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电影党课》第10课:卢奇讲述大别山精神
《今日影评·电影党课》: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
1905电影网专稿 百年风雨,百年历程;党史精神,光影见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策划《今日影评·电影党课》,每周一、三、五晚22:00档CCTV-6 电影频道燃情播出。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雄踞江淮之间,东瞰南京,西扼武汉,山川壮美,气势雄浑。大别山更是一片红色热土,闻名于世的将军县红安、金寨就位于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英雄的大别山儿女胸怀理想信念,投身革命洪流,对党忠诚、顽强奋斗、不怕牺牲,不仅开辟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还创建了转战10余省、歼敌30余万的红四方面军,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这首改编自大别山民歌、当年在鄂豫皖苏区广为传唱的红色歌曲,正是革命大好形势的生动写照。
曾在《大转折——挺进大别山》《邓小平》《太行山上》等多部影视剧中出演邓小平同志,以邓小平特型演员身份活跃在银幕上二十多年的演员卢奇,作为《今日影评·电影党课》讲述人,对于这段“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卢奇结合着他多次出演开国元勋邓小平的真切感悟,为我们讲述在他视角下的大别山精神。
大家好,我是今天电影党课的讲述者卢奇。
不知道我名字的观众,可能称呼我“小平同志”。在我的表演生涯中,饰演过最多的角色就是邓小平,可以说我曾在光影中随小平同志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历程。
在这些经历中,最为艰难也最令人振奋的,要数挺进大别山。
在我国中部,鄂豫皖三省之间有一座绵延八百里的山脉,它就是大别山——一座革命的山。1921年,从陈潭秋成立第一个党小组开始,到1949年,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为革命牺牲近百万人。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这里是中国敌后抗战的模范区,也是解放战争伟大转折发生之地。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前线指挥作战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收到了毛泽东的紧急密电。信中说,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希望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部队尽快向大别山跃进,以协助陕北打开局面。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1996 |
双流合处耸崔巍,大别山的险峻与巍峨横亘眼前。大军南渡黄河、向中原进发的途中,蒋介石集结兵力,企图围攻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二十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行军、食宿都十分困难。为了减轻负重,战士们不得不炸毁用生命换来的武器。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1996 |
狭路相逢勇者胜。8月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像一把利刃插进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
挺进大别山后,刘邓带头执行群众纪律,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的利益。有一位老乡愿意把自家的锅借给解放军,刘邓亲自赶往老乡家里感谢,看到老乡家里实在艰苦,临走时还偷偷留下了两枚银元。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1996 |
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解放军战士的革命理想,更是军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这是对大别山精神的最好概括。
2016年,总书记到安徽考察调研时曾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卢奇在讲述时一度潸然泪下,我们也在他的动情讲述中走近了世世代代传承至今的大别山精神。
本期党史讲解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编辑研究处处长、研究员姜廷玉为我们解读了大别山精神的具体内涵和新时代下大别山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947年,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变化。过去国民党老是想在我们解放区,消耗我们解放区的人力、财力,所以当时党中央决定将战争打向国民党区域,战略方向就放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
革命历史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作者:李乃蔚 |
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非常难的,它是无后方作战,一路得自己想办法补给。最后还是站得住,创建了根据地,这也成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的战略行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别山儿女在大别山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脱贫攻坚战中,他们也是勇当先锋、团结一心,摆脱了贫困的面貌。我们要铭记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弘扬大别山的革命精神,共产党的旗帜一直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大别山精神
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体现。
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证。
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
影像中的大别山精神
《邓小平》 |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