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羽对话霍廷霄 | 四捧金鸡,第五代导演离不开他
金鸡奖四十年《蓝羽会客厅》访谈录:霍廷霄
1905电影网专稿 霍廷霄与主持人蓝羽会面时,一并带来了他的四座金鸡奖杯——凭借《炮打双灯》《英雄》《十面埋伏》《唐山大地震》分获第14届、第23届、第24届、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
蓝羽不禁好奇,“得了金鸡奖之后,有没有把这个奖杯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霍廷霄说,“就是家里最好的位置,搬了四次家,别的都可以丢,这个永远是作为最重要的位置”。在他看来,金鸡奖是电影人的一个最高理想,能拿到一座金鸡,是一生的荣耀。
2021年是中国电影金鸡奖创立40周年,中国电影报道《蓝羽会客厅》特别推出金鸡奖40周年系列访谈,回首光影峥嵘岁月,共话中国电影未来。
本期嘉宾是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获得者、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作为第五代导演多次合作的美术师,霍廷霄担任美术设计的电影作品频频获奖。金鸡40年,恰是霍廷霄从影30年,聆听他和金鸡奖的四次“亲密接触”。
毕业不久,就获金鸡奖
霍廷霄的第一个金鸡回忆,从1993年电影《炮打双灯》开始。
那时他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刚毕业,和陈凯歌导演连续拍摄了《边走边唱》和《霸王别姬》,都是负责副美术工作。毕业第三年,初出茅庐的他迎来崭露头角的机会,在《炮打双灯》中第一次独立担任美术指导。
毕业不久就获得金鸡奖的肯定,霍廷霄感到非常荣幸,“金鸡奖特别难拿,是对我后来这二十几年电影工作的一个鼓励,使我一直坚持做电影美术。”
这部电影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选景过程,他们从山东到山西,走遍大江南北去实地选取适合拍摄的宅院场景。
“那时候拍电影不像现在这么快,《炮打双灯》选外景就半年。”霍廷霄感慨,这部电影的拍摄很艰苦,还要克服严寒条件,但那时候他很开心,作为刚毕业的新人,能和第五代导演一起拍戏,他无不充满对电影创作的冲动和热情。
谈及《炮打双灯》的美术风格,蓝羽想到何平导演曾对霍廷霄的一番称赞,“他说现实当中看到的颜色和镜头里呈现出来的不同,但是在霍老师的手中,最后总能呈现出让人看起来很舒服的效果。”
霍廷霄表示,刚开始和何平导演的确有一些分歧,因为他担心在美术上做得太旧,“他说你这些东西老是做的脏乎乎的,老是那么过。”
但是霍廷霄很自信,经过之前《霸王别姬》积累下来的美术经验,对视觉美学的理解和空间色彩的把控,令他相信“实际历史戏,宁可我们的肉眼看过一点,在胶片上反映出来的正恰如其分。”
后来何平看到样片效果,证明霍廷霄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的美术做法在霍廷霄日后的创作中也得到延续和践行。
三种变化,三次夺奖
霍廷霄属于第六代电影人,而他的成名是源自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尤其是与张艺谋一起拍摄的《英雄》和《十面埋伏》,连夺第23届和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
《英雄》是霍廷霄与张艺谋的首次合作,也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商业电影,他们在片中共同尝试探索如何用色彩来讲故事。
“红要红极致,绿要绿极致,蓝要蓝极致。实际导演那时候没想好哪种色彩配哪个故事,他就是跟我美术去商量。”后来,他们决定第一个故事就讲红故事,是一个情绪奔放热烈的故事。
霍廷霄介绍,张艺谋要求美术一定要创新,“红里头要有质感,不是平铺的红”。因此,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红色调就带有一种浮雕感。
为了达到不同层次、富有变化的红色质感,美术组在拍摄地横店买来好几万支的鞋油,“我们用棕色、红色,还有黑色,反正几样掺起来,不停地把那个效果做出来。”从鲜红、暗红到最终胡杨林场景由橙黄到血红的色调,色彩背后也藏有表达寓意。
到了《十面埋伏》,霍廷霄说色调相比《英雄》就“清淡”了,主要采用蓝绿色调,大部分是以唐代的敦煌壁画为主要色系。 片中最经典的一场戏是章子怡在牡丹坊里跳水袖舞。“导演跟我们说,美术千万不要设计成像电视剧里的那种俗套的古代娱乐场所”,霍廷霄介绍,为了设计出这个场景空间,他们做了很多创新,打破了中国传统娱乐场所的建筑结构。
“牡丹坊这样的一个广场,周围有半露天的斗拱,底下是一个椭圆形的。影背墙追求透亮,从底下打光,墙上的18个蝴蝶都是亮的。”还有摆放在四周的立鼓,这种造型是从“抱鼓石”衍变而成,鼓的颜色也全都采用手绘。
霍廷霄第四次获得金鸡奖的影片是《唐山大地震》,和《英雄》《十面埋伏》这类古装片不同,他认为“这个片得奖的原因是细节。它是现实主义题材,由细节来决定,就是道具的真实性、准确性。”
霍廷霄举例,“地震前,那个老搪瓷盆里就放一颗西红柿,两个小孩争着要吃,结果妈妈就让弟弟吃,姐姐就记下这个印记了。后来母女相认,回来也放了一搪瓷盆的西红柿,妈妈跟她说对不住,这次满足你这个心愿。”可见,影片成功借助道具来对应表达前后变化的母女情。
从《炮打双灯》的“刻意做旧”,《英雄》《十面埋伏》的色彩美学,到《唐山大地震》用道具细节来参与叙事,可见霍廷霄的美术风格丰富多变。
重启创作,再提金鸡奖
2011年,霍廷霄暂时放下美术指导工作,回到母校教书育人。但后来他发现,“那几年刚回学校,老讲《英雄》《十面埋伏》,就那几部片,没有新的创作,给学生教课好像就缺点什么东西。”
从2017年开始,霍廷霄开始重新投入电影美术创作,包括《进京城》《决胜时刻》《守岛人》《革命者》《我和我的父辈》和《长津湖》等,近四年来他拍了约十部作品,有了新的经验和体会。
今年,霍廷霄以《革命者》入围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向第五座金鸡奖杯发起冲击。他表示在美术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电影场景非常多,叙事方式也很复杂,他尽力做到“不能超过三种色彩,做减法的色彩”,努力把控好整体的视觉美学传达。
提及获奖,他很淡然,“我拍戏从来没有想过得什么奖,我就是要把戏拍好。奖这东西是就是,有就有,但是你要坚持自己,好的作品大家还都会有共识。”
一座座金鸡奖记录了霍廷霄一部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也见证了中国电影美术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如今,在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征程中,美术行业应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主持人蓝羽对行业自身发展的提问,霍廷霄有很多自己的感悟: “现在是大美术时代,尤其现在新的科技技术,数字化到来以后,美术应该怎么去跟科技结合,实际会更加重要。主要是要培养高端人才,不停地更新换代。视觉美学还有很多要继续研究,可能离好莱坞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人可能会突破,要有这个信心。”
霍廷霄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电影美术专业的青年人才,不止他拿了金鸡奖,未来只要为此努力的年轻人,都有可能拿到金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