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开口就是回忆杀!《梅艳芳》背后的配音指导是他

米亚 2021.11.08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05:00      建议WIFI下打开

幕后:专访《怒火·重案》 《梅艳芳》配音指导姜小亮

1905电影网专稿 “十八年一梦,时代一芳华”传记电影《梅艳芳》即将于11月12日公映,并于本周末开始全国点映。

影片演绎了“一代天后”梅艳芳的传奇一生。跟随电影的镜头,我们置身《胭脂扣》的片场,重温《夕阳之歌》的舞台,也仿佛重新回到香港娱乐业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

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港片,《醉拳2》《阿郎的故事》《家有喜事》《阿飞正传》等等背后都少不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它来自配音演员姜小亮。自1982年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国语配音组,姜小亮入行近40年,曾多次为成龙张国荣周星驰周润发李连杰刘德华等演员配音,近年来也曾担任梅艳芳》《怒火·重案》《寒战》《听风者》等影片的国语配音指导。

本期《幕后》,就让我们跟随姜小亮走进他最熟悉的配音棚,揭开港片国语配音背后的故事。

港片国配门道多

电影《梅艳芳》历经三年选角,最终新人演员王丹妮脱颖而出。为了重现“一代天后”的神韵风采,王丹妮做了不少功课,国语配音也由她本人完成。对于她的努力,配音指导姜小亮也十分认可,“梅艳芳的人生很跌宕,里面有很多情感充沛的戏,她完成得相当不错。但梅艳芳大家太熟了嘛,你要说百分之百,可能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提到梅艳芳,不得不提“哥哥”张国荣,影片也用大量篇幅描绘了二人识于微时,互相扶持的动人往事。电影中的张国荣由香港新生代演员刘俊谦扮演,为他配音的是人艺的一位话剧演员。“他本身的音色就很像张国荣,配音技巧虽然不是很纯熟,但非常努力认真,看了很多张国荣当年的国语采访,反反复复地去学习他的音色。”

巧合的是,早年间,姜小亮也曾多次为张国荣配音,《阿飞正传》《金玉满堂》《新上海滩》的国语版配音都是由他完成的。与《梅艳芳》不同,当时为张国荣配音,声音相似并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符合他每部戏角色的表演风格和年代。有古装、有现代戏,要根据戏的类型去配。配音的最高境界是观众看着,明知道不是他说的,却能忘记这一点,觉得就是他说的,这就够了。”

和王丹妮一样,不少香港演员在普通话水平达标的前提下,都希望能亲自完成国语配音。比如《怒火·重案》中的谢霆锋,就主动飞来北京为角色配音,“他说这是陈木胜导演最后一部片子,很想完整地完成角色,就主动提出要自己来配。”

还有《寒战》里的梁家辉。比起一个字一个字扣读音,姜小亮在指导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向他示范普通话说话的状态,“跟着状态走,音可能没那么标准,但观众绝对能听懂他讲的是普通话。” 

根据广东话与普通话用词、口型的不同,很多台词都要配音指导临时修改。姜小亮举例:广东话中表达“买一包555牌香烟”,会说“俾包烟,555”,“555”是闭口音,看上去口型就像没发声一样。这样一来,国语配音就不能照搬台词,一般会把两短句合成一句,“给我包三五”。这样既准确表达了意思,又贴合了演员发音的口型。“这种现场微调还有很多,如何不失港片的原汁原味,还能表达导演要的意思,我们一直追求的就是这种‘精准’”姜小亮说。

 周润发曾给我做“足疗” 

聊起当年为张国荣配音的往事,姜小亮不禁回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青葱岁月。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身演艺世家,1982年远赴香港,在舅舅的影响下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国语配音组,这一干就是40年。也许因为同是北京老乡,他配李连杰最为手到擒来,“配音导演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对我来说,最不费劲的也是他,一张嘴就是他。”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姜小亮为李连杰配音

无论是《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的张无忌,还是《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中的黄飞鸿,姜小亮总能很容易地契合李连杰的嘴型和表演状态,“这就是常说的以形配形,可能因为我们都是北京东城长大的。”

