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陈忠实偶像、是路遥文学教父,5.21终登银幕
1905电影网专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创作也离不开自己的故土。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写了你的乡村,你就写了世界。拿“陕西文学三驾马车”来说,路遥笔下的陕北、陈忠实笔下的关中、贾平凹笔下的陕南都彰显出鲜明的地方风情和时代特征。但如果追溯陕西文学的兴起,不得不提当代著名作家柳青。
柳青以其思想深度、艺术功力、独特风格,成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与赵树理,周立波,孙犁共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其长篇巨著《创业史》正是农村题材小说的“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展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甫一问世就震动文坛,成为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图片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三红一创”一说,这三红即是《红旗谱》《红岩》《红日》,而“一创”便是柳青所著的红色经典《创业史》 |
5月21日,人物传记电影《柳青》即将登陆院线。该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作家柳青放弃城市的生活条件,在长安皇甫村深入生活14年创作史诗经典名著《创业史》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力争让观众看到一位交织着家国情怀与追梦决心的伟大人民作家形象,感受到“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的文人风骨。
陕西文学光影印记
路遥
关注现实、心怀苍生的柳青,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共同作用,以宏大的文学视野和浓重的乡土情结共同构建,在陕西人心中竖起一座丰碑。陕西省现代多位作家,如陈忠实、贾平凹等都将柳青作为文学膜拜的对象,从模仿柳青开始创作,在“柳青体”的基础上慢慢寻找自己定位,开启自己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柳青为当今的陕西文学打下了基础,陕西文坛也从《创业史》开始形成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
路遥生前曾多次动情地说:“柳青是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教父,很难忘在长安县皇甫村与柳青讨教文学创作的美好时光。”1991年,路遥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一个人跪在皇甫村柳青墓前,流着眼泪连叩六个头,以这种方式深深地缅怀把自己带上文学道路的恩师柳青。而他也像柳青一样,圣徒般对待文学,苦行僧般写作,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写作道路。
《平凡的世界》被称作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了千万青年,并于1990年和2015年两度改编成电视剧,都因极其扎实的剧作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获得了高分评价,其中2015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荣获飞天、金鹰、白玉兰多项电视大奖。
在此之前,路遥就凭借中篇小说《人生》奠定了文坛地位,反响热烈,导演贾樟柯回忆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吴天明与路遥(右)讨论《人生》剧本 |
该作品也被“第五代教父”吴天明改编成同名电影,其开启的中国西部电影美学范式与路遥的现实主义色彩不谋而合,这也让该片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评价该片“充满忧患意识,对于青年在社会上的寻求的难处和追求的困惑做了深入的思考,在情感探求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矛盾性给予了深刻的揭示。”
2019年凭借《送我上青云》斩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的吴玉芳,早在1985年就凭借《人生》折桂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
陕西文学光影印记
陈忠实
陈忠实也很崇拜柳青,把柳青看作他重新面对写作上的偶像,虔诚地学习柳青的文学经验,甚至被称为“小柳青”。他对《创业史》“深爱之情超过能读到的一切文学作品”,称其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的标志”。可以说,直到80年代初,陈忠实的作品从语言到艺术品位都还没有离开柳青的影响。
陈忠实接受采访时称,自己是柳青的崇拜者 |
1998年,其代表作《白鹿原》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2012年的电影版和2017年的电视版影响较大。前者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及提名,后者斩获飞天、金鹰、白玉兰等电视奖项。
陈忠实看完电影版《白鹿原》后,称赞“是这些年来长篇小说改编电影最成功的一部,是一部不雷同于我过去看到的任何一部描写这段历史的电影,由于具备了这个个性,这部电影独立存在的价值就有了”;北大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也认为,电影版《白鹿原》“比原作清晰,原作比较有80年代遗风,比较是那种政治性的判断。而电影削弱了国共两党冲突的因素,着重表现的是这一百年是乡村社会的生存原则被破坏和动摇的一个过程”。
电影《白鹿原》剧照 |
陕西文学光影印记
贾平凹
贾平凹也称柳青为“陕西文学的旗帜,后学的一茬一茬作家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并一直坚持书写传统乡村、讲述中国故事。担任电影《柳青》文学顾问的他认为柳青“是非常伟大的人,作品也是伟大作品”,并认为《创业史》成功的原因在于“是去写土地和人民的,而写作中他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
1985年,贾平凹的小说《鸡窝洼的人家》被改编成电影《野山》,并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录音等五项大奖。第六届金鸡奖评委会对该片给予了很高评价,“《野山》出色地调动了电影艺术综合表现手段,展示了改革浪潮对农村中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不可遏止的冲击,立意深邃,人物生动,风格质朴,真实性达到比较完美的综合。”
电影《野山》剧照 |
1986年,他的另一部作品——曾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腊月·正月》被改编成电影《乡民》。执导该片的是中国第四代导演旗手之一的胡炳榴,以“田园三部曲”《乡情》《乡音》《乡民》著称影坛。
1993年,其中篇小说《五魁》被黄建新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2009年,郭涛、黄渤主演的电影《高兴》同样改编自其同名小说……可以说,贾平凹是和电影走得最近的陕西作家。
电影《高兴》剧照 |
陕西文坛,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光影随行。
柳青不仅填补了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自明清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漫长历史上文学的空白,而且启蒙、影响了众多的文学后来者。这些在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陕西作家,几乎无一例外的继承了柳青的文学衣钵,用展现地域和时代特色的作品放射出思想和艺术的光芒,形成了黄土文学流派——这一流派把黄土地上的人文历史、时代变迁作为创作主题和终极目标,作家身上有着秦人般的狠劲、憨劲和倔劲,如农人犁地般写作,作品也像黄土似的厚重、大气和本色。
随着大众媒介从文字时代走向影像时代,这些自柳青起一脉相承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成了国内外各大奖项的常客,给予了文学作品新的生命力,也让这些作家的作品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今天,当我们在光影世界纵观柳青的人生,我们看到了什么?
按贾平凹的话总结,“他在乡下一待14年,把家搬过去,把老婆带过去,在那儿过日子。《创业史》发了稿费,他又把稿费捐出来搞村里基础设施。他活了60多岁,死了又要埋在那里。他追求的是作品的长久和不朽,为了此,名利、地位、舒适、长寿,他全不计较,也因此,他排除了一些无谓的会议,应酬、热闹、显摆和是是非非。”
或许,是时代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习柳青了——柳青留给我们的这份精神遗产,才是我们今天用电影纪念柳青、为这位文坛英雄书写传记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