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蒋奇明 |《漫长的季节》出圈,小哑巴火了!
《漫长的季节》口碑爆棚 这次蒋奇明终于火了
1905电影网专稿 剧集《漫长的季节》完结至今,余温依旧。评分从9分的开分,稳定在如今的9.4分,暂居今年剧集口碑第一,打破了国产剧纪录,成近八年最高分。
导演辛爽继《隐秘的角落》之后,再被认可,成为观众眼中悬疑剧创作的保障。当然,剧集中各路演员更是备受关注。
除了范伟内敛的表演,秦昊整容式的演技之外,不少配角演员,都被观众频繁提及。其中,傅卫军的扮演者蒋奇明,戏外不断被网友考古,关于其演技,以及形象气质,越来越多围绕他的话题出现。
大家后知后觉发现,他原来是口碑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那日苏,也是剧集《亲爱的小孩》里的小叔肖旭……
近期,他刚官宣了新的剧集作品《我的阿勒泰》,以及《哈尔滨1944》,后者更是他和秦昊的第三次合作。
毋庸置疑,这位过去深耕舞台的演员,“而立”之后,在另一纬度,迎来了爆发期。
01.“傅卫军”
因为傅卫军,更多人认识了这位叫蒋奇明的演员。有人讨论他身上的性张力,有人谈论着演技里的那股狠劲儿,不管如何,这些气质都离不开那股野蛮生长的破碎感。和生活里的蒋奇明,是全然不同的形象。
在《漫长的季节》里,他也没有单一被傅卫军定义,作为“小哑巴”,他没有太多的台词;但他又以声音,为港商卢文仲配音。这好似才拼凑出更完整的演员蒋奇明。
傅卫军的戏份并不算多,第一次出场就是为姐姐沈墨(李庚希 饰)出气,没有言语,全靠那股狠劲。刚进剧组的时候,大家会打趣,这个角色好演,不用记词。
但事实上,“还是比较难的”,观众的视线留在演员身上,但没有台词能抓取观众关注时,“把要呈现的东西连贯地表演出来。”
傅卫军的故事继续穿插在台词对话里,自幼父母双亡、因为聋哑而被抛弃在福利院…诸多细节能满足观众对其的认知。即便如此,蒋奇明还是做了人物小传,和导演辛爽聊了很多细节,补齐傅卫军完整的前半生。
“我身上有一张妈妈的照片,沈墨身上有一张爸爸的照片,两人定期交换照片,以防某一天走丢之后,各自有个念想。”本来这场戏是在沈墨生日的时候发生,但辛爽担心观众记不住,于是放在了傅卫军故意去投案的时候。
虽然傅卫军的结局早在之前就有谈及,但是当这次戏到来,尤其是傅卫军放下以往的冷冽,看向姐姐的时候,往日最心心念念的助听器被踩碎,一切看似放下的解脱,却是走向最漫长的岁月。
在蒋奇明看来,傅卫军心中早已清楚这个结局,“更像是一种释然”。他的所有,都是为了让沈墨在未来,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助听器像是傅卫军精神世界的传输器,他不是完全听不见,借助它能偶尔连接这个世界。
他也给助听器作出了不少的设定,傅卫军老去摸这个助听器,“因为没钱,这个助听器是他偷来的,所以没法和他的耳朵外形完全吻合。”
这些特别的小动作,反而为他的生猛,增添一股狠劲。
02.“那日苏”
因为傅卫军,大家才发现前阵子热映的口碑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小结巴”那日苏,原来也是蒋奇明。这是他的第一部和观众见面的院线电影。
电影在平遥国际影展展映时,他看着大银幕上的自己,“有点不好意思。”
那也是他的第一次,试图走出自己的约束,重新感受这个角色以及作品,太多太多的因子在刺激着他,感觉美妙,但又紧张。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部伪纪录片,几乎每个演员都尽可能丢掉自己,丢掉那层表演的质感,让角色回到生活里。
“很难。”他当时在平遥的发布会上说,“从拍摄到结束感觉每一天都在调整自己的表演,也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
