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春节档评分第一!《你好,李焕英》为什么能看哭

kino 2021.02.14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电影《你好,李焕英》在释放剧情反转的“催泪弹”后,又在片尾字幕打出了导演贾玲的这番感言,令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影片在大年初一上映,票房和口碑持续高涨,豆瓣8.3,猫眼9.5 ,淘票票9.3,各个平台的观众评分都领先同档其它影片,“笑着笑着,就哭了”成为观众们的普遍评价。没有如《唐探》般的强类型,没有如《刺杀小说家》《侍神令》等的强特效,《你好,李焕英》制作规模也不庞大,凭什么突出重围?

《你好,李焕英》豆瓣评分8.3

 贾玲和张小斐、陈赫在2016年一同表演过同名喜剧小品,广受好评,已经在观众心中奠定了一定情感基础。这也是贾玲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沈腾加盟,两位颇有观众缘的喜剧人搭档合作,亲和力和好感度极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是根据贾玲和贾玲母亲李焕英的亲身经历改编的故事。

贾玲和母亲李焕英

小品过后,贾玲筹备了三年,重新打造这张“亲情牌”,搬上大银幕。这是贾玲珍贵的私人记忆,也是献给母亲一份迟到的礼物,母亲在她19岁时意外离世,她想以电影的方式去弥补无法继续孝顺母亲的遗憾。

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贾玲的创作视角非常平实,诉说姿态没有摆得很高,情感表达也没有被电影套路困住,既充沛,又真诚,让人真切感受到她对母亲浓厚的爱与思念,加上她一直以来平易近人的公众形象,她的哭泣与伤感,都很容易让人共情。

观众在面对有些可能落入“过度煽情”的场面时,也会因为联想到这是她对妈妈的特殊感情,而无法做出太多苛责。这正是贾玲这部自传与半自传电影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贾玲小时候的身材就是肉嘟嘟的;跑步经常摔倒,擦破了裤子;妈妈送她上学,总会拎着一袋包子...这些关于贾玲童年的真实情景都一一重编、呈现在电影中,有细节,也有感染力。

2001年,贾玲考上中央戏剧学院相声班,与冯巩结下师徒情,贾玲也邀请恩师冯巩在片中客串露脸。这段她考取大学的经历同样经过重新改编,演变成影片的序幕开场。

贾玲的母亲因为一场车祸意外去世,当时她从学校急忙赶回家,依然没法见到母亲生前的最后一面。于是,电影就成了她弥补遗憾的情感载体。贾玲在片中增加了她在医院探望母亲的情节,这也是电影的关键时刻,成为她“穿越”的起点。

贾玲生于1982年,她饰演的贾晓玲则穿越到1981年。穿越过程的画面色调如时代胶卷,从当下艳丽的彩色变成80年代电视机里的黑白色,再缓缓调整至属于80年代的怀旧色彩,那是母亲李焕英身处的世界,青春夺目、光彩照耀。

在贾玲的印象中,母亲时常挂着笑脸,积极乐观,笑起来神采飞扬。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也诠释出了这抹独特的微笑,复刻出属于80年代年轻女性的活力与朝气。

“你越成功越失落,越成功越想她”,贾玲在成名后曾这样感慨。于是,她在小品里借助台词“隔空”向母亲温情告白:“妈,我给你买了冰箱,双开门的。妈,那件绿色的皮大衣我也帮你换好了。妈,我现在是一名喜剧演员,好多人喜欢我。妈,我好想你。”

贾玲演绎小品《你好,李焕英》  

那么到了电影,贾玲又如何用具体情节来填补这种缺憾呢?

