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羽对话吴彦姝 | 用盲盒拆解潮流奶奶的艺术人生
金鸡奖四十年 《蓝羽会客厅》访谈录:吴彦姝
【蓝羽手记】
吴奶奶只静静地坐在那,画面就已足够美好。因为她的样子仿佛满足了我们对老年生活所有的向往和想象。83岁了,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的只有美好。在我的眼里,她的每一道皱纹都是那么的美丽,亦如山川河流之美于自然。而她的人生也正是在皱纹里绽放。
生活中的她是个紧跟时代潮流的奶奶,玩微信且常发朋友圈,爱插花,喜欢娃娃,会用手机导航,熟知很多网络用语,还跟我讲了EDG代表着青春热血。在我们的对话间,30后和90后的沟通毫无代沟,甚至我觉得自己跟奶奶相比有些落伍了。
我给奶奶挑选了一个小娃娃,她特别喜欢,当即为她起名“嘟嘟”。后来奶奶回家还拍照发了朋友圈,我看到照片中的“嘟嘟”已入住奶奶精心为她置办的小家,有飘窗,奶奶提醒我还有小缝纫机呢,让我真是感叹常怀少女心的吴奶奶真是太可爱了。
独居的奶奶总是给自己的生活赋予小小的仪式感,她的一人食也向来精致。人总是会老去,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老去,或许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吴奶奶把晚年过成了诗。
对了,年过八旬的吴奶奶还真的在前不久拍的电影中当主角了,对于她来说,现在的每一天都是盲盒,怀着对电影的热爱,对生活的新鲜感,明天总会收获新的惊喜。
1905电影网专稿 或许对于吴彦姝老师而言,4年前,能凭借电影《搬迁》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正是开启了一个人生盲盒。
当她带着这座金鸡奖奖杯出现在录制现场时,似乎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吴彦姝老师获得该殊荣的现场,激动,同时又带有一些腼腆。
主持人蓝羽问她,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我都不敢看我那个(画面),我语无伦次地说了些什么。”跟随镜头画面,两人一起重温了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的现场,这个奖是奶奶在79岁的时候,第一次获得全国性的奖项,在参加颁奖典礼之前,从没预想自己能获奖,单纯抱着去观礼的心态前往。
回顾的过程中,吴彦姝全程捂嘴,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独属她的少女感,又一次流露了出来。
这一次的参与,让吴彦姝老师拆到了一个“隐藏款”。
2021年是中国电影金鸡奖创立40周年,中国电影报道《蓝羽会客厅》特别推出金鸡奖40周年系列访谈,回首光影峥嵘岁月,共话中国电影未来。本期节目蓝羽对话吴彦姝,用一个个盲盒,拆出这位影人的艺术新生活。
“注定红”
第一个盲盒是朱顶红。
吴彦姝喜欢花,主持人蓝羽特意为她准备了花卉朱顶红,意味“注定红”。
在蓝羽看来,吴彦姝奶奶和朱顶红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打磨,以及对于表演艺术的热爱,注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这份荣誉和肯定。”
早在1959年的时候,吴彦姝参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流水欢歌》,但随后,她并没有过多出现在大银幕,而是深耕话剧的舞台艺术。在那个时代,文艺圈从不设立相关奖项,“不期望青年演员因为有名而骄傲起来。”
在她心里,自己当初因为出演刘胡兰,而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已是最高荣誉。那一天是1965年3月19日,也是吴彦姝难以忘记的时间。
从话剧团退休不久,吴彦姝就来到了北京的女儿身边。此时,陆陆续续有副导演找到她,或客串,或参演影视作品。吴彦姝凭借好演技,在圈子里慢慢积攒了足够的口碑,随后,她就陆续获得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和《搬迁》的演出机会。
2016年,两部作品前后和观众见面,导演张艾嘉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之后,坚持选择吴彦姝出演《相爱相亲》。而2017年,她凭借电影《搬迁》,获得了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相较于过去在话剧舞台上的主角身份,如今在电影里,吴彦姝则是更多为年轻演员当配角。即便如此,她总是能将每个角色演得惟妙惟肖。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这句话是吴彦姝心中所想,“每个角色都要认真地完成,我觉得这是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对着我热爱的事业会有一种责任感。”
花无百日红,但一个好演员可以永远在作品中绽放,“我在演每个小角色时,我都想方设法让她不要白白出现在这场戏里。不管是一场戏,还是两场戏,甚至是一句台词,我都想办法不让这个角色白来。这样,就能为整个戏添彩。”
在吴彦姝眼里,配角就是为主角服务的。在过去舞台表演的时候,一直会有很多配角辅助她的演出,更是成就了她的每一场表演。如今,当自己成为配角的时候,“为什么不去配合主角呢?”
