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百花六十|冯远征:北京是一座追梦城市
《今日影评·百花六十》:冯远征谈电影《混在北京》
1905电影网专稿 北京是一座追梦的城市,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出现“北漂”这个词的时候,就有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为了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来到了北京,居住在这座极具烟火气的筒子楼里。这群“混”在北京的年轻人,同样触动了“混”在北京的导演何群,年近40岁的他坚持用自然平实的方式,向观众讲了一个关于北漂的故事,就这样,1995年电影《混在北京》应时而生。
影片上映之后,筒子楼里的这群人在生活上遇到的种种烦恼,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影片接连斩获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三项荣誉。二十七年前,筒子楼里的他们赋予了“混”这个字最顽强的意义,二十七年后《混在北京》作为一份情感寄托,让我们在追梦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影片主演冯远征老师表示:“其实现在来说就是‘北漂’一族,但那时没有‘北漂’这个词,所以当时作者写小说的时候就是写自己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北京怎么生存的,写一群这样的人,很有代入感。《混在北京》有90年代的时代质感,我们是在市委党校真的筒子楼实景拍摄,所有的煤气罐、煤气灶都是买来的,甚至衣服都是拿新衣服去跟人家换的,用这样的方式寻找真实性、真实感,作为演员,进到那个环境当中,就不能去演了,要自然而然学会在里头生活。我觉得‘混’这个字选择得特别好,它尽管不是积极的状态,但其实绝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可能有的时候是一个无奈的状态,他要为了生存而去‘混’一下。”
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听老板说说家乡话”,道出了背井离乡之人的乡愁。
冯远征回忆了自己留学时期的事情:“留学时候,我会站在食堂那儿看,有说中文的,我就一定过去,不管认识不认识,要跟他说一句中国话,第一次碰到一个中国女孩的时候,我滔滔不绝地讲了三个半小时。从这一点上来说,冒守财的很多东西就像乡音一样,这也是冒守财这些人在另外一个城市生存的最好写照,我从内心能找到,所以在演戏时候,那种漂泊感我一下就有了。当时何群导演找到我以后说,给你演一个角色,冒守财,听名字就知道是老北京,我在看完剧本以后,觉得冒守财有可爱之处,他耍的那些小聪明都被人家看穿了,有点讨人嫌,自己很尴尬,但他还要‘混’下去,这恰恰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因为太真实了。”
那三届百花奖的大部分作品,还是第五代导演偏宏大叙事的革命历史题材,而《混在北京》则是一部现实题材,也正是因为接地气,《混在北京》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被观众津津乐道,时至今日,还会有很多的观众为电影留言。
冯远征提到:“他们喜欢,说明电影没白拍,也说明那时候的电影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凭良心、触动了人心,《混在北京》的作者他就是外地人‘混’在北京,所以他有感而发去写。包括张国立和我演的角色,大家最后都无奈地离开北京,带有一点小的悲壮色彩,但其实留在北京的人都希望在北京实现自己的梦想。凡是能够留下来的作品,一定是作者发自内心、有感而发的东西,而且是有生活体验的,所以《混在北京》是一颗遗珠,这么有质感的电影很难得。北京不是一个满地金钱的地方,我觉得舒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上,你要舒服了,才能够活得更潇洒从容。现实题材是一个时代不可回避的题材,而且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时代烙印和质感,所以现今时代我们如何去关注现实社会、关注现实生活,需要作者踏下心来生活、观察、感悟一段时间,那样下笔就会如有神助了。”
今年百花奖六十周年,也是冯远征来到人间的第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他与百花奖一起成长。现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中国电影人其实可以缓下来,安静一段时间,思考中国电影的出路在哪?应该用什么样的片子和题材去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希望中国电影人为百花奖不断地努力,用作品赢得荣誉与大众的认可,希望百花奖与中国电影,永远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