不仅是李连杰,姜小亮还曾多次为周润发、张国荣、刘德华等著名演员配音。令他印象最深、挑战最大的要数1989年的《阿郎的故事》。“当时我的水平还没那么纯熟,严格来讲胜任不了这个角色。但导演希望这个角色阳光一点,声线亮一点。配音领班就让我上。”

《阿郎的故事》,姜小亮为周润发配音

与动作片相比,《阿郎的故事》这样的文艺片对配音技巧和表演的要求更高,不仅词要说清楚,更要把背后的情感准确传递出来。姜小亮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和演波仔的小演员在一起配,那小孩就坐在我腿上。他演的太好了,很考验我。这部戏对我来说是个飞跃,很多年都没有再配过这么‘重’的戏了。”

有意思的是,30多年后,周润发即将上映的新片《别叫我“赌神”》同样讲述的是父子故事,姜小亮也有幸再度为发哥配音,并担任全片的配音指导。虽然随着配音技术的精进,现在的配音演员可以戴着耳机一边听原声一边配,但姜小亮主动提出,不戴耳机,不要提词,回归当年最传统的配音模式,“我说必须每个口型都是看着画面配的,这样才能像那个角色,心里才能过得去。”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姜小亮要对着画面一遍遍练习,直到能脱口而出为止。偶尔一两句没抬头,导演已经通过了,姜小亮也会坚持重来,“周润发这次演的是个小人物,表演方式是很即兴的,口型很碎,很多细节你一低头就过去了。即使没词,你也要盯着他的呼吸,都是‘有戏的’。”

时隔30多年,再度为周润发配音,也让姜小亮重拾起很多珍贵回忆。

“那时候配《阿郎的故事》,周润发和我们是同一时间一起配的,他在B棚配粤语,我们在A棚配国语,我们俩经常互动。周润发还给我做过足疗,这你们都不信吧!那时候他刚学会足疗,逮谁给谁做,真是挺好的人......如今,我们都沧桑了。”

那个时代,累却快乐着 

转眼40年过去,姜小亮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配音处子秀:在一部功夫片中,配一个小和尚,台词就两个字:“师傅!”因为经验不足,再加上对粤语口型不熟悉,愣是角色都说完了,姜小亮还没反应过来,“连一个师傅都配不上,更别提主角了,只能不断磨练自己。”

幸运的是,香港电影全盛时期的超高产量给配音演员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姜小亮回忆,那时候平均一个月要配10部电影,最多的时候,能配到24部。白班、夜班连轴转是常事,有时从早上九点一直忙到夜里三点,“站着坐着都能睡着,而且录音室无论多吵,我们倒下就着,导演一喊OK,马上就醒了,条件反射了。”

不仅工作时间长,很多配音演员还要身兼多角,二三十个角色,配音演员只有十五个,只能这边配完主演,那边还要串群演。

每个人还要配出不同的特点,这也让姜小亮练出了“十八般武艺”,“老一辈人就说,配音演员要像‘超市’,要什么有什么。”与现在相比,三四十年前的配音技术还很“原始”,没有声音,就对着口型配。这就要求同场的演员们先反复观看片段,熟悉口型,一起排练好了才能正式开录。“我们就跟演员一样要演一遍,所以有人说,配音是不是应该改叫‘演音’。比如,我配张国荣,就跟着他演了一部《满汉全席》,演了一部《新上海滩》。”

《新上海滩》,姜小亮为张国荣配音

不仅剧情片如此,动作片也是如此。配成龙大哥的戏,姜小亮也要跟着角色在配音棚里从头“打”到尾,“都是真嗓门喊出来的,劲到那儿了,声音才能出得来,胸口挨一拳是什么样,中枪是什么声,都不一样。”

《醉拳2》,姜小亮为成龙配音

如今,配音技术进步了,有耳机、提词、每个人单独收声,但从前那种集体创作的工作氛围却也随之消逝了。姜小亮感慨地说:“我还挺怀念那个时候的,大家很累但很愉快,互相帮助像一个团队一样完成一件事儿。”

在配音指导的工作中,他也希望能把这些经验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后辈,“现在很多年轻演员是离不开剧本的,我经常对他们说,能把词背下来一定要背,你每句话看着演员去配,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40年的配音经历,成百上千个角色,姜小亮始终坚持的不过一句简单的话:“角色不分大小,珍惜每一部戏,每一个角色。”

文/米亚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