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口碑第一!《无罪谋杀》改变一个国家的法律
1905电影网专稿 有多久没在电影院看到一部高分悬疑佳作了?5月14日国内上映的《无罪谋杀:科林尼案》,不是大制作,也没有大明星,但足以成为意外惊喜。
这是一部精心策划的电影,不止有悬疑,还将现代律政、二战历史、人性纠葛等多重元素组织架构在一起,海外媒体称赞:“颠覆观众对同类悬疑作品的认知”。
该片由曾拍摄出经典电影《香水》的制片公司打造,在德国本土上映期间创下连续6周票房冠军的纪录,之后收获不少电影奖项。
目前烂番茄新鲜度83%,豆瓣评分7.6,知乎推荐度最高达93%,位居国内院线同档期上映新片口碑第一。
影片改编自畅销小说《科里尼案件》,作者迪南德·冯·席拉赫是被誉为“德国最会说故事的律师作家”,他曾在柏林担任刑事案件辩护律师。
这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也是第一部长篇小说,融合了他数十年积累的司法经验与思辨,已经翻译超过四十种语言在全球发售出版。
该书一经问世,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德国司法部长直接下令筹组历史调查委员会,对纳粹相关的历史案件审理,进行全面彻查。
为什么一本小说,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电影依照小说如实还原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切要从一桩悬案开始讲起。
事发在柏林的一家豪华酒店,奔驰汽车公司的退休技工科林尼佯装记者身份进房三枪爆头85岁富有名望的财团企业家汉斯·迈耶。案发后,科林尼没有逃离现场,却选择自首。
这是一桩没有悬念的案件,人证、物证齐全,科林尼就是凶手。这又是一桩有悬念的案件,因为科林尼保持缄默,拒绝说出杀人动机。
为科林尼辩护的新手律师卡斯帕·莱恩很快察觉在这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藏有科林尼的难言之隐。他游移在科林尼和迈耶家族之间,展开了追溯事实真相之旅。
电影就这样从激烈的人命悬案转移到破解科林尼的内心悬念中,由外入内,步步为营。
同时,莱恩也经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挣扎。尽管怀抱着年轻壮志,但他初出茅庐,经验不足,要与迈耶家族请来的强大律师团对峙,其中的大律师理查德·马丁格是他大学的法学教授。
更纠葛的是,死者迈耶是他前女友的祖父,也是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极大帮助,胜似亲人的长辈。另一边,科林尼却对他沉默不语,冰冷如霜。
在法理与私情,职业与道德,理智与情感中,莱恩陷入艰难抉择,他从摇摆不定到坚定立场的心理变化,进一步加深了电影的悬念感。
当我们跟随莱恩去往科林尼的故乡意大利时,既是踏上了获取真相的路途,也是进入了一段渗透着黑色记忆与悲惨往事的二战历史中。
以谋杀疑案开头、以法律交锋延展,在重重悬疑的铺陈下,电影终于来到了反思二战伤痛的光谱序列中。
原来,迈耶曾是纳粹军人,1944年他在驻意期间,一起恐怖袭击造成两名德军身亡,按照当时希特勒规定“死一杀十”的指令,迈耶命令枪毙二十名意大利游击队员,其中就有科林尼的父亲。
科林尼眼睁睁看着父亲被纳粹残暴击毙,从此杀父之仇在他心里埋下种子。电影的第一笔转折就让这个故事的广度从个体人物辐射至整个历史群体,紧接着的第二笔转折更是令人震惊。
在清剿游击队事件发生的25年后,纳粹屠杀已是世界公认的既定事实。科林尼也走上追求公义的道路,通过法律手段起诉迈耶的谋杀罪。
没想到在起诉前四个月生效的《行政犯罪法施行法》,阻挡了科林尼的诉讼之路,让迈耶逃脱了罪罚。这部典律又称《德雷尔法案》,它规定只有纳粹领导是谋杀正犯,其他人都是从犯,可判过失杀人罪而不是谋杀罪。
纳粹在二战期间犯下的种种罪行,还可以受到20年诉讼时效的限制,期限一过,他们将不能再被起诉。迈耶刚好符合这一情况。
制定这一法律的爱德华·德雷尔曾在纳粹统治时期以高级检察官身份滥用私刑,战后他又受任联邦司法部。而与莱恩交锋的马丁格律师也曾参与讨论这部法律的订立。
小说作者迪南德曾透露:“随着1945年战争结束,大家都认为德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寻找一个新的开始。但实际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这个新的开始还是一个以前的延续,就是在战后德国政府机关所有的重要岗位,从部长到任何行政公务员的重要岗位,几乎全部由以前的老纳粹继续留任。”
正是观察到这一现象,启发了迪南德创作这个基于历史真实内核的谋杀案。
当法律侵蚀正义,科林尼不得不选择犯罪。他杀了人,法律也在杀他,那么到底该由谁来赔罪?孤军奋战的莱恩也从站在一群人的对立面,转向对抗起整个德国的司法体系。
“没有人质疑科林尼是在滥用私刑,但是对迈耶不予起诉是公正的吗?我们难道不该对科林尼的行为区别对待吗?这是我们信奉的法律吗?”
科林尼因失去对法律的信心选择沉默以对,新一代的年轻人莱恩则选择勇敢疾呼。他在法庭中义正言辞地质问马丁格,质问现场法官和陪审团,他也是在质问所有人,质问人性里的良知与道义。
小说中也写道:“多年来,他听教授讲课,研读法律和法律释义,他尝试理解刑事诉讼是怎么回事,但直到今天,直到他自己登台辩护,他才真正明白了刑事诉讼的目的——为了那些被迫害、被压制的人们。”
莱恩这一角色背后,实际上也影射着作者迪南德的个人色彩。
他在现实中的祖父就曾是纳粹党里的一名领袖,后来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刑二十年。祖父的恶名是他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莱恩身上孕育着迪南德本人的自省与责任态度。
一直以来,德国不断推出反思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纽伦堡审判》《我们的父辈》《帝国的毁灭》《伯纳德行动》《朗读者》《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等,都是直接聚焦纳粹在战争期间犯下的“第一罪责”,《无罪谋杀:科林尼案》则另辟蹊径,从德国人战后的“第二罪责”来切入表达。
“第二罪责”就是这场司法丑闻,立了一条保护罪犯的法律。有多少人因为这条法律逃脱罪责?《科林尼案》这一反思角度极大地丰富了反战电影的批判深度与内涵。
没有一种罪行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洗刷,也没有一种罪恶能在时光的长廊中不留痕迹。
电影联结现实,从现在回到过去,又在历史之镜中反观当下。最终走向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结尾,审判没有结果,从迈耶一个人、一部不公之法到整个司法系统似乎都成了共谋者与加害者,都该为此历史悲剧负责。
影片真正的悬疑也不再是科林尼案本身,而是指向了银幕外的现实世界:如何修正法律?正义何时到来?这些问题的答案留给了德国,留给了全社会,留给了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