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不期而遇的夏天》:一份交给家乡的答卷
《不期而遇的夏天》关注留守儿童
1905电影网专稿 由易寒导演,陈创、郭可轩等主演的电影《不期而遇的夏天》在2021年9月3日登陆全国院线。影片讲述了一个街头混混与一个转校生的故事,在一系列意外中,他们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当夏天结束的时候,在生活的难题之下,他们的友情似乎也走到了尽头。《不期而遇的夏天》此前曾于2020年10月15日在平遥国际影展首映。
影片故事发生在江西宜春,不论是导演易寒、主演陈创、郭可轩以及片中其他小演员,都与宜春这个城市有着不解之缘。电影大胆启用了当地的素人演员,结合当地方言还原生活的气息。导演易寒曾说,《不期而遇的夏天》是给家乡的一份答卷,那么主创团队是如何呈现这份答卷的?电影背后又有什么感人故事?
片名中的不期而遇,对于主创易寒与陈创来说,却是命中注定。易寒与陈创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俩正值青春的时代,两人在宜春文艺学校的戏曲班做过同学。导演易寒回忆:“陈创毕业后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而我处在特别迷茫与彷徨的时候。通过信件交流之后,陈创鼓励我考导演系,并为我交了两年学费。我就是他庇护的‘水生’。”易寒将人生所经历的变化与友情融入创作,化为《不期而遇的夏天》中孤独失意的黄四毛与水生,也让故事更具生命力。
《不期而遇的夏天》是游子对故土、对自己血液浸染的地方,所写的一封信。影片真正打动观众的,还是其中朴素的情感,触摸到了他们内心柔软的地方。易寒表示:“如果把电影当成一个农村片,我觉得可能把格局弄小了。比如说黄四毛这样的人物,就像一线城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压力巨大,想到要回到家乡、同学、自己亲人面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去。很多孩子产生一种对前途、人生、生活的迷茫和彷徨。就像陈创说的一句话,这部电影中的黄四毛,可能很多人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某一段生活在困境当中的痕迹。”
同时,电影所表达或呈现的,不仅仅是宜春,而是从宜春出发,关注留守儿童、彷徨青年这样处在生活困境之中的人。电影的小演员郭可轩以及欧阳招娣就是当地的留守儿童,而影片对于留守儿童孤单童年的探讨,也在网上引发热议。在记者采访之中,两位小演员真情流露,饰演水生的郭可轩表示:“感觉她(母亲)抛弃了我。”导演易寒2007年创作的《遥望南方的童年》便是聚焦留守儿童这个题材,电影也在豆瓣收获了9.4分的高分。
易寒表示:“我对留守儿童非常了解,每次看到他们,就会在内心激发做点事情的欲望,最后通过我的专业,形成剧本。留守儿童属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政策扶持下,这种现象已经逐步减少。但对于存在的那部分孩子,他们不缺吃穿,需要的是情感滋养,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抚慰与陪伴。”导演的这份坚持通过电影,传递给了更多人,让父母们能够产生思考,怎么样更好的照顾、关照孩子的心灵与成长。
影片于2019年9月1日开机,9月2日陈创母亲过世。陈创在奔丧之后回归片场,带着对母亲的思念与悲伤投身表演。最后一场极具爆发力的戏份之中,陈创贡献了精湛表演,也完成了对角色的告别。陈创表示:“最后一个镜头,当眼泪流下来的时候,那行眼泪的成分太复杂了,包含了很多,真的值千金,我至今都能回忆当时拍那场戏最后一个镜头的感受。每一个角色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可贵的创作,我们演员能用有限生命演绎各种角色不同人生,真的很幸福,我爱表演。”
《不期而遇的夏天》主创团队根植宜春,在聚焦社会问题上表现出中国电影人的高度责任感,也为家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电影不单单是只为感官刺激、天马行空的商品,它也可以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让观众去反思和回味,感受主创团队的用心与温情。
《今日影评》编导观察:《不期而遇的夏天》如同之前《遥望南方的童年》一样,依旧是导演写给家乡的一封长长的信。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写信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些古老而朴素的情感也是,如同片中一大一小的友谊,对待婆婆的温情,我们需要多一些作品把这些情感留下来。(彭康坪,《今日影评》 当期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