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冯远:文化传播要依托人民融入生活
原标题: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②——文化走出去如何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文化传播要依托人民融入生活
编者按: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人民网文娱推出“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邀请文化领域的代表委员,围绕文学、艺术、影视、考古等主题,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言献策。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本期我们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讲述建设文化强国具体落实规划的提案建议,以及文化走出去如何做到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文化强国 要在具体落实规划中开好局、起好步
人民网:今年全国两会,您准备了哪些提案建议?
冯远:今年我带来了关于建设文化强国制订落实实施计划的建议。作为一名“老”委员,我曾连续两届在提案委员会中履职,因此,我注重提案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更关注建设文化强国的推进落实。
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基石、民族振兴的力量,文化涉及面宽、关联领域广。由主管职能部门牵头,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和落实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使规划转化为各级政府、各地相关部门和全社会每个人的具体行动,是达成落实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人民网:作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参政议政的过程中,您的视角有哪些转变?
冯远: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幸参政议政,用更为全面的视角来观察文艺领域的发展变化。履职第一个5年时,我关注文艺事业的发展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关注各个艺术门类新产品的创作生产。当时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很多人自信心增强了,艺术家们希望能在国际中发出更响亮、更鲜明的声音;第二个5年,我更加关注文艺事业的持续发展;最近几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的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中,我看到了国家和人民在困苦危难中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力量,我看到了国家经济稳步增长、科技发展,整个社会文明都在不同程度地提升。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变化,也是文艺领域逐步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发展的转变过程。
2021年正逢“十四五”开局之年,我把视角放在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具体规划和落实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这个进程中,“十四五”时期就要开好局、起好步。
文艺创作 可以更好地诠释中国精神
人民网:在履职这些年中,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冯远:最难忘的是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支援武汉。当时,许许多多白衣战士、志愿者踏上历尽艰险的征途,我身在其中,被国家和人民命运与共、舍生忘死的大爱情怀感动着。我自问能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些什么?我想只有拿起最擅长的画笔歌颂这些逆行者,用文艺作品凝聚起必胜的精神力量,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组织参与了很多文艺界的慰问、捐助活动,在精神上、物质上“声援”他们,提升士气、传递正能量,努力履行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职责。
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内涵。这个经历,让我更加认识到文化凝聚人心的力量,深刻地体会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人民网:文艺创作如何助力社会发展、凝心聚力?有哪些让您难忘的瞬间?
冯远: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看到并感受到这些变化,感慨万千。就拿贫困地区的小学建设来说,曾经我到西部采风、体验生活时,总能看到简陋破烂的小学,现在到西部农村,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这个变化被我用画笔记录了下来,一件是1994年创作的《我要读书》,一件是2006年创作的《乡童》。
创作《我要读书》时,我刚转岗到中国文联,每年都要带着艺术家去体验生活,受艺术家同理心、同情心的牵引,会不自觉地把笔触落到偏远的、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村中。当年看着那些村子里穷困不堪的学校和渴望上学的孩子,都会让我想起谢海龙记者拍摄的《大眼睛》,这张经典的摄影作品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感动了无数人,社会掀起了捐建希望小学的慈善行动,为此,我创作了《我要读书》,还专门为宁夏、青海、贵州、云南等地的贫困儿童捐赠了善款。《我要读书》发出了改善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学习环境的呼吁,相信不止我一个人,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关注着这些贫困现象,那是新中国励志改善农村贫困地区面貌的一个最基本的起点。
12年后,看着各地越来越好的学校条件,看着采风路途中,孩子们一张张微笑的脸,《乡童》应运而生,这是我深入生活过程中由心而发的情感,也是时代变迁的真实记录。
文化传播 要依靠人民润物无声
人民网:今年两会前夕,人民网启动第20次全国两会调查。如果参与本次调查,您会如何回答“中国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这个问题?
冯远:文化要走出去产生影响,除了依靠高端的文化思想,还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作为一种生态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和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内容来进行传播和交流,这是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世界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定要像流水,做到春风化雨、水到渠成。首先,弘扬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内容和产品非常重要;其次,民族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要引进来,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充满生命力。
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宣传,越平和、越自然,越日常地把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溶于生活之中,这样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就越持久,其力量也不可估量。我曾经在文化部门主管过艺术教育,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感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交流最容易被接受,也最容易打动人。当下,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的李子柒,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本身就拥有非常迷人的魅力。今年春节期间,多档文化节目“出圈”,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等节目都备受关注,这些节目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新面貌,拥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人民网: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您有哪些感触?如何表达?
冯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现在,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无数党员同志用鲜血、生命和青春汗水浇铸的不朽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带领我们取得了光辉成就,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除了继续发挥余热之外,我还要做好艺术创作,希望能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创作一些能留得下来的作品,为党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