吴彦姝是诚恳的。
她于2021年出演了新片《春歌》,那是她近年来少有作为女主角的电影作品,影片计划明年上映。当我们祝福她来年冲击金鸡奖杯时,她却急忙摇手,“不敢当,我是努力了,但我觉得跟其他演员比,我还差得很远。”
少女感
不管是表演,还是在生活里,吴彦姝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
这种状态随时牵引着她,让她在每个角色中,诠释出不一样风格的奶奶。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上映之后,不少观众都评价这是一位“少女心的奶奶”。看到这样的评价,奶奶还以为是自己做作了,没有处理好角色。后来一打听,原来是一些夸奖。
现实中,她确实一个留存好奇心、少女感十足的老太太。连张艾嘉都说她,“精灵得不得了”。
吴彦姝喜欢娃娃,有时候出远门都会带上一个。我们为她准备的第二盲盒,便是一个娃娃。
虽然她已经来北京和女儿生活,但仍两人分开住,只是会定期约时间看剧本,所有事情尽可能保持独立,互不干扰。
甚至在拍摄《北京遇上西雅图2》的时候,都是她独自前往国外。临行前,她让女儿给自己下了词典,所有东西都靠自行解决。
在飞机上,她先找邻座的乘客,在纸上帮自己写好英文,再用中文标注好读音。等到入境时,海关人员问她来美国干什么,她就告诉她演戏,演“grandma”。
在拉斯维加斯拍戏期间,她空闲就会独自出门,用最简单的单词,和词典功能,解决了各种生活问题。她每经过一个拐弯处,就会拍下来,以防迷路。她的外孙也给她手机下了APP,能确保她的实时定位。
年纪从不是限定吴彦姝的条件,在这个年纪饰演适合的角色,但所有的可能都由她自己去定义。
在电影《搬迁》中,有非常多的大特写对着吴彦姝,也把她的皱纹完全展现在里大银幕上。但对于吴彦姝而言,皱纹和生死一般,那是一个必然结果。
事实上,恰恰是吴彦姝脸上的皱纹,导演薛晓路才选择她出演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我就喜欢她的皱纹。现在老年人都没有皱纹,梳着光光的白头发,我希望有一个有质感的老太太,她的皱纹特别慈祥。”
“我觉得一个人就要开开心的,不要去想明天会怎么样,不要去想老了能不能动。”比如生活里,如果家里灯泡有点问题,吴彦姝从不会多想,就自己拿个梯子爬上去查看。
这恰好是她对生活的态度,始终用好奇心,去打破年纪的限定,EDG获得电子竞技全球总决赛冠军的时候,她会好奇这个全民关注的赛事,会去查新闻到底是什么情况,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在吴彦姝看来,“EDG”代表着热血青春。
“我不愿意让这个社会抛弃,也不愿意让这个时代抛弃。”不管看到什么新鲜事物,吴彦姝都会好奇去网上搜索一下。
有一次,青年演员侯明昊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摩托车的图,配文写着“入坑”。吴彦姝看到的瞬间,就不免着急了,“我想着这孩子怎么不让人省心,骑摩托车又掉坑儿里了。”正准备发微信教育他时,又想到,他还没说受伤的情况,“入坑”可能是网络用词吧。
抱着这样的心态,吴彦姝立马去百度,果然,那是“着迷”的意思。
总是带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吴彦姝把自己的日子做成了一首诗。甚至在她看来,大家最好忘记她的年纪,岁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理。
而她正是把这种这态度带进表演状态中,两者相互成就,也让她诠释的每个角色变得更为精准。
不惑前行
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在和吴彦姝的对话中,她早已将自己的处世之道暗藏于每个回应之中。
我们为吴彦姝准备的第三个盲盒,是来自三位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提问。
20岁、35岁和40岁,这是奶奶经历过的每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当下的迷茫和不解,作为过来人,属于吴彦姝的哲理,或多或少能为她们解惑。
这些哲理或是来自吴彦姝的表演体验,或是来自人生经历。
奶奶告诉那位20岁迷茫的女生,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极端,过去了就会变得开朗,“人生会有三大昧,昧了之后就会清醒。迷茫的时候,你就让它迷茫吧。”
简单的话术,旁观者的明白,更像是奶奶在《相爱相亲》中,姥姥对姥爷的某种执着,执着了一辈子,可是到最后看见现实的时候,一切又都放下了。
面对35岁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吴彦姝会清醒地告诉她,“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再忙再累都可以过去。要是没有了自己的事业,万一遇到其他问题,那就后悔来不及了,再去工作,你就工作不了了。”
生活永远是多变的,永远都是未知的,但只有往前看,才会把生活过得更加滋润。
正如40岁面对生活压力的女性而言,奶奶会告诉她,哪个年龄就该干什么,等到退休了,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那种单纯的时间,就好像吴彦姝在电影《又见奈良》中的诠释,在晚年之际,孤身奔赴奈良,寻找失去联系的养女。时间似乎在电影里被停止了,而这段旅程中的故事,仿佛开启了她的另一个生活。
关于吴彦姝的一切,似乎如同《又见奈良》的片尾,大家一路走着,会路过小店,路过台阶,只是始终继续往前走。
生活的不惑,还是用生活解答。
正如吴彦姝最后为金鸡奖四十年写下的那句话,“金鸡四十,不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