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网小艺访谈
李京盛:这个文件的出台,我觉得是向业界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对短剧创作要给予支持和推动,促进其繁荣发展;二是对短剧创作,也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使其能够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这对短剧的创作、生产和播出,无疑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S老师:短剧不仅具有时间消耗成本低、剧情紧凑等特点,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张力。近几年来随着短视频的流行,用户注意力资源逐渐流向短内容,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短剧创作迎来爆发。
但短剧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内容同质化、故事简单化、艺术表达粗糙化等,为了促进短剧高质量发展,《意见》应运而生。
赵彤:《意见》直面我国电视剧在近些年高速发展过程中,因大体量剧集增长迅猛而逐渐形成播出门槛,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小体量剧集空间,从而出现体量单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期在题材多样、风格多姿的同时,建构起体量完备的剧集体系,使剧集的生产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意见》积极鼓励高质量小体量剧集,也是对小成本、新人才、短叙事创作的召唤,并有利于解决“注水”和“过高片酬”的弊端。其实近年来,我们在中短剧集创作方面已经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例如2017年6集电视剧《黄大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可以看作是一次短剧“再生”的先声,2021年的《最美逆行者》和《在一起》、2021年的《石头开花》《我们的新时代》《理想照耀中国》为小体量剧集的创作方式积累了宝贵经验,2022年《我们这十年》取得的优异效果可以看做是五年来新体量剧集的集大成。2021年的《我在他乡挺好的》以12集篇幅、周播方式赢得了口碑和市场,23集的《山海情》在脱贫攻坚题材中以最小篇幅、最高质量拔得头筹。因此,《意见》的出台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扬。
徐海龙:首先,短剧是影视行业提出的“降本增效”发展战略下的产品。在影视产业大环境受到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投资和购片费用都明显降低,赞助商数量下降,一些作品甚至“裸播”上线。为此制片公司开始压缩成本、集中资源进行轻体量生产,不仅很多院线电影和长篇剧集被改拍为短剧,而且影视内容生产者把短剧从电视台、传统视频网站进一步推到抖音、快手、微视等视频社交平台,鼓励、引导受众点赞、造梗、发弹幕、转发、二创(如制作“鬼畜”视频和表情包),让短剧产品产生更多收费端口,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总之,短剧的兴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影视行业“提质增效”、“降本增效”的常态化发展。
其次,新媒介受众观看习惯催生了短剧形态。为满足新媒介受众观看新需求,影视剧在坚守和保持自身叙事优势和视听元素丰富性的基础上,需要在内容和时长上向“短、微”下沉,打开传统时限,注重创作快节奏、高浓度剧情,开发制作单集时间短、总体集数少的作品,增加黏性,培养“一口气看完”的追剧观众。此外,由于网剧的宣传或是营销物料往往都投放到视频社交媒体,为了适应“社交+看剧”的新模式、引发观众讨论和分享,大量直击社会热点和痛点的现实题材短剧成为重要内容赛道。
因此,《意见》的提出在我看来,是国家广电总局正在积极引导行业配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打破旧的内容生产结构和行业划分,跨越数据鸿沟,连通数据孤岛,探索一种守正创新的行业之路。
李京盛:我认为《意见》的出台,在当下的意义在于:
一是让电视剧集的创作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创作者可以根据所选取的内容体量,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呈现生活的千姿百态,为观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二是长剧和短剧的优势互补,可以让电视剧的创作生态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当下影视行业面临着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一些精致短剧,可以“以小搏大”,既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又可以开辟一条新的创作之路。
三是随着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短剧将成为更加符合人们业余文化生活需求的一种文艺样式。目前有许多长剧集,由于要占用观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观众往往无法看完全剧,这对创作者和观众而言,其实都是一种遗憾。
四是短剧要繁荣发展,必须要走精品化之路。要摆脱早期短剧创作在内容上的杂芜和粗制滥造,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努力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些要求,都在《意见》中有所提及。
