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蓝羽对话陶经 | 十年磨一剑,他能否四夺金鸡奖?

青果 2021.12.13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12:22      建议WIFI下打开

金鸡奖四十年《蓝羽会客厅》访谈录:陶经

1905电影网专稿 中国电影博物馆记录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我们也将当天的采访间,安置在了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录音展厅。这里还收录了当天受访者陶经使用过的录音器材。

在金鸡奖的40年中,陶经已经三次获得金鸡奖奖杯。当他和主持人蓝羽重新端详这三座奖杯时,也看到三座奖杯细节上的不同。

从侧面来看,自1988年,凭借电影《给咖啡加点糖》首次入围金鸡奖,到今年凭借《一秒钟》第7次入围,陶经见证了中国电影30多年的发展。

在蓝羽看来,陶经从第一次提名,到第一次获奖,是一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诚然,在靠着他不断创新技术的从影经历中,每一尊奖杯几乎都相隔了十年。

用他自己的话而言,“值得!”

他陪伴着第五代导演一同走向国际,又反哺带领了新一代的电影人。从最初陈凯歌《孩子王》,到开启中国商业电影的《英雄》,如今到张艺谋返璞归真的《一秒钟》。“陶经”这个名字的意义,就已非凡。

2021年是中国电影金鸡奖创立40周年,中国电影报道《蓝羽会客厅》特别推出金鸡奖40周年系列访谈,回首光影峥嵘岁月,共话中国电影未来。本期节目蓝羽对话陶经,在他的录音话筒中,回溯中国电影的那些故事。

第一次

1978年,可谓是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开始。

正是这一年,张艺谋、陈凯歌、陶经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电影人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那时候能考上电影学院,对于陶经的父母是件格外高兴的事情,因为父辈那一代,都爱好电影,年轻时候的娱乐生活离不开电影。

但当他第一次见到录音台的时候,像是进入了一个化学实验室,那是去模仿各种各样声音的地方。他至今没有忘记初见录音台时的感受,“是一种仰慕。”

当上大学的时候,陶经他们并没有那么多机会接触到录音台,偶尔去一次录音棚,大家都会抓着负责的工程师,把这台机器里里外外问个遍,“刚开始接触台子的时候,感觉就好像比开飞机还难。”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年轻的陶经明白,录音虽然是一项工程,但他更是一种艺术,“是要体现给观众在影片里的一种视听艺术的感受。”

1987年,陶经真正开始了电影录音工作。第一部作品是陈凯歌的电影《孩子王》,当时合作了另一位录音师——顾长宁。虽然对方晚于自己考入北电,但在求学之前,就已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录音师。

同年除了《孩子王》,两人还合作了孙周执导的电影《给咖啡加点糖》。随后凭借该片,两人一同提名了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虽然最终是顾长宁凭借《红高粱》获得了该荣誉,但对于陶经而言,提名已是一种肯定。“当时拿到提名小本的时候,特别激动。因为金鸡奖一直是我们中国电影人的一个期许。”回忆过往,陶经仍是少年时的飒爽。时至今日,他始终把这种思维态度传递给合作的晚辈。

在后续十年里,他和陈凯歌、张艺谋合作了《霸王别姬》《边走边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作品,而这些作品也都通过各类国际影展,将中国声音传递了出去。

甚至,陶经凭借这几部作品,拿到了多项海外的重量级奖项的认可。但是对于金鸡奖,他心中仍有着一股劲。

终于,1999年,陶经凭借电影《荆轲刺秦王》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尊金鸡奖奖杯。

“紧张。”即便早已各种荣誉傍身,但这是陶经首次在国内拿到的最重要的荣誉,“我上台前,一直在内心告诫自己,不能忘记感谢各种人,但表面一直在和别人傻笑。”

