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澄碧的时代》导演宁敬武:把脱贫讲“透”
《今日影评》主持人晓丽与宁敬武合影 |
1905电影网专稿 “这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的事情。”自上映以来,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领衔出品的全面小康题材重点影片《千顷澄碧的时代》引发社会积极反响。无论是走进影院观影的人民群众,还是深耕一线的扶贫干部都对此片产生了强烈共鸣。“接地气”“有共鸣”“很光荣”这是大家形容最多的词。
做客《今日影评》的《千顷澄碧的时代》导演宁敬武表示:“我相信将这个事情传达出去,那些对中国命运和前途关心的中国人都会产生共鸣。”
为热血电影加温至“燃”
提及“热血”,你会想到什么?相较《战狼》《红海行动》的“热血”,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则更突显了“温度”。当“热血”遇上“时政”,这部片子的温度也不断升温至沸腾。
该片以兰考县脱贫攻坚战为原型,既讲述了几代人在脱贫这一漫长道路上的接力传承,又彰显着青年一代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与希望,同时展现着新时代扶贫干部扎根一线、敢为人先的力量。
“脱贫攻坚看起来是一份默默无闻的工作,但这其中包含着伟大和不平凡。”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提起脱贫攻坚还是会想到把旧衣服寄给贫困地区,到养老院做义工这一阶段。“当我们真正参与其中,就会发现有比‘伟大’更多倍的事情可以做!”
依靠选材的热血不足以激起观众共鸣,影片更多将目光聚焦在扶贫干部扶贫的具体过程中。扶贫先扶志,这其中的“不容易”或许影片会给出答案。让群众敢于利用金融思维经营和创新,让那些对生活丧失斗志的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影片从更“务实”的方面切入,接地气的同时更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扶贫过程。许多扶贫干部在观影后感慨:“这部影片真实地体现了我们各级干部群众在艰苦奋斗拼搏创新方面的精神。”
“改变贫困,让中国大地上数以万计的家庭和命运以一个大写的‘人’、有尊严的人开始。”
三重身份,主人公出场即“热血”
由李东学饰演的芦靖生是从河南走出去的高材生,他外形上的精英形象极具说服力。“脱贫攻坚很多人是参与者,也有很多人只是观察者,我们希望这部片子拍出来可以让更多人有代入感。”
正如导演宁敬武想要表达的,芦靖生这一形象紧贴现实,是当时许多年轻人所向往的。高考状元出身的他选择了金融国际贸易这一“时髦”专业,在返乡之初遇到了很多打击。相反,是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产生对事业的认知。无论是出于内容的真实性还是拍摄的专业性,宁敬武称“这是一个很好的戏剧设定”。
除角色设定外,情节发展也将年轻村干部一路探索的历程展现的尤为“合群”。经历了出国拒签、被动扶贫、当地受挫、金融创新的过程。这一系列的波澜曲折映射了脱贫攻坚一路走来的不容易。
“从不关注到关注,从关注到参与,从参与到建立成就感的这种热血。这不再是中国某一个群体的事情,这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的事情。”
把脱贫这件事写“透”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完成,中国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小康题材电影、电视剧。以“大明星”“小切口”“新角度”为出口的《我和我的家乡》《山海情》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
谈及《千顷澄碧的时代》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导演宁敬武称: “我们贡献了一个最真的中国农村现实。”
以往的现实主义脱贫题材作品,往往着力于突出干部的“付出”和“奉献”。“真脱贫,脱真贫是硬碰硬的把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一次性消除。”如何将这一过程真实又不过度地展现,才是影片的关键。影片设立了多个“接地气”的桥段。从贫困户的精准界定,到金融产业和技术上的创新共同形成合力,再到扶贫干部让对生活丧失斗志的人重新再站起来的深情感化。以小见大,用点滴小事汇聚成脱贫攻坚胜利的宏伟事业。
“把这个事情写透,让兰考人看了这是兰考。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看了说这是我们如今所读到的脱贫攻坚。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巨变的背后原来是这样的方法论加上付出和牺牲。”在宁敬武看来,“通过这部电影得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
这部伴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应运而生的作品,也是对今日中国最真切的描述和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