视野与广度。北京为黄建新的创作带来了质变,将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用最生动的方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节目中看着中轴线上的北京城,新旧交汇,兼容并蓄,仿佛中国电影的写照。黄建新回忆起拍摄《建国大业》的细节:一场景山上的戏,用一天中阳光灿烂的最美瞬间,展现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质。
“北京对于全国电影的意义就如同于中轴线对于北京的意义一样,它是一个中心点 ,也是一个影视行业的聚集地和中流砥柱。”生于斯、长于斯的编剧、导演薛晓路,漫步在故宫角楼下,讲述北京在她心中的意义。
从口碑之作《海洋天堂》到票房佳片《北京遇上西雅图》,薛晓路的电影之路和她的家乡共同前行。北京的大气包容让这座城市的电影人创作出百花齐放的内容。也带动着全国的电影人用光影讲述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察面向未来的人文精神。
走向国际 成为世界的电影中心
“北京这个地方吧,有几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导演、演员吴京说,其中一项就是“京城的武文化。”北京出生,自幼习武的“功夫小子”,从什刹海到影武堂,再到与国际电影人的合作,如今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中国功夫电影再次走向世界”。
吴京和多位电影人一直在探索着中国电影的新方向。在他看来,中国电影要一直有人去尝试:“就好像当初军事动作电影,没人做,我们得有人做;科幻电影没人做,我们得有人做。”随着时代的变化,即便是在他自己熟悉的领域里,也希望跟随时代有着新的变化。
在拍摄《巨齿鲨2》时,吴京渴望通过自己的表现,能让世界电影人看到一个中国演员如何拍戏,如何理解戏:“这种感觉真的是非常渴望下一次,能够跟更优秀的电影人在一起合作,也让他们感受中国的电影人的魅力。”可以说,电影人们在北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在助力北京和中国走向国际,成为世界上又一个电影中心。
从《甲方乙方》开创国产贺岁片的先河到《长津湖》的思想性与观赏性高峰,影视策划、编剧、作词家、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原北京市文联主席、原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和平不求作品的一时一世,而求能说出大家的心里话,让观众产生共鸣。张和平和他身后的北京电影人们,一起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的中流砥柱。“北京人面上看起来跟我的名字一样平和,但实际上他内心里很顽强,这是北京人。”他寄语电影人们,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做成个人,电影工作者应该做大写的人。
张和平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新气象,也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专家顾问团团长见证了北京成为世界独一无二“双奥之城”的荣光。漫步在中山公园里,张和平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努力去争取工作一天,创作一天。北京应该成为世界的电影的中心,所以我们电影人要加油、加油、再加油!”
凝结了中华民族时代变迁、承载了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脉络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也是全国的一张“金名片”。影像作为当代应用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新时代显示出强大的承载力。北京中轴线文脉的传承与传播中,电影人的身影不可或缺。他们以光影之力,展示着“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更展示着自信、多元、包容的中华文明。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团结一致的北京电影人与中国电影人,在属于中国的叙事中讲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世界故事,体现着文化的交流互鉴。电影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承载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谐共生、多元共生等价值观念。在光和影中诞生的艺术,正在用独有的魅力和温度,继续赓续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