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连看电影都要开倍速播放 你是真的很赶时间吗?

拉小布 2021.03.27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在10天前,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曾在微博上做过一个话题投票,“你会开倍速看电影吗?”首先注意一点,这个问题的落脚在于“电影”,而不是其他“影视作品”。

近6成的的网友都选择了“不会倍速”,但仍有30%左右的人表示自己在观影过程中,会使用该功能。我们也在留言中发现,大部分观众表示,电影不太会进行倍速观看,但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必然会使用该方式。

诚然,“倍速”功能在流媒体时代已成常态,速度更是从最初的“1.25X、1.5X”到如今部分的“2X”,整体速度越来越快,似乎已经把“快”作为当下时代的标配。

而在月初刚落下帷幕的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因为疫情防控,其首次采用了线上观影的方式,让海内外的媒体和市场销售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整个电影节的奇妙氛围。我们也惊奇地发现,此次官方提供的播放器中,同样支持倍速播放功能,甚至最高倍速达到8倍。

不少媒体起初看到这个功能的时候多少也有诧异,电影节作为一个更强调电影艺术美学的媒介载体,为何推出这种服务,难道不会对电影造成伤害吗?而参与了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媒体表示,当时官方提供的线上渠道同样支持倍速,但最多似乎只有2倍。

有媒体形容8倍速后的画面,“完全不连续,好像一个不会操作电脑的大爷站在边上一直帮你按快进。”

那么,“倍速”如此“伤害”电影,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尝试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一段倍速的世界。

倍速下的世界

我们先截取开了2倍速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动图,很显然,在倍速之下,整个打戏的场景都毫无细节可言,只是单纯地看着哪吒和敖丙在图里面“穿梭”。

同时,我们再截取开了倍速之后文艺电影《何以为家》的动图,同样,在这种速度中,小男孩落寞孤立的氛围被大打折扣,多数只是能明白其中的不易,但更多的共情,便难以抓住。

或许在这个观点上,大家是公认的,倍速之后,对电影本身一定造成了损害,甚至没有太多的利益可言。

中国传媒大学索亚斌教授在节目中,也拿《送你一朵小红花》举例,“倍速到近乎“鬼畜”的效果化解了原有的情感冲击力,抹煞易烊千玺的表演质感。”

同样,我们也采访到了在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凭借短片作品《下午过去了一半》斩获银熊奖(短片评审团奖)的导演张大磊,他非常果断地对倍速观影提出了反感,“如果只想了解影片讲了什么,都不需要用倍速播放,直接去看简介、片花什么的,或者去问看过的人就好了。我不太了解观众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这个方式来看一部电影,电影本来就是用相应的时长,让人暂时跳出现实生活,看电影还要赶时间吗?如果片子不好,看不下去,可以选择退出。也有可能是我不太了解这个功能的作用,以及观众用这个功能来解决什么问题。”

张大磊的回应丢出了另一个不少人关心的问题,“观众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用这个方式看电影?”

在我们的微博评论中,有观众表示,“除了特别喜欢的,大部分电影都会开倍速,大部分电影里的一些安静、静止留白的画面太长且没啥意义,就会快进。”

身边也有朋友给出了另一种解答,他表示有部分电影很像鸡肋,打开看之后,其实没多久就知道整个故事的后续发展,但是不看,又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东西,但如果慢慢看吧,又觉得整个时间花费地很多余,“这种时候,倍速功能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使用倍速功能观众的解释,或许也是对于创作者有了另一种提醒。

我们同样采访到了几位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线上观影的媒体人。大家均表示,期间不会主动用倍速看电影。唯一使用了这个功能的小荣坦言,在后期写稿回顾电影时,倍速功能起到了很大的便利。

谁在制造“倍速”

当创作者集体讨伐“倍速”的时候,为什么它又能在市场上存在呢?

事实上,这个功能更像是观众、平台和创作者的三方角力。

据考究,以“鬼畜”走红的视频平台B站是最早开启倍速功能的平台之一,甚至在2018年公司上市后,B站首席运营官曾认为这是其的独特优势,“这在其他视频网站可能无法想象,因为播放时长的减少影响的就是广告投放。”

或许她也没有想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包括优爱腾在内的所有视频平台就都陆续上线了不同程度的倍速播放功能,当时最高就已经达到2倍的视频加速。甚至连提供云储存服务的百度网盘,都在2018年底上线了倍速播放视频功能。

倍速看起来是平台所选择的,但是仔细研究,似乎并不为然。2018年这个时间非常特别,随着《前任3》的爆火,带动了整个短视频平台的出圈,随之同年剧集《延禧攻略》、综艺《偶像练习生》的火爆,营销狂热的追踪,似乎观众也开始变得更加细分。

在短视频的兴起之后,用户更习惯了看分剪出来的华彩内容,粉丝更偏爱“爱豆”的直拍,路人也能在微博热搜中看完影视作品的重要内容——很明显,观众已经不再让目光跟随着内容,而是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

此时,流媒体的进度条已经代替了传统媒体的遥控器和购票行为。

或许,这种情况更像是平台方追求流量,向短视频妥协的产物。但我们细究下来,将倍速播放这个概念推演到极致,就是让大家司空见惯的“X分钟看完整部电影”。如果一部电影被视频主二次创作之后,用最短的时间概括剧情,那观众是否能真的静下来看完电影呢?

某平台较多的“X分钟看”系列的视频

如果说前文不少网友提到,部分电影的品质让他们难以进入其中。但事实上,不少经典作品都没有逃过被网友进行上述的解读方式。显然,创作者是最大的受害者,不能绝对以质量问题承担这些。

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影视作品的“倍速播放”,更像是大众曾讨论过的“碎片阅读”。或许这种方式是当下文化的另一个变革,但至于这个变革是否正确,可能未来仍会不断被拿出来讨论。

暂且说“倍速播放”的功能是大众对内容传播的一种趋势认同,那么回归到前文提及的电影节而言,在影迷和创作者看来的殿堂,为何又同样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我们就这个问题,向柏林组委会发去了邮件进行咨询,随后,官方也第一时间给出了回应,仅表示,“这个设置是目前播放器的默认设置,没有其他特别的意思。”

柏林国际电影官方回复

我们同样采访了几位有多年参加海外电影节经验的媒体,其中媒体人南悠一基于过往对柏林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他们比较‘凑合’,经费又比较少,很可能组委会使用了现成的视频播放产品,而倍速功能只是附带的。虽然有相关功能,但整个播放框开发整体还是比较简陋的。”

可见,就连公认艺术殿堂的电影节也都无法避免这种“时代的妥协”。

当然,回归“倍速播放”这件事,或许更多给创作者、观众和平台是一种反思。在逐步进入流媒体时代的当下,到底内容对于各方产生的价值是什么?在追求氛围观影的前提下,“倍速”必然产生打折效应,那么它又能存在多久?

这会成为一个抛给所有人的命题,而最终的答案是什么,可能是每个观众的自觉,每个创作者的自省,以及每个平台方的自律。

文/拉小布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