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 | 梁朝伟王一博《无名》为何备受争议?
电影《无名》为何备受争议?
1905电影网专稿 电影《无名》以独特的方式讲述全面抗战爆发后,无名英雄潜伏于隐蔽战线的一段上海往事。春节档票房预售首日,该片票房率先突破500万元,一度被认为是春节档“黑马”,然而后劲不足,于上映次日票房一路下跌。电影自上映以来,受到争议不断,强烈的导演风格,让喜欢的观众认为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刻意的叙事,让不喜欢的观众直呼其“烂片”。《无名》为何备受争议,它将如何为自己“正名”?
在豆瓣上,该片下方评论处至今仍然显示着“当前观众的意见分歧较大,随机展示部分短评。”这些分歧背后,其实是源于观众对于影片的诉求有着不同的期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解释到:“在春节档,可能观众更希望看到一些直接的喜剧桥段,有着明确动机的人物关系,结果看了这个电影,发现并不那么直接。还有一部分观众则找到了他们喜欢的程耳,也找到了他们对于那段历史一些细节的印证。”
程耳导演带领我们从一个非常严肃的历史观察者的角度去走进这个故事,让我们体验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期间,历史呈现出的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在上海这个大空间里,有英勇者,也有怯懦者,程耳导演没有选择把群像简单化,而是透过影片来呈现、解构那个时代群像的复杂性。
程耳导演是一位作者风格强烈的导演,影片对于细节考究的相关话题也曾几次登上热搜。“为什么梁朝伟要去反复擦拭衣服上的血迹。”“王一博换了多少条领带。”这些都是导演要传递给观众的小趣味,然而这些细节在一些观众看来,却索然无味。也有观众讨论说,电影当中有些东西过于精致化,与谍战时期的时代背景不符合。
由于程耳是一位胶片时代培养起来的导演,他会把影片中很多的历史细节、生活细节做得非常地逼真,比如上海滩时期的服饰和吃饭场面的点心,这些服饰和点心的设计,其实都是服务于电影效果的,它们的存在,让那个历史场景变得更加真实生动。吴冠平提到:“这些细节在服务于这种复杂的人性,我们谈的这滴血,他(何先生)对这一滴血很在意,或者说那身衣服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他工作的伪装的话,那一滴血恰恰撕去了他的伪装。他作为一个老练的或者是隐蔽工作战线上工作的特务来讲,这是无法忍受的事情。”
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节上揣摩出更深的含义、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而很多观众并不在意这些细节,他们更希望电影直白地告诉自己,坏人是谁,怎么抓到的,为什么要抓他?而在这部影片中,程耳导演选择回避这些直白的叙事,他希望观众能通过更多细节的展陈产生自己对于未来的情节走向、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性格的一些猜想,也许在程耳导演看来,这些猜想恰恰是电影乐趣的一部分。
不少观众对导演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表示不满,认为电影剪辑凌乱,看不懂故事内容。而很多喜欢程耳风格的观众,则是接受了这种非线性叙事带来的智力拼图般的观影体验。非线性叙事是程耳导演在自己的电影创作中所执著的一种方式,其实这部影片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条完整的因果线,电影所有的细节都有呼应。
比如海滩上日本公爵被杀的戏,镜头刚开始是王传君和王一博饰演的人物去吃了小吃,在海滩看到一堆尸体,这是结果。中间的片段是审查江疏影饰演的角色,情报机构拿到了一个秘密的名单,公爵就在这个名单里。紧接着,我们看到黄磊饰演的角色在布置一场刺杀。最后,我们在海滩上看到了日本兵和日本公爵。吴冠平说到:“如果你能够通过看一部电影,解码了一个导演的风格的话,我想那个乐趣也是很美妙的。”
在影片上映期间,程耳导演多次表达过,要尊重观众,观众不应该被低估。
程耳说,“我觉得电影不应该是一个去纯粹地取悦观众的事,你得信任观众,他其实是有审美判断的,他其实是能够理解的。”
但仍有许多观众认为程耳导演对电影、对艺术、对观众不负责。电影《无名》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究竟还有多远?
程耳导演在电影里采取不一样的讲述方式,观众会觉得电影对他们的期待有不尊重的嫌疑。吴冠平评论到:“但我觉得从主观上,从整个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样貌上来讲,程耳是把观众放在最高的位置,他期待的是那些对历史有着深切的感情,同时对人物有着深厚的理解,对电影也有着非常饱满热爱的观众,能够看到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