特殊意义

在陶经眼里,如果说,第一尊金鸡奖奖杯是对他本人的认可。那么,凭借《英雄》获得的第二尊金鸡奖,则是对整个中国商业电影的一种鼓励。

众所周知,《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在一部电影投资在800万左右的年代,制片人江志强拿出了超高的成本投资《英雄》,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这对于每个电影创作者都是一种挑战。

既然要做,那就得好好做。或许是同学之间的默契,陶经和张艺谋始终抱着一个宗旨,“新”。

在电影《英雄》中,导演张艺谋展现了非常诗意的中国美学,即便在声音上,也要求更飘逸、更诗意。

在影片中,有好几场万箭齐发的戏份,张艺谋要求陶经在呈现上,能让观众在影院中,感觉到这个箭到底是几里地,还是几公里。

不仅如此,无名(李连杰饰)和飞雪(张曼玉饰)对峙的那场戏,风沙四起,最后无名刺中飞雪,一切万籁俱寂,飞雪倒地。

陶经并没有给两位主角太多的声音处理,而是在沙土上做了文章,最终给观众一种诗意的萧瑟,“风像上苍的一只手,在抚摸着这些生灵,通过了他们的盾牌,通过了他们的盔甲,通过了无名的那根剑,有一种抚摸感。”

那一刻,谭盾的音乐也停止了,观众都沉浸在了北风瑟瑟的环境之中。

这些细节在后期配音中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之前《荆轲刺秦王》是团队现场录音的,但《英雄》的时候,则在后期处理中,尽快处理到最细致的地方。

《英雄》是甄子丹第一次来内地拍戏,过往粤语发音为主的他,并不擅长用普通话说台词,“他们翘舌会非常用力,一用力就感觉有点问题。”陶经不禁向蓝羽模仿起了那种强调。

那怎么办呢?没关系,陶经有自己的方法。

他让甄子丹按照自己最舒服的感觉去讲台词,即便会有很强的广东口音,只要保证演员在表演中的表情和说话气息是对的就行。再到电影后期制作的时候,找一个人帮他进行配音。

虽说是后期配音,但陶经会极大可能地保留住演员自己的气质。

事实上,这种技术其实在《霸王别姬》中,他就已经在张国荣身上进行了实验,“我们当时让杨立新先生来配音,最后很大一部分还是保留了张国荣自己的感觉。”

在这种方式下,一个单字能被拆分成三个,从一开始的气口,到尾音,再到最后的咬字,“整个过程非常有趣。”

创新

《英雄》之后不久,张艺谋和陶经又一次合作了电影《十面埋伏》

从外人来看,两部作品都是武侠题材,又都是来自同一位导演,似乎陶经可以用一些之前的声音素材。但事实上,从影至今,陶经基本不留那些用过的声音素材。

“每次都会是新的东西。”而且两部电影相比,《十面埋伏》更实,《英雄》更飘逸、诗意一些,“有关铁器打斗的音色,《十面埋伏》用了一些《英雄》的基本元素,但其他全都改了。”

每一次都是新的摸索,在《十面埋伏》的拍摄中,章子怡饰演盲女的击鼓戏,可谓是全片的名场面,但其实在这场戏的处理过程中,陶经一度陷入困境,苦苦寻找着一个音色,一种3秒钟就能让观众达到兴奋的音色。

最后,这个音色就成了刘德华在影片中撒豆子到鼓上的音色。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豆子,这些豆子都要晒得半干,因为刘德华在影片中是在咀嚼的。所以豆子既要保证音色的纯粹,又不能影响到演员的表演。

每一次可能最终只是短短几秒的声音,实则花费了陶经和团队许久的心思。但值得他庆幸的是,这些付出都得到了回报——金鸡奖的提名认可,又或者是奖杯的肯定。

陶经的创新和努力并不是为了金鸡奖,但是金鸡奖始终在鼓励着他去热爱电影,更坚定地从事电影行业。这是他,也是每个中国电影人内心所有的信仰。

伴随着金鸡奖的成长,陶经的电影故事未完待续,展望未来,他希望,“金鸡四十,有声、有色。”

文/青果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