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5亿人的青少年抑郁症问题,终于有电影关注了
从《深海》到《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请关注青少年抑郁症!
1905电影网专稿 2月24日,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上映。这是导演佛罗莱恩·泽勒继前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之后,推出的“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前作关注了“阿兹海默症”,而这部电影则把议题视角放在了“青少年抑郁症”事件上。
这是近期大银幕上,第二次关注到“青少年抑郁症”的话题,另一部则是春节档上映,并近期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动画电影《深海》。
两部电影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异,让自己深深陷入了某种心绪之中,企图在思想深处构建安全的避风港,快乐之下,藏着不少的忧郁,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
“抑郁症”这三个字时常成为大众,尤其是生存在一线城市人嘴里的高频词汇。
若在这个词汇上加个“青少年”的定语,大家的反馈似乎少了很多。正如《深海》里,父亲的那句话,“你没什么事,你就多笑笑,自然就会好起来的。”
当影视作品开始逐渐关注这件事,正视这件事的时候,对于电影市场的创作,又或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01.
“抑郁症”已然是高频议题,“抑郁”“emo”等相关词条时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网络上更是衍生出很多并不专业,仅限娱乐的相关问卷测试。
多数人会把相关问题,推脱给工作压力,家庭关系,婚姻生活等相关事件中,觉得如果还没有长大,能无忧无虑,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该多幸福。很多人渐渐地忽略了孩子虽小,但也能察言观色,看懂各种事情。
事实上,“青少年抑郁症”如今已渐渐成为侵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凶手之一。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与此同时,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下文简称《蓝皮书》)则指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到20%,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此休学。
而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在中国14.1178亿人口中,0-14岁占比为17.95%,近乎2.53亿人。用这个数据放在上述的比例看,情况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蓝皮书》中的调查发现,只有50%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成年前被诊断出来,大部分未能被重视或者发现。
青少年抑郁症较多表现为抑郁寡欢,闷闷不乐,失眠,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等。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孩子自己,多会认为这是学业压力,或者自身性格所致。
在剧集《小欢喜》中,乔英子曾患抑郁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失眠困扰,很多话无处倾诉,甚至朝夕相处的母亲,和同学朋友也没有发现她的情绪变化。
在动画电影《深海》里,参宿的情绪变化也并没有被周边的同学察觉。这群人都努力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较好的一面,只是转头就可能变成了另一种情绪。
正如《深海》制片人易巧在采访中谈到,为什么坚持要做一部这么不商业的作品,因为参宿是一个社恐,有情绪障碍,抑郁症的女孩,“我们希望大家看完这部作品,能去想一想这个现状,对于同样有类似情绪障碍的人,或许能得到电影给予的力量。”
02.
《深海》里,父母离婚之后,参宿把自己躲在妈妈留下的红色卫衣里,始终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妈妈的离开,加上父亲的再组家庭,让她患上抑郁症。电影最后她和红卫衣臆想成的“丧气鬼”对抗,也成为影片的高光时刻。
剧集《小欢喜》中的乔英子,同样因为父母离异之后的不佳关系,以及母亲对自己高考志愿的强干预,一度陷入抑郁的状态。尤其是目睹了曾经住在自己家楼下的学长,高考之后反而被压力打击,最后轻生离开,也让观众倍感虐心。
在近年来的国产影视作品中,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形象。本周上映的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同样如此。这些作品都以此在情节设计上,制造出能够触动大众的情感点。
上面三部作品的背景都非常相似,青少年患上抑郁症的诱因,都是父母离异之后重组家庭,对其缺乏关爱导致。
“现在陆续有影视作品开始关注青少年抑郁症,虽然这个设定一般会是故事的冲突,尤其是处于家庭关系里的父母之间。”国内某头部平台负责剧本前期策划的洪先生说道。
但它并没有像阿兹海默症在影视作品中那样频繁,“和阿兹海默症不同,抑郁症虽然关注度较高,但它本身病状会少了情绪点,在影视化的处理中,如何保证真实性,同时又不会因为戏剧化而让现实中的抑郁症患者感到冒犯,这种度的把控并不简单。”
诚然,这种题材在电影中,比较多集中在了文艺片中,商业电影迄今仅有一部《如果声音不记得》。
影片在上映期间,更直接标榜自己是中国第一部关注青少年抑郁症议题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则因为没有对该病症做到准确的刻画,被不少人诟病这样的故事,只会让大众对抑郁症有更深的误解。
这种情况在剧集项目中就会相对温和,“像《小欢喜》这样,用若干集的内容去关注这个事件,能真正意义上正视这件事情。而且剧集播放周期,有更多时间在新媒体上发酵,让观众真正关注到这个事件。”
诚然,不管是《深海》,又或是《小欢喜》,其实都对病因有很深入的描写,并不只着力在病情。而《如果声音不记得》则是忽略了病因,一味放大过程中的情绪,进而导致失真,更是让这件事情变味。
虽然国内对这一题材的整体开发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但就陆续这些影片的市场反馈,以及创作步伐的变动,也进一步说明上游内容端,始终在关心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议题。
03.
2月22日,有条热搜话题词是#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有多远#,里面不乏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而被置顶的内容,正是特指“青少年抑郁症”。
在《蓝皮书》中,指出诱发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人际关系(77%)、家庭关系(69%)、学业压力(54%)。
正如上文提及的多部影视作品中,这些患有抑郁症的角色多来自离异家庭,除此之外,成绩造成的学业压力也是《小欢喜》中,诱发乔英子患病的原因;而在《如果声音不记得》中,也简单的涵盖了校园暴力等话题。
当这个题材展开剧情片创作时,除了表现患病角色的特点,如何避免人设和故事的雷同,避免一味廉价的煽情,更有新意地来讲述和表达,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份,周遭关系的处理也会成为关键。目前多数的影视作品中,多数以自杀收场。虽然在现实中,这也是目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会做出的反应,但如何去处理好整个过程中的发展,会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青少年教育咨询师在《深海》的映后谈到,很多家长带孩子问诊之后,多数只会1、2次,“因为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家长先做改变”。
《深海》里,父亲在带参宿看完医生之后,就是说道,“你没什么事,你就多笑笑,自然就会好起来的。”《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父母在得知儿子的病情,起初也是不解,觉得可以回家看看。
这些人物的处理,也是逐渐去让人关注青少年抑郁症的关键。毕竟,这个涉及心理健康的情况,并非要完成自我救赎,而是真正意义上“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注。
这类创作并不易,它的特殊性也让戏剧化和真实表达之间被束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出现,能让更多人关注青少年抑郁症,从影像潜移默化回归到现实,给予患者关爱、理解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