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版本的《我和我的XX》,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连续第三年国庆假期,观众都在国庆三部曲系列电影的陪伴中度过。
>《我和我的父辈》延续了前两部的集锦形式,多导演、全明星阵容,也仍然以小人物为大时代背景的切入口,讲述几个不同类型题材、有笑有泪的故事。
>第一部《我和我的祖国》诞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三年过去了,观众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主创该如何突破创新,打消掉这种疲劳?
>《我和我的父辈》的四位导演都是演员出身,尤其章子怡和沈腾还是首执导筒,他们能扛起这次的重任吗?对于“父辈”,相比对“祖国”和“家乡”,表达的又是一种怎样不同的情感?
>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应时而生,当时圈定的是一群在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同时作品有水准保障的导演:陈凯歌为总导演,其余还有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我和我的祖国》票房和口碑都非常成功,续篇《我和我的家乡》的出现顺理成章。《我和我的家乡》相对而言开始偏向年轻化、喜剧化路线,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导演为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和彭大魔、邓超。
>《我和我的父辈》不再由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顶级大导挂帅,选定的导演不但年轻,而且都是由演员跨界而来: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章子怡和沈腾虽然都是国民级影星,此前却从未做过导演。他们不属于任何代际,没有固定标签,更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惊喜感。
>从幕后阵容便可看出,国庆三部曲在树立起品牌认知度后,变得愈发轻盈和自信,敞开怀抱容纳更多电影人加入这个一年一度的大型项目,鼓励更多元的创作力量放开手脚去表达自我。
>导演和单元数量也逐年递减,给予了每个故事更充分的展开空间。《父辈》每个单元的时长都在半小时以上,更加符合电影本体创作规律,不必再像《祖国》和《家乡》时,有的单元受篇幅限制而不得不缩减情节了。
>这个系列最成功的一点是,丝毫不作假大空的歌颂,从第一部《祖国》起就定下的创作方针被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一定要以小人物为主角,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生动小事,由此来映射背后的时代背景。
>《我和我的父辈》里的四个“父辈”,选择的是哪些小人物呢?
>吴京在《乘风》里饰演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抗日骑兵团战士;章子怡在《诗》里演的母亲,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火箭燃料研究者;徐峥在《鸭先知》里演的爸爸,是一个失败的药酒销售科长;沈腾在《少年行》里演的代班爸爸,干脆是个人工智能产品。
>军人、航天人、商人、机器人,都不是什么名垂青史的大英雄,但军事、航天、经济、科技,都是在当前中国的大国崛起时代背景下,必不可少的支柱力量。
>比起“祖国”、“家乡”这样宏大凝重的字眼,“父辈”是具体的人,给人的感觉要亲近和熟悉许多。
>更何况,这次的四个“父辈”,都不是中国传统的父母形象。
>吴磊在《乘风》里,从不肯开口叫吴京“爹”。《诗》里小男孩的两个父亲先后去世,是章子怡饰演的母亲承担起了父辈的职责。徐峥在《鸭先知》里饰演的父亲,让儿子羞愧到假装不认识,绕路走。沈腾在《少年行》里演没有血缘关系的爸爸,而且更巧的是最后,父子俩互相成为了彼此的“父辈”。
>所以《父辈》要讲的,归根结底是“传承”二字,讲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和智慧成果,是怎样经由一代一代人之手传承下来的。
>或许大春子生下的“小乘风”长大后就不必再打仗,而是可以成为一名航天科研人员。两弹一星研发成功以后,他们的子女里或许有人已经下海经商。改革开放后最先创业的一批人里,可能就会走出未来的科技创新巨擘。
>不同时代有不同使命,这是《我和我的父辈》高屋建瓴之处。
>国庆节去电影院看这个系列的电影,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一种庆祝仪式和习惯。一张电影票看遍半个娱乐圈的明星,也能感受不同类型、题材、风格的故事,是电影圈里的独一份存在。
>《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为序,《我的我的家乡》以空间为轴,《我和我的父辈》以世代为章,兼顾了两者,分别讲述了抗战时期的冀中骑兵团、两弹一星时期荒漠中的科学家、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商人,和2021年的深圳家庭。
>今年的四位导演,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第一个单元《乘风》有典型的吴京式硬汉热血,堪比“抗日版《战狼》”。但查阅过冀中骑兵团史料就知道,片中所呈现的战争场面并非“神剧”,而是敌我力量就是如此悬殊,战争就是如此惨烈。那些枪枪见血、断肢残臂的画面,正是共和国历史上无法回避、也不应被遗忘的惨痛一页,而少年乘风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则为未来埋下了胜利的火种。