片中,穿越后的贾晓玲来到母亲李焕英年轻时工作的化工厂,带着“我就想让她高兴”的美好初衷,陪伴母亲度过一段青春时光,也暗含着她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的淳朴愿望。

贾晓玲主要做了两件事:先是帮助组织队员参加女排赛,力争打败母亲的“劲敌”王琴,后来为她牵线搭桥,撮合她与厂长的儿子沈光林。如果成功,母亲的未来命运或许就可以得到改变。

贾玲的妈妈曾经就学过打排球,这段情节有真实依据,与沈光林相亲则是为故事的核心表达增加的桥段。不过其中的段落细节,也偷偷藏着贾玲的小心思。

她和沈腾饰演的沈光林在舞台上表演二人转,逗乐了台下的李焕英,而在现实生活中,贾玲的母亲却从未看过她的表演。贾玲特意编织这段情节,就是用一种内外呼应的巧妙方式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贾晓玲的计划最后都没有成功,李焕英遵从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爱人和婚姻。这是贾玲以女性视角对母亲的逐渐理解,也是对女性自由选择的尊重与表达,正如她对中文片名《你好,李焕英》的解释,“李焕英”代表着——“妈妈不仅仅是妈妈,她首先是她自己”。

因为基于真实,也就有了更多温情、善良的想象。

“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到”,“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片中贾晓玲与李焕英的台词,仿佛是贾玲通过电影化的想象,与逝去母亲互动对话,既心酸,又带来一种真挚的温暖,也映照出普遍观众与母亲的情感关系,更显动人。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当一个导演决定拍出自己或家人的自传或半自传电影,它拥有的情感价值与情绪感染力是很多凭空虚构的故事都无法比拟的。不仅是《你好,李焕英》,一些年轻导演或新导演往往也会在自己的前几部作品中对准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聚焦自己的家庭。

比如先前上映的《吉祥如意》大鹏拍摄患病的舅舅,一场意料之外的“年夜饭” ,浓缩着大鹏对亲情的困惑,也掀开了中国式家族内普遍存在的羁绊关系;黄梓导演的处女作《小伟》,源自他本人的故事,用三个章节分别思考一个少年的迷茫青春,一个少年与母亲、患癌父亲的紧张关系。

更多导演的自传或半自传电影则是将目光投射在他们的童年时代与成长记忆。

《岁月神偷》90%的剧情都承载着导演罗启锐的儿时回忆,主角弟弟就是他的化身,影片还原了他与父母、哥哥的亲人之情,也还原了上世纪相信60年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草根生活。

虽然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但从主人公马小军身上,也可以观察到姜文本人的成长印记与他对70年代的情意。

还有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片中小女孩与姥爷的故事有70%的内容都源自蒋雯丽与她的姥爷,借以缅怀故人。

侯孝贤导演的《童年往事》则是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因为看了这部电影才想成为导演,导演张大磊也是受到本片的影响,拍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片,也是半自传电影《八月》

许鞍华执导的《客途秋恨》和《你好,李焕英》一样探讨了母女关系。电影以张曼玉饰演的晓恩从国外留学归来,与妈妈难以调和的相处故事,间接展现出许鞍华与自己母亲之间的隔阂与逐步走向谅解。

周星驰《喜剧之王》或许是更多观众了解的导演半自传电影,片中很多灵感都取材于周星驰拍戏时的真实故事,比如尹天仇被枪击中还加演内心戏的情节就源自他在《射雕英雄传》里跑龙套的经历。

如以上提及,导演的自传或半自传成为难得的创作素材,也成就出许多高分佳作与影史经典,不胜枚举。

面对自己的故事,导演敞开内心世界,真诚抒发自我,没有常规的类型模板和套路,让作品拥有更强烈的真实,更滚烫的真情,也有了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贾玲曾说:“我不是想当导演才拍了这部电影,是想拍这部电影才当了导演。”因为没有人能比她更了解她与她的母亲。

尽管《你好,李焕英》在导演水平、剧作技巧与视听语言的艺术性上还显稚嫩与不足,但任何高级的技法其实都比不过一个导演面对自我、面对观众时流露出的坦诚的心。

这是能够感受到的,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才有了打动观众、看哭观众的条件与可能。

文/kino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