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这么刺激的体育赛事名场面,竟然是这样拍的!

kino 2022.03.02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04:43      建议WIFI下打开

中国奥运夺冠名场面,电影这样重现!

1905电影网专稿 北京冬奥会在不久前落幕,我国奥运健儿在冰雪里奋勇夺冠的身影,仍然历历在目,令人热血沸腾。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也将接棒开幕。回顾奥运会历史,从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拿下首块金牌至今,已有近四十年时间,其中也诞生了不少体育电影,重现这些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那么,电影是如何还原拍摄他们在奥运赛场上拼搏夺金的名场面呢?跟随小编,一起来拉片分析吧。

01

正在院线上映的《我心飞扬》聚焦中国冬奥首枚金牌诞生的故事,原型人物大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获得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冠军,实现零的突破,电影也重新拍摄了这场比赛。

 实际上,大杨扬在这场比赛从起跑到滑过终点,一路都领先对手,虽然“咬”得很紧,大杨扬还是以绝对的优势获得胜利。

如果电影按部就班还原这场比赛,肯定就没那么好看了,所以做出了调整和改动——增加障碍。整场比赛过程你追我赶,有选手滑倒,主角杨帆也是在中途在外道发力实现反超,过终点时和对手的前后差距也很小,场面看起来更加紧张刺激,还有悬念感。

《我心飞扬》导演王放放的前作《许海峰的枪》也是在原型实际比赛的基础上进行二度改编,许海峰的夺金之路显得更加跌宕起伏。许海峰是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他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以566环获得男子手枪60发50米慢射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的首金得主。

在实际比赛中,他前两组都打得不错,第三组第八发打出了一个8环,于是他把枪放下,到大门口休息了三十分钟。门口地上正好有蚂蚁在爬,他就在那看蚂蚁。许海峰回忆说,“还是在想比赛的话,等于没休息,一定要让思维转换到别的地方”。重新调整回到赛场后,他第三、四、五组打出来的成绩都不错。到了最后一组,全场只剩下他一个人,观众和记者的焦点都在他身上,他的心态也有所起伏,于是放慢节奏,坐下原地又休息了十几分钟,预习了四枪。最后他再装子弹,打出了一个九环,两个十环,以超越第二名一环的成绩夺得冠军。

电影稍微修改了这场比赛的真实过程,把许海峰遇到的问题集中化、放大化。片中,他在前面五组都打得很顺畅,当最后一组连续打出两个8环后,他突然犯眼疾,视线模糊,于是放下手枪,离场走到休息室里。此时全场错愕,以为他要放弃比赛,连中国代表团也慌了。

电影特别增强了这场比赛发生的意外和戏剧性。休息过后,许海峰回到靶场,重新整顿才打出了决胜的三枪。

02

在观看体育比赛实况转播时,往往只有一个位于看台的大全景或一些近景镜头,只有在比赛结束回放时,才能看到更多细致的特写画面。然而电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把视角拉到赛场内,更多方位地展现比赛的全貌。《我心飞扬》特别将三名短道速滑的省运动员训练成摄影师,他们背着摄影机,在冰场里一边跟滑一边拍演员,外场的摄影师通过遥控的方式远程控制镜头。

 这种拍法形成的镜头景别、角度和视野非常丰富,提升了电影呈现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视觉动感,也能捕捉到人物的情绪动态。导演王放放表示,以前拍摄短道速滑大部分是抓拍,《我心飞扬》是第一部用现代工业化电影手段拍摄短道速滑的电影,他们会设计具体动作,通过画分镜图细化拆解。因此,电影中展现杨帆夺金比赛的画面对比当初奥运转播大杨扬比赛的画面,观众看到的是属于电影体系的表达语言。

 同样在看体育比赛时,观众肯定无法感受到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所思所想。而电影能够以自身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既还原历史场面,又能让观众“看”到运动员的内心世界。在《许海峰的枪》中,当许海峰在休息室里闭眼沉思时,电影展现了一段他回顾自己学习射击运动的段落,以表现他如何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强信心,最终逆转局面获得胜利。

而在他打出最后一枪时,电影还通过一段教练教他射击诀窍的旁白,和他主观回忆训练时打出的十环,与比赛现场打出的十环匹配剪辑在一起,这一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许海峰夺冠时刻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妈妈的神奇小子》也是类似的做法,该片改编自残奥会冠军苏桦伟的真人真事。最后一场戏还原了苏桦伟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获得200米T36级金牌的过程。在展现苏桦伟跑步的同时,还穿插进一大段他的成长记忆画面。这些片段也是电影之前所呈现的情节内容,包括苏桦伟小时候患有先天性痉挛症,无法直立行走,妈妈坚持训练他走路的能力,发现他跑步的天赋,之后一路支持他、鼓励他,最终苏桦伟成为运动员驰骋在赛场上。

在现实比赛中,苏桦伟跑了24秒65,打破世界纪录。电影则将苏桦伟一路走来的成长画面和场外母亲加油、落泪的画面并置在一起,当苏桦伟冲过终点线,也完全复刻了他当时手比第一的经典姿势。

《妈妈的神奇小子》通过剪辑有力地烘托起整场比赛的情绪感染力,苏桦伟的个人形象和他与妈妈的励志温暖故事也更加感人。 

03

《夺冠》对中国女排比赛名场面的重现风格比较注重纪实感和氛围感。1981年女排世界杯的“中日大战”,导演陈可辛调来六台摄影机,对着当年真实比赛的视频模仿,将开球和结尾拿分的动作保持和当年动作一致。整场比赛,电影将重拍的画面和当年电视机转播的黑白画面,以及宋世雄的经典解说,全部交叉剪辑在一起,燃起了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的难忘记忆。

《夺冠》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大战”的场面还原更细致,也展现出属于电影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当年参加比赛的中国女排队员都来参与拍摄,剧组还请来体育频道专业拍摄排球比赛的摄影师,最终现场有13个机位同时开机。

 电影不仅再现当年盛况,还在过程中创造性地加入女排队员在前一晚相互交心的场景,让观众在重温激烈比赛的同时,也真切体会到女排队员当时的心理感受,使这场一波三折的赛事更具情感张力。

朱婷最后一球大力扣杀,中国队以15:13的分数实现逆转胜,赢过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队。电影不仅仅做到1:1还原这一热血场面,还在影像与声音的技巧上使用了“强调”的效果。电影先用升格慢镜头展现朱婷扣球前和队员打配合的一连串动作,接着快速剪辑了朱婷扣球的三个相同动作、不同角度和介质的画面,最后一镜还使用了当年比赛转播的画面。

同时,这场扣球戏的背景音只留下了扣球声,画面与声音的这种特别处理一同强化了中国女排打出绝杀球的强大气势。在赢得比赛后,中国女排和场外观众的兴奋之情在电影里也化为静音,最终画面结束在郎平教练激动落泪的表情,整场戏可以说是升华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性效果。

电影对比赛场面的还原、改编与再创造,提升了运动员与体育竞技的魅力,也定格、强化了观众对这些比赛的经典记忆。如果下一部电影要拍我国奥运健儿夺冠的名场面,你想看谁的呢?

短视频/言寺、kino 文/kino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