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收视口碑双收,打造英模剧的巅峰之作
原标题:《功勋》,打造英模剧的巅峰之作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家卫国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201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共和国勋章”。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功勋》,即根据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该剧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感动了无数观众,引发了热烈讨论,豆瓣评分高达9.1分,成为继《山海情》和《觉醒年代》之后,本年度又一部赢得收视口碑双丰收的主旋律电视剧。
就类型而言,《功勋》属于英模剧,是创作难度较大的电视剧类型。从以往情况来看,英模剧创作往往会受到原型的局限,从整体结构到故事情节,从演员表演到表现形式,概念化、脸谱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质量上乘又广泛传播的作品寥寥无几。如何才能突破窠臼,拍出既好看又有新意的英模剧?《功勋》的创作者们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功勋》采用了单元剧的形式。单元剧是近几年颇受创作者和观众青睐的一种电视剧形式,它既不同于电视连续剧,也有别于电视系列剧,既不是普通的短篇电视剧,也不像一般的长篇电视剧,可以说是电视连续剧和电视系列剧、短篇电视剧和长篇电视剧相互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电视剧形式。《功勋》共48集,分为八个单元,每单元六集。一个单元相当于一部短篇电视连续剧,各单元之间相互独立,类似于电视系列剧,而八个单元组合起来又是一部长篇电视剧。这种形式兼备了短篇和长篇、连续剧和系列剧的优点,既符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剧需求,又能够充分发挥创作者们的自主性,在创作团队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提高作品质量。有不少观众在看完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后惊叹,这是一部“被电视剧抢走的电影大片”,达到了“战争片的天花板”,并强烈呼吁毛卫宁导演将其剪辑成电影上映。《功勋》单元剧形式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追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是《功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作为年代剧和传记剧,该剧必须要做到客观地描写八位功勋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直观地反映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典型事迹,生动地表现他们的言语、动作、性格和思想。为此,主创人员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影像资料,克服种种困难对已入耄耋之年的八位功勋人物及其亲友和同事进行了采访,深入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由于每个单元篇幅有限,不可能全景式地展现每位功勋人物的完整人生,因此该剧截取了主人公丰富多彩的人生中最有华彩的部分,集中表现他们的高光时刻。这样做不但避免了很多英模剧“流水账式”的弊病,而且更加符合影视艺术的内在规律,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真实。
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营造更强烈的真实感,《功勋》创作者们在场景、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为拍摄李延年单元,剧组历时一个多月,在吉林延吉完整“再造”了朝鲜战场上的346.6高地,从弹坑、铁丝网的布置到军装、臂章的做旧,无不做到高度逼真;申纪兰单元剧组对拍摄地山西省平顺县双射泉村进行了全面改造,砖墙改成黄泥墙、红瓦换成黑瓦、水泥路铺成黄土路,真实“还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功勋》的片头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八位功勋人物依次向观众走来,渐渐地,他们从扮演者变成了功勋人物本人,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短短几秒钟的镜头仿佛浓缩了他们的一生,而他们将自己全部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泪目。这段运用特效技术一点点“抠”出来的影像,在呈现艺术的假定性的同时更凸显了艺术的真实性,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次创新,它迅速拉近了扮演者与功勋人物的距离,也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
正确处理形似与神似的关系,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特质,也是《功勋》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一般来说,传记剧中的人物从形象到气质都应当尽量与原型人物接近,但形似与神似往往不可兼得,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如何取舍,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和艺术追求。《功勋》导演对八位主演的选择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不过其中也有差异。黄旭华的扮演者黄晓明是形象上最接近原型人物的,其表演却遭到了不少观众的“吐槽”;屠呦呦的扮演者周迅是与原型人物外形差距最大的,而她所塑造的屠呦呦形象却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为了演好角色,周迅做足了功课,她的表演,从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到胳膊上挂着包走路的样子,简直是屠呦呦“灵魂附体”,将一个不谙人情世故、不懂阿谀奉承、不理生活琐事,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当中的女科学家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功勋》不仅描写了功勋人物的感人故事和不朽功绩,更表现了他们朴实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我们看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李延年不仅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政工素质,更有对同志和战友的深情厚谊;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与名,将他乡变故乡,数十年扎根基层,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普通农村妇女申纪兰为维护妇女权益奔走呼号,倡导并推动将“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于敏、黄旭华、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五位科学家为我国“两弹一星”、核潜艇、青蒿素、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呕心沥血,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但面对家人时却心怀愧疚。正如《功勋》片头所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而每一个英雄和先锋的身后,还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有人问张富清为什么把军功章藏在箱子里不拿出来,他说:“那是因为我还活着,而那些跟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都牺牲了。”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些功勋人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来不居功自傲,他们心里装的是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事业,他们是那样朴实、低调,又是那样崇高、伟大!对功勋人物身上这种精神特质的挖掘和展示,使全剧的主题内涵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在艺术呈现上,《功勋》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限于篇幅,此处仅列举两点:第一,诗意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的情节和画面,在营造出浪漫意境的同时,让全剧节奏有序、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并且使情感得到了恰到好处的抒发。第二,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所擅长却被很多当代戏剧影视创作者所丢弃的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传统,在正剧创作中较多地运用悲剧性和喜剧性元素,悲与喜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相互激发,不但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且大大增强了情感张力和艺术表现力。
总而言之,《功勋》在题材内容、主题内涵、结构形式、叙事方式、表现手法、演员表演以及拍摄制作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是一部精心创作的既好看又富有新意的电视剧,堪称我国英模剧的巅峰之作。该剧不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传承意义,让观众在欣赏精美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从功勋人物身上感受心灵的震撼,接受精神的洗礼。(作者:田广,兰州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