>《我和我的父辈》之《乘风》,吴京、吴磊
>《乘风》不止有战争戏的震撼,也有文戏的脉脉深情。
>开场一个摇臂升镜头,拍出了田野景致的辽阔秀美,以及田间地头的小伙子们化身骑兵团出发征战时刻的器宇轩昂。父子俩夜间促膝交谈的戏份,以男人与男人对话的方式,把父与子之间互相关心牵挂的感情,以及他们共同的志向——杀敌报国、战死沙场,深情地表达出来了。当看到老马独自归队,大春子把新生儿也取名为“乘风”时,吴京的细腻表演令人动容。
>《我和我的父辈》之《乘风》,吴京、吴磊
>第二个单元是章子怡的《诗》。还没从《乘风》的震撼场面中回过神来,便被章子怡的第一个镜头猝不及防地惊艳到了。
>那是一个调度极其复杂的长镜头,行云流水地穿梭在一大群肆意玩耍的孩童之间,扼要地交代出这个故事的要素:荒漠边陲小镇,儿童视角,同时也抛出了疑问:这些孩子的父母去了哪?紧接着,一声声奇怪的巨响惊吓到了孩子们,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之后我们得知,章子怡和黄轩饰演的夫妇,正是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火箭燃料工程师。比起他们在科研方面的贡献,《诗》更多表现的是这对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点滴,揭秘这些大国工匠有血有肉的一面。责罚时挡在孩子前面的腿,菜碟中罕见的肉丝,给孩子解释火箭时的孔明灯意象,片尾质朴的小诗……都赋予这个单元来自女性视角的细腻温情。
《我和我的父辈》之《诗》,章子怡、黄轩
>这个单元的导演、总制片人、编剧等要职都是女性,最后代表中国升入太空的航天员也是女性,不得不说,在《父辈》这样一部作品里,是必要而珍贵的存在。章子怡首次交出的导演答卷,也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章子怡的导演处女作来得晚了一些,但恰逢其时,如果不是她做了几个孩子的母亲,积累了很多对生活的感悟,恐怕拍不好这样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光是指导几十个孩子的表演,就已经是导演这门职业里的最大挑战之一。
>《我和我的父辈》,章子怡
>前两个单元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从徐峥执导的第三个单元《鸭先知》起,故事开始转向欢快的喜剧基调。
>“鸭先知”是一个让人拍手称绝的比喻,指的是那些脑筋活络,能敏锐地嗅到时代变革气息,勇于尝试并且最终占据时代风口、获得成功的人。比如最先炒股的,最早开公司的,抢先在浦东买房的,最先用上大哥大的人,等等。
>徐峥被分到改革开放这个时间段之后,没有去拍那些早已家喻户晓的大企业家、大人物,而是选择了一个不被待见的广告人先驱,以大量极具形式感的平移镜头、复古装潢、喜剧桥段,使得“鸭先知”这一精明势利、死要面子、生动鲜活的小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我和我的父辈》之《鸭先知》,徐峥、宋佳、韩昊霖
>张艺谋的客串堪称神来一笔,不止是说张导的台词和表演出彩,而是这样一个敢于担责、背锅的干部形象的出现,将大力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市场百花齐放的宏观政策落到了实处。
>《我和我的父辈》之《鸭先知》,张艺谋客串
>最后的广告和新中国发展的素材混剪也很回忆杀,把整部短片的格局、视野打开了,表达出厉害的其实不是“鸭先知”,而是每一个中国人,以及这个给予每个人无数机遇的时代。徐峥确实是个聪明绝顶的上海人。
>另外,徐峥也是唯一一个连续三年参与国庆三部曲的导演,他拍的基本也都是他的家乡上海及其周边的故事。《鸭先知》和《夺冠》的场景、角色都有一定的承接性,徐峥将这个系列拍成了一年一更的连续剧,期待未来还会有更多后续故事。
>沈腾的《少年行》则跟他和马丽在去年《家乡》里主演的单元一样,是全片的喜剧和压轴担当。
>这是一部科幻喜剧,并且是第一个沈腾全程都板着脸不笑的喜剧。
>因为沈腾演的是一个高度仿生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一面很先进,一面又有很脆弱的致命弱点——会没电,怕进水。所以这个机器人的突然闯入并无威胁性,连小孩子举一把水枪就能将之制服,为了取回能量球,机器人只能答应小男孩提出的“在家长节上扮演父亲”的条件。
>《我和我的父辈》之《少年行》,沈腾
>如果是一般演员演机器人,肯定怎么演怎么出戏,而沈腾则用精准而搞笑的肢体语言,以及“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台词,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相信了这个角色。比如他解释称肚腩是为了减震,保护核心零件,家长节使用超能力满足了小男孩的自尊心,则让观众产生一种看超级英雄片的爽感。
>这个单元里能看到许多开心麻花的老熟人,麻花的演员们已经在无数舞台和镜头前磨练出了极好的喜剧分寸感,每个包袱都能听到响。“这个力量并不神秘”,“一看您就专业,看车先看底盘”,台词几句句句是笑点。
>《我和我的父辈》之《少年行》,沈腾、马丽
>就像《ET》《长江七号》一样,孩子和外星人的童真故事似乎永远都不会过时,也永远都会给人带来感动。最后在2050年还设计了一个小反转,寓意少年才是国家的未来,为《父辈》这个讲述代际传承的故事写下一个美满的结局。
>四个单元,由悲至喜,彼此调和,令人回味。
>如同点一盘佳肴,一菜四吃,老少咸宜,妙趣横生。
>目前还不知道这个系列是否还会有新的续篇,在优异的票房和口碑加持下,继续稳坐国庆档也不会令人意外。这个IP已经成为“中国新主流电影”这一概念发轫的象征和代表作,主流的价值观,主流的创作力量,主流的观众口味,就像春晚之于春节一样,有望成为国庆假期的一项固定节目,为最多观众带去欢笑和感动。
>《我和我的父辈》导演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