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郭富城刘青云拍《扫毒3》,怎么又是他们?
1905电影网专稿 “再度合作,在电影《扫毒3天大地大》”,近日,古天乐在微博晒出与刘青云、郭富城,以及导演邱礼涛的合影,回顾三人的多次合作。“我和刘青云及郭富城虽先后都合作过,但今次我们三个人这个组合,却就是第一次。”
的确,古天乐和刘青云是圈内最著名的“青天组合”,20年合作了17部作品,默契无两。古天乐与郭富城则是继2004年《柔道龙虎榜》后时隔17年的再度合体。“新铁三角”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引人期待。
不仅是《扫毒3》,纵观近年来卖座的港片阵容,挑大梁的总是这些熟面孔:《怒火·重案》是甄子丹X谢霆锋;《拆弹专家2》是刘德华X刘青云;《扫毒2》是刘德华X古天乐;到了《追龙2》又成了梁家辉X古天乐。
一边是“劳模们”的敬业付出,另一边是演员断层的现实问题,港片男主角为何总是他们?港星“排列组合”背后又是什么?
从双雄到多雄
港星的“排列组合”
周润发、刘德华、梁家辉、郭富城、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每每有重磅港片官宣阵容,主演总少不了这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还经常以“双雄”、“三核”、“四驱”等组合模式亮相。“XX与XX时隔X年再度合作”也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宣传噱头。
“1+1>2”的组合模式一方面自然有商业因素的考量,另一方面,“双雄”、“多雄”的叙事模式也是香港电影由来已久的传统和特色。
早在七十年代邵氏武侠片中,狄龙和姜大卫这对“双子星”就经常结伴出现,《十三太保》、《刺马》、《双侠》等影片都堪称经典。
《双侠》 |
1989年,吴宇森的《喋血双雄》更将警匪双雄片的概念推到了台前。周润发和李修贤从剑拔弩张到并肩作战,配合吴氏暴力美学,令人大呼过瘾。吴之后执导的《纵横四海》《辣手神探》等也都采用了双男主模式。
《喋血双雄》 |
世纪之交,刘德华与刘青云合作的《暗战》、梁朝伟与刘青云合作的《暗花》、刘德华与梁朝伟合作的《无间道》等都是警匪双雄片的代表作。
《暗战》 |
到了近几年,细数卖座的港片:从《追龙》《无双》《扫毒2》到《拆弹专家2》《怒火·重案》,无一例外都含有双雄元素。
不仅是双雄,三雄、甚至“多雄”在港片中也并不鲜见。《英雄本色》《扫毒》《窃听风云》系列、《使徒行者》系列,以及正在拍摄的《扫毒3》都选择了“三核”模式。
今年五一档上映的《追虎擒龙》更是有“两正两反”四位男主角,宣传也主打古天乐、梁家辉、吴镇宇、林家栋四位“影帝”的同台飚戏。
无论是“双雄”还是“多雄”,都有套路可循。几位男主角之间的关系不外乎针锋相对、并肩作战、或先兄弟再反目再和解这几种,通过正邪对立、兄弟情义触抵观众的内心。
几位旗鼓相当的男演员聚首,不仅在市场上更具号召力,在强强联手的过程中也总能碰撞出“1+1>2”的化学反应,无论文戏还是武斗,都贡献过不少过目难忘的高光时刻。
不少黄金组合也由此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他们的“N搭”总能引发话题讨论,比如刘德华与梁朝伟在《无间道3》后时隔18年再度合作犯罪片《金手指》就曾让影迷集体高呼“爷青回”。
《金手指》杀青照 |
还有刘德华与刘青云的“双一刘”组合,合作的三部《暗战》《呖咕呖咕新年财》《拆弹专家2》都属经典;古天乐与刘青云的“青天组合”则凭借数量取胜,20年合作17部电影,默契度无人匹敌。
诚然,“多雄戏”要想好看,绝不仅是“码明星”“堆阵容”这么简单。例如,《追虎擒龙》虽然聚集了“四大影帝”,却因为故事陈旧,票房不佳;《澳门风云》系列阵容虽然一部强过一部,却也由于口碑滑坡,落得“叫座不叫好”的窘境。
在观众审美不断提升,对港片套路日渐疲劳的当下,如何让明星间的“排列组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潜心打造好看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和精彩的动作场面,真正发挥“多雄片”的魅力,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全员劳模
港片男主角为何总是他们?
41部电影,待映作品近20部,仅2019年就有六部作品公映,这是古天乐近10年交出的成绩单。
不仅是古天乐,吴镇宇、刘德华、郭富城、张家辉近十年来主演的电影数量也都在20部以上,每年平均有两部或以上作品与观众见面,可谓全员“劳模”。
港片票房前十名中,周润发、刘德华、甄子丹、张家辉、古天乐主演的各有三部,刘青云、郭富城、吴镇宇各一部。主演名单里,仅有谢霆锋一位80后,勉强算得新生代的代表。
与以上这些“劳模”实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位男主角的年龄。周润发、梁家辉已过耳顺之年,刘德华、吴镇宇、甄子丹、刘青云即将迈过六十大关,刚满50岁的古天乐在其中已是年轻力量。
另一边,谢霆锋、余文乐、陈伟霆、李治廷等80后男演员原本被寄予厚望,但余文乐自《春娇救志明》《一念无明》后已连续四年未有大银幕代表作;李治廷近年来主攻动作片,尚未具备独当一面的实力;
陈伟霆主要在剧集和综艺上发力;倒是《怒火·重案》让观众看到了谢霆锋从厨房重回银幕的更多可能性。
除此之外,蔡瀚亿、胡子彤、凌文龙等新生力量也曾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项认可,在本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很难在内地打开知名度,只能在各种商业大片中充当配角。
《拆弹专家》里的蔡瀚亿 |
一边是“劳模们”的敬业付出,另一边自然是老生常谈的人才断层话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获益于广阔的海外市场,香港电影在“黄金时代”曾年产数百部,还有配套的艺员培训班体系,不断输送人才,缔造巨星。然而,如今随着市场缩水、导演制作团队北上,香港本土培养演艺新人的土壤已越来越稀薄。
对此,惠英红曾这样感叹:“我见证香港电影由一年400几部变成现在20几部......平时见到很多既勤力又有水准及热诚的年轻人,但苦无平台。所以常有人说香港演员青黄不接,其实不然。香港演员缺乏的是机会。”
古天乐也曾表示,香港电影不仅需要商业大制作,更需要多元题材类型的中小成本电影,给年轻演员提供成长的舞台,例如,《狂舞派》《点五步》《幸运是我》等现实题材佳作就曾让不少新星崭露头角。
从另一角度看,自2003年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以来,通过近20年的合作和磨合,香港电影与内地的关系已愈加密不可分,香港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与内地的合作也更加多样和深入。
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影视产业必将迎来全新机遇,各路人才也将拥有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片面唱衰“香港电影”后继无人并不可取,曾经的传奇正在以另一种形式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