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论坛|“虚拟制片”火爆,创作观念亟待更新
“虚拟制片”势如破竹,创作观念亟待更新 |
1905电影网讯 一块绿幕前,演员想象着自己身处太空上演打斗戏,这是以往特效大片拍摄的场景。但今后,演员不用再面对绿幕,剧组不用再等待漫长的后期制作,这不是奇迹,而是影视行业越来越火爆的“虚拟制片”。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影或剧集,因为启用虚拟LED屏拍摄,改变了传统影视制作模式。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围绕“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话题展开交流讨论,与会嘉宾认为,虽然新技术节省了拍摄经费,提升了剧组运转效率,但同时对创作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导演要在开机前明确创意清晰,前期的创作沟通变得非常重要。”
“虚拟制片”势如破竹,创作观念亟待更新 |
“虚拟制片”前期沟通挑战不小
引发行业变革的《曼达洛人》故事发生在外星球,不同于传统的绿幕拍摄,《曼达洛人》的制作团队使用LED屏拍摄,结合摄像机追踪的路径与实时渲染出的背景图像,真实人物与虚构场景完全融为一体,所拍即可见,所见即所得。从此,“虚拟制片”让特效大片不必再依赖于漫长的后期制作。
倍视传媒( Media)曾参与了《曼达洛人》的特效制作,创始人兼CEO克里斯·布兰博认为,这样的高新技术对于整个制作公司来说,省下了很大的成本,对于导演来说也有很大益处。但这其中仍不乏对行业的挑战,“它需要一个预制作的复杂过程,电影制作人应当改变自己的习惯,可能三到四个月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国内顶级特效公司天工异彩曾助力《寻龙诀》《侍神令》等国产大片,创始人兼董事长常洪松也正期待“虚拟制片”时代的到来,而他同时表示,随着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创作团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它逼着导演要把所有的创意在开机前明确清晰。但我们国内的导演还都喜欢前面定大方向,然后尝试不同的拍摄方案,后期催着后期公司慢慢去做。”对此,常洪松认为,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也会推动行业人才的更迭,“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年轻导演涌现出来,因为他们完全能够接纳新流程、新技术,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常洪松 |
今年暑期档,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将与观众见面,这又是追光动画继《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后推出的最新力作。事实上,“虚拟制片”早已开始应用于动画领域,来自追光动画的导演黄家康同样认为前期创作沟通“至关重要”,“我们整个追光团队大概250人左右,制片团队小于10个人,相当于不到10个同事协同将近20个部门同事的工作,而且要差不多在3年时间从前期到完成制作,这需要强大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才能做到。”
“虚拟制片”因为《曼达洛人》大火,其实早在詹姆斯·卡梅隆早在拍《阿凡达》时就有相关概念提出。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表示,“虚拟制片等于在传统的虚拟拍摄基础上引入LED背景墙的概念,之前拍摄已经有对于游戏引擎的应用,包括实时渲染、实时合成、灯光实时的模拟等。现在的虚拟制片因为《曼达洛人》开始破圈,就是因为LED变得更可触摸、更直观。”马平表示,相比传统的拍摄模式,虚拟制片至少可节省50-70%的成本,“但它背后的工艺规律、制片规律、成本规律需要这个行业的人去钻研、去探索。”
马平 |
特效突破背后仍要重视创意
十几年前,中国电影的后期特效基本依赖于海外特效公司制作,冯小刚导演在2007年拍摄《集结号》时,特效全部启用韩国特效团队,而吴宇森的《太平轮》则启用了“数字王国”承担特效制作。但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特效公司在五六年前就几乎没有不能做的镜头了,比如《流浪地球》,75%的特效都由中国团队操刀。
“比如坍塌水的流体解算、布料解算、带毛发的生物角色等,在以前都非常困难,但现在天工异彩一个研发团队专注降低成本,把效率提升,另一个研发团队专注AI的智能技术去协作后期的图形图像学的生产。”常洪松强调说,“未来基于算法本身产生的角色,可能把它放到电影里面参与表演。未来你要相信中国特效行业。”
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革新,依然要以服务故事为第一要务。“我们可以一分钟做一个虚拟形象,但我们更多地要去考虑故事创作的时间和成本。”克里斯·布兰博指出,“对我们来说,技术成本、制作成本都不是问题了,更多地要去看故事是不是有创意,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黄家康现场为大家展示了《白蛇2:青蛇劫起》的片段,小青不再穿着传统古装服饰,而是更加凸显了肩膀、锁骨的美,“因为技术上的进步,我们在创作上有更大的自由,但技术也要帮助讲故事。”
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特效也面临这个问题。在马平看来,技术最核心的东西是如何释放所有的创意,“如何把技术内核特别好地应用到场景和情节中,这是中国电影依然缺乏的东西,它背后体现的是技术和创作如何有机结合的一个深层规律,需要中国电影人去思考。”
克里斯·布兰博 |
先进技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近年来,《捉妖记》《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大片风靡,一批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的影片在特效的渲染下为中国电影注入文化新内涵。如何用技术来展现中国美学中的写意特征,先进技术如何与传统艺术结合,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倍视传媒曾参与制作《捉妖记》《长城》等国产片,其创始人克里斯·布兰博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的回答是希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给世界观众。“很多美国人想到中国电影,都会想到武术功夫。但我的目标是向熟悉的人去讲述传统的中国故事,我觉得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去呈现中国的文化故事。”
黄家康 |
从《小门神》到《白蛇:缘起》,再到《白蛇2:青蛇劫起》,追光动画的黄家康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技术表达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在做《白蛇2》的时候,我们考虑要做一个水漫金山,过去影视作品呈现的效果和想象力可能很有限。2021年怎么去表达中国特色的这种水漫金山效果,制作难度也非常大,我们到影片竣工前几天,才完成水漫金山的效果。”更难表达的还有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概念“执念”,“这个东西蛮中国的,影片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让观众有可视化的概念。所以每天都在考虑怎么把传统的形象、故事、概念,用技术去实现。”黄家康同时还要顾虑年轻观众的感受,“不能让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很老套,它的表达还是要跟现代审美相关,所以这部影片的表现方法应该是年轻人能接受的。”
说到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平特别提到了美影厂的经典动画,包括《大闹天宫》、水墨动画《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这些作品都达到了一个特别高的高度,它把动画电影技术用在了传统文化的表达上,贯穿的是传统美学逻辑。”当下中国的特效技术已经完全赶上了西方水平,有一些作品将最先进的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没有用传统美学、传统舞台的戏曲去表达,也是用了大量的特效呈现。结果,影片上映后,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走进了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