S老师:在我看来,该《意见》的出台,从创作、传播、管理等多个方面为短剧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既有宏观之措,也有微观之策,不仅为短剧创作者规划出了明晰的路径,也为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围绕短剧开展有关工作提供了参考原则和依据,对推动短剧行业繁荣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徐海龙:《意见》的实施可以重新调整影视产业等级,让短剧做市场的“鲶鱼”,进一步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激活许多影视制作公司和工作室的制作潜能,在更大社会面去培养、发现更多全媒型、融合型影视创新人才,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故事、话语和命题,让以大众视角和普通人物为主的现实题材剧集贴近更广泛的全媒体受众,特别是拉近那些习惯使用新媒介的青年受众群体。
上述《意见》提出的行业发展新战略、新路径,不仅是网络视听产业正在积极实践的,而且也是对传统影视公司和电视台发展变革的启示。
赵彤:《意见》的主旨是建立体系完备的剧集体系,积极促进多样的中短剧集创作。长剧集故事结构复杂,角色众多,关系错综交织,时间跨度和空间延展度较大,一如我们在《人世间》所看到的那样。同时,长剧集投资大,创作周期长,市场压力和风险也相对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剧集无论是系列剧、单元剧还是连续剧,更便于对简练故事进行表达,制作周期短,投资也相对小,以《开端》为例可见一斑。
如果说长剧集是大餐,那短剧集就如同简餐或小酌。对于影视新人来说,短剧集能为他们提供更易触及的机会和立业的平台,有利于雏凤试声。
回顾我国电视剧发展史,曾经有相当多的地市级电视台或电视制作中心在短篇电视剧、中篇电视剧创作上有过不俗表现,简短的电视栏目剧如《雾都夜话》《外来媳妇本地郎》犹如地方生活杂志,给剧集创作增添了即时新鲜的风格。《意见》的出台也为地市级电视台在电视剧自制方面打开了新的窗口。
S老师:究其本质,短剧只是一种表现形态,任何题材都可以通过短剧这一形式进行很好地呈现,而优劣则取决于内容生产者是否用心创作,是否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心、贴近火热的生活,关键在于作品展现出的思想、故事、人物、情感、逻辑,这些与形态无关。
短剧的创新性发展,需要创作者充分认识短剧内容形态优势,利用好自身“短”的特点,做好“新”的表达,既要在表现方式上寻求突破,又要不断吸收先进的创作手法,注重形态、语态的新表达。以在短时长内呈现更好的视听效果,更要在内容上下足功夫,在内容策划、叙事编排等方面深入打磨。
赵彤:题材和剧集体量并不挂钩,同是“三国”题材,电视剧《诸葛亮》以14集篇幅从单一人物视角讲述汉末三国时代要事,塑造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人格。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则以众多角色与故事线交叉叙述为主,诸葛亮仅为主角之一。
一般而言,角色性格、角色数量和角色间关系的社会历史内涵越丰富越复杂,剧集篇幅就会较大,反之则较小。“横看成岭”不复杂,一旦还“侧看成峰”就复杂了,因为仅有“横看”是单一视角,再“侧成峰”就变成了复合视角,坐标多样,事物就处于多维观照之中,描绘起来笔墨也就多了。
若以小说改编为对应,大致长篇小说改编对应着大体量剧集,中篇小说适宜中篇剧集,短篇对短剧集,微型小说则更适宜微短剧。
短剧创新和长剧创新在本质上没有不同,推陈出新的要义是勇于走出“舒适区”,勤于积累、善于发现、敢于探索是创新的必然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创作者在短剧创作中需要量力而行、扎实推进,避免出现仿外剧、仿旧剧、翻拍旧剧的复制风,避免出现数量多,质量却很粗糙的问题。
徐海龙:短剧这两年迅猛发展,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带有“民间化”特征,如画面和服化道不够精致和专业、叙事情节梗概化套路化、角色过于同质刻板化、内容和主题过于追热点乃至低俗化等等。
《意见》的及时出台,引导短剧向精品化、主流化发展,大量短剧虽然以线上年轻受众为目标,但不能甘于做“电子榨菜”和快消品,一味追求“甜宠”、“虐恋”等类型。
未来短剧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导向;另一方面要在题材类型拓展、视听语言创新、环境氛围营造、表演层次细腻程度上进行大力改进和提升。“小而美”和“新媒介观看”都不是影视艺术元素缩水、粗制滥造的借口。
S老师: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即是传播链条多元、触达广泛、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具有选择性和交互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分享,打破了传统的基于信息单向流动的传播方式,也有效迎合了短剧碎片化、快节奏的特点,这是短剧大多集中在网络平台的主要原因,这一传播现象和趋势给传统电视台带来了极大挑战和冲击。
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与传统广播电视的交互融合也为电视台融入短剧赛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需要传统电视台积极融入当前新媒体情境、环境、语境当中,充分融合网络视听内容制播手段,充分总结传统影视剧制播经验,充分发挥传统电视台在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等方面的优势,明确自身定位,以专业化、高品质作为突破口融入短剧赛道之中。同时,特别需要注重内容的传播方法,加强多屏联动和大小屏分众化传播,以释放更大的内容价值。
赵彤:短剧集在网络平台表现活跃,主要是因为电视播出端长期积累的“大剧门槛”太高,短剧体量小迈不过去。网络剧集在它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把我国电视剧走过的体量之路又走了一遍,即由短剧到中型剧再到大型剧。但网络平台却没有重复电视台“喜大弃小”的路子。作为后来者的网络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看到了电视平台“积大难返”的体量僵化问题,以壮大乐小、兼容并包的方式实现了反超。观众在电视端难觅短剧踪影,自然就更关注网络短剧集,反过来又加持了网络端对短剧的吸纳,新世纪以来短剧在网络端发迹壮大不是偶然的。电视台有技术有人才,现在又有了政策,可奋起可直追,也有超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