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的《1950他们正年轻》,如何叫好又叫座?
原标题:小成本电影如何“叫好又叫座”
9月13日,院线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导演宋坤儒在社交媒体发长文,感谢观众对影片的支持,呼吁各方给予电影更多的关注,延长这部电影在影院的生命周期。此前,有媒体评论针对这部影片的遭遇指出,市场的商业价值与艺术的公共价值,应该是一致的。
《1950他们正年轻》是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纪录电影,和即将公映的《长津湖》属于同一题材。两部电影的区别在于,《长津湖》属于全明星阵容的大制作,《1950他们正年轻》的成本不高,影片的主角是26名志愿军老兵。
大制作也好,小成本也罢,只要讲述的故事震撼人心,都是值得尊重的。导演期待影片能被更多人看到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人们经常能发现,影片质量的优劣和票房数字的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好的电影不一定能获得较高的票房。这在任何电影市场里,都是常见的事情。
主创发表长文,呼吁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一部电影,这样的行为所能吸引的注意力是暂时的,想让好电影被观众注意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新的发行、宣传机制,以及固定的终端渠道,让每一部电影的准确信息,都能顺畅地传达到目标观众那里。同时,也为作品的目标观众提供更多的便利。
《1950他们正年轻》在寻找目标观众方面,显然是遭遇了一定困难。2017年,讲述军旅青春的电影《芳华》,也是到了公映中末期的时候,才将影片信息传达到了目标观众,吸引诸多退伍军人包场观影,最终收获14.23亿元的票房。而《1950他们正年轻》缺乏明星主创的号召力,话题发酵未形成规模。如何弥补这样的缺憾,值得思考。
怎样让制作用心、创作上乘的小成本电影“叫好又叫座”,是每个电影市场都面临的问题。在艺术影院密集的法国,凡是通过“艺术影片推荐评审会”的作品,都会被列入片单,规定艺术影院必须保证排片,在人口少于3万的城市,35%的时间需要放映推荐片目中的电影,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或年上座人次超过150万的艺术影院,则至少75%的时间都要播放艺术电影。法国在艺术片院线的建设,文艺片的资金补助,宣传上的倾斜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想让《1950他们正年轻》这样的影片到达更多目标观众群,政策与资金的扶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艺术院线进行长期排片放映,亦需要有到达社区的放映厅,方便观影群体就近欣赏。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有传播载体提供一些公益宣传的机会,实为有益的补充。
从国内目前市场环境看,整个电影产业的商业逻辑与市场秩序,还未完全理顺。讨论许久的艺术院线,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落地。这意味着,诸多从事纪录片与小众文艺片创作的从业者,还要继续积蓄能量,努力在市场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作者: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