他也给那日苏做人物小传,是生活在内蒙,子承父业的气象员,因为常年生活在荒无人烟的环境了,鲜少和人对话,“很多人理解他是结巴,但我理解是不善表达,长时间不表达,不交流,就会有语言障碍。”
在电影拍摄过程里,剧组实打实坐上了一辆现实中的火车,除了其他主演,和剧组的几个工作人员,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作为演员,蒋奇明只关心自己的台词,以及台词怎么说,周遭的一切都没有预演。
那日苏有一场在火车上喝酒喝多的戏,那是他在电影里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戏。蒋奇明记得拍了很多条,“那是第一次,我一直在过程中找那个基调,一直观察周边的人,太神奇了,这些素人演员临时出现的时候,永远会带来很多的启发。”
那个过程,“是痛苦的享受”。
所有往日大家聊的演技,在《宇宙探索编辑部》里都失灵了,“在电影里肉眼所见的乘客,都是真的乘客。演员的信念感会比以往更强,我们就两台摄影机,慢慢的,就抛开了‘演技’这个东西。”对于蒋奇明而言,这一切感觉慢慢变好,“很好玩”。
有一场戏,演员们都和村民阿姨待一起,那会儿不拍的时候,蒋奇明就会跟她聊天,大家彼此也日渐熟识。后来有一次,大家都忘记有没有正式开机,阿姨就说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就笑场了,笑完发现摄影机正在拍。”蒋奇明内心想是不是完蛋,“但最后想,笑的确是对的,在这个环境下,已经相信这个事情的存在了。”
那场戏并不一定是属于那日苏的高光时刻,只是在那一瞬间,他真的相信了这个环境。无论是台上也好,银幕也好,这样的瞬间越来越多的话,在他看来,所呈现的人物就会更真实,“这其实是我的快感。”
03.“蒋奇明”
蒋奇明在成为影视演员之前,他自我介绍都会说,“我是话剧演员,蒋奇明。”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后,他并没有着急参与那些看似“纸醉金迷”的圈子,反而留在舞台上,去让自己沉淀下去。
当幕布拉开,舞台四周都是黑的,他可以不去过多考虑镜头,去克服紧张,“在这个规定情境去相信它。”他主演的一部话剧,《杏仁豆腐心》,是更早一批观众“入坑”这位演员的作品。
孔大山导演选中他出演《宇宙探索编辑部》正是因为看了这部作品,“我发现原来话剧表演的尺度也可以这么松弛和自然”。
用蒋奇明的话来说,他喜欢待在角色里,“这是个笨办法,但是最好的。”
这是他进入角色的法门,也是他观察生活的反馈,“我特别期待每进一个组,我都能有足够时间去了解这个事情,如果所有一切变成下意识的事情,那就太好。”
他对于这种观察是极具欲望,极具掠夺性的,“我对观察生活不是特意的,但时刻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各式各样的人,都会下意识去观察。”
围绕他最多的一条考古,莫过于在疫情初期,暂别舞台,剧组停工,那时候没活干的蒋奇明就发了一条求职微博,是一种寻求生活体验的心态,也是真实的感慨。
8000多一个月的杀猪工作,可惜没有技能;配音工作,简历之后没有下文;最后去了一家便利店兼职,每个月3000元左右。
在便利店热情喊“欢迎光临”吓走顾客,“我真的太积极了。”永远记不住关东煮的名字,“台词有逻辑,但关东煮没有。”
《漫长的季节》完结之后,蒋奇明的微博粉丝数量,狂涨了10余万,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作品里的角色,生活中的日常,属于他的故事未完待续。截至目前,电影《逃出青春里》还在等待,以及《天启异闻录》中的贺子礁、《我的阿勒泰》中的高晓亮、《哈尔滨1944》的田小江。
“我现在还处于需要集中精力,寻找自己表演方式的路上。”角色越来越多,蒋奇明也越来越忙碌,只是不免会为这位演员担心,会不会遇见创作的瓶颈期,“我觉得只要能一直保持新鲜就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