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评分最高影片排片仅2%,导演张冀被打脸?
张冀说他最适合做编剧
1905电影网专稿 让一座城市当主演,几乎所有演员都为它作配,《长沙夜生活》在这个档期里注定特别。
上映至今,票房寥寥千万,排片甚至不过2%。但影片在豆瓣拿下了7.5分,成为该档期新片中,口碑最高的影片。
在完成《长沙夜生活》的剧本之前,张冀都没想过自己要当导演。
作为当下国内备受认可的编剧,从《中国合伙人》到《亲爱的》,再到《夺冠》,“陈可辛×张冀”已然是最具质量保障的金牌搭档。
陈可辛或公开,或私下,都曾建议这位挚友,可以尝试转型当导演,但都被对方拒绝了。当准备《长沙夜生活》的创作初始,陈可辛就预言,“这个电影最后肯定是你拍。”
张冀并不相信这一说法,可是当剧本真正落笔之后,他即便找了不少导演,但他意识到,自己确实是拍摄这部电影的最佳人选。
“我自己是湖南人,确实有故乡的情感在支撑我创作。”面对1905电影网镜头的时候,张冀将袒露“打脸”背后的勇气来源。
于是,《长沙夜生活》开机,几乎是陈可辛近年创作的班底,也是张冀近年合作过最多的电影人们,这种熟悉给足了他信任感。
当然,电影给他最大的安全感,则是影片的最大主角——长沙。
这个假期,游客或因一杯奶茶奔赴长沙,或为一串烧烤涌向淄博……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话题榜的主角,只是除了美食之外,一座城市有更多的烟火气,该被大家记住。
01.
在淄博“火”之前,长沙时常占据“网红城市”的C位。
即便没有去过这座城市的人,它也是一座最熟悉的城市,太多关联词围绕着它——有景点,有美食,也有生活习惯。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些元素或都有机会变成创作的破题口。
只是这座城市在张冀的笔下,变得更为特别。作为湖南湘西人的他,长沙更熟悉,也更陌生。
那是他少年时候,家人频繁提及的城市,代表了某种荣誉和骄傲;是他成长时候,去北京求学的中转站,记载了和父亲的情感;更是如今成家立业,越来越多过往友人生活的地方。
“有人会从这座城市离开,也有人回到这座城市”,在张冀心里,“长沙”或许更像是一位故人,“承载着生老病死。”
于是,张冀选择把人生的情感,注入其中,“虽然电影落点是城市,但我故事真正的支撑点是一家人。”
在大家的印象里,长沙是座不夜城。
于是,电影《长沙夜生活》抓住了这一极具特别的属于城市的呼吸节奏,以一晚上四个不同空间布局,最终他们汇聚在深夜两点钟的大排档,同嗦一碗粉。
凌晨的大排档仿佛是一座驿站,来来往往的顾客,带着各自的故事,把感性交织其中。即便是老板娘丽姐(苏岩 饰)自己,身边家人的情感都有这种难以说尽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打开方式很特别,就有了兴趣开始创作。”
张冀创作习惯找到现实原型作为支点,相较于《中国合伙人》《夺冠》的写实,《长沙夜生活》则是有一次泛现实的观察。
为了创作《长沙夜生活》,他和团队数次前往长沙进行调研活动,“看到深夜的大排档里,几个送快递的外乡人,送完货之后,去吃烧烤,有个小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有个就很直接赤裸上身,看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很多类似的细节去勾勒生活的不易。”
这些生活的烟火气,更因此成为《长沙夜生活》的情感支点之一。
“我觉得现在年轻观众变化太快了,电影创作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但我不希望为了创新而创新,还是希望《长沙夜生活》能回到生活里,回到深夜中,那群普通人的真实情感。”
02.
《长沙夜生活》则是一部由对话推进人物关系发展的故事,一方面,在创作的过程中,张冀脑中一直浮现着电影《爱在黎明破晓时》,一部通过男女主通过不断的对话,情感与城市产生同频呼吸的电影。
另一方面,作为编剧,张冀偏爱写对话,这种创作能让他慢慢找到生活的突破,像是加入一场多人的聊天局,“我自己也会被疗愈”。
严密的对话,不仅考验编剧,对于演员而言,难度更甚。演员只有真正成为角色本身,用他的思维参与其中,才能产生共鸣。
尹昉和张艺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要事先和张冀“battle”。
在张冀看来,尹昉眼里有一种很真的东西,“他能让你相信他。”
事实上,当时找到尹昉的时候,张冀对此半信半疑。大家第一天在拍的时候,这位演员穿上衣服,站在镜头下的时候,“他完全就是那个人,有点封闭,没有走出过往的伤痛,有点浑浑噩噩的,在街头漫步的一个人。”
和很多演员不同,尹昉是个非常理性的演员,他总要花很多时间和张冀交流,“他会用角色的思维去梳理台词,然后我们一起做调整。”
有一场,尹昉和张婧仪在湘江边的戏,原来剧本中的台词是,“我不是不能接受现实,我不能接受的是什么?”而尹昉给了另一个方案,“我不能接受,我不是不能接受现实,我是不能接受接受现实的我自己。”
“真的改得太好了!”张冀享受着演员的这种对角色的理解。
张艺兴更是如此,“他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譬如,他坚持全程用方言表演,真正展现长沙的韵味。
“当我帮他找到他跟角色之间,建立属于他个人风格的东西时,他就完全不用演 ,就是他自己。”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互动,慢慢摸索到何岸身上的气质,“他的表演真的很迷人。”
相较于两位男演员的强烈,张婧仪则是另一种氛围。
作为湖南人,张婧仪12岁就只身去了长沙求学,那段时间的她,可能也是孤单的,“我和她不聊戏,就是分享我们之间能共通的回忆,让她回到那个岁月,找到那种劲儿。”
03.
如今,电影正式上映,票房并不及预期,口碑更是充满争议两极,有人称之是中国版《真爱至上》,有人则各种批评。
可电影何尝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更何况是首次执导筒的张冀。
对于他而言,或许再等等,电影上映才开始和观众有交流,等到电影下映之后,“我才会真正地去想这个片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过程中面临了什么。”
现在,电影才真正开始。
电影首映礼上,不少编剧同行到场支持,多数都聊到了电影里那段精彩的脱口秀。那段内容是张冀自己撰写,并邀请李诞团队修改完成的。有人调侃,张冀从编剧到导演,不要之后再去做脱口秀。
只是对他而言,电影好似是生命中不可忽略的一笔,正如他笑着回应,“电影里可以有脱口秀,但脱口秀很难做成电影。”这或是这位电影人对电影的情感把。
在影片宣传过程中,有一句张冀反复提及的宣传语,“电影不息,生活万岁”。
这句话敬《长沙夜生活》,敬电影,更敬生活。
只是张冀回归电影创作,有了导演的经历,他也不再立下flag,只是对于当下的他而言,“我还是喜欢写剧本,我觉得最适合我的位置,仍是作为一名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