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武汉日夜》同行篇:一线主创的《两地书》回信

今日影评Mtalk 2021.01.13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08:00      建议WIFI下打开

《武汉日夜》“同行”篇:一线主创的《两地书》回信

1905电影网专稿 “你好吗?你在哪?看不见、听不见你的我,忐忑牵挂……”2020年2月1日,这段武汉籍电影人朱一龙的乡音独白,开启了由他与电影人李现及音乐人常石磊、豆豆共同演绎的抗疫公益歌曲《武汉,你好吗》,更作为《今日影评》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特别节目《两地书》的引子,伴随20封寄往武汉的书信,为当时身处抗疫一线的湖北人民带去破除寒冬的温暖。

时隔近一年,“你好吗”的问候也得到了来自恢复往日繁华的武汉的回应。在歌曲《你真好》中,电影人周迅这样唱道:你真好,你真好,太多的我也做不到,为你,我要过得更好……

如是一首满怀温情与力量的歌曲,是1月22日即将全国公映的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的主题曲。唱哭全网的旋律背后,《武汉日夜》中最为真实的影像,正是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回信。

1月12日,纪录电影《武汉日夜》的两位主创——来自湖北卫视的导演谭海燕与宋一鸣走进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现场,为你我揭秘用镜头写就这封“回信”的点点滴滴。

武汉封城当天,湖北卫视紧急成立了抗疫纪录片12人拍摄小组。就在那一天,由谭海燕牵头的首支小分队就率先进入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周之后,第二支小分队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到了二月中旬,由宋一鸣带领的第三支小分队也进入了雷神山医院。

据宋一鸣回忆,初到武汉的他,完全依靠谭海燕前期探索出的经验在拍摄。而对于“先行者”谭海燕和她的团队而言,一切也都从无从规划的无序状态中开启。与“正常”的纪录片拍摄不同,谭海燕熟稔的认识、熟悉采访对象并使其忘记镜头存在的路数,在这特殊的医院环境中完全行不通。

“我的这个设备拿进去,一张卡,一块电池都是用保鲜膜包起来的,只能拍一个多小时,所以我进去就得开机,得珍惜(拍摄对象),每一个都得拍。”

身处新冠肺炎病痛中,很多采访对象都拒绝了他们的拍摄。但比之更令这些编导们痛心的,却往往是“拍着拍着人就没了”。

“能够跟下来的(被拍摄者),其实并不太多。”至今令谭海燕难忘的,是出现在《武汉日夜》中一个叫李超的年轻人。“他当时一个人在病房里面,什么情况下都在笑。”

熟识后,李超向谭海燕求助,想联系到身在火神山医院的妈妈和奶奶。可就在那天晚上,一则由李超妻子打来的电话宣告了两位老人的离世。“我每天就带着这种心理负担,去病房去面对他,却不能够告诉他。”

带着“负疚感”,谭海燕帮助李超联系到了身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他的父亲。“当时他爸爸是整个ICU里状况最好的。”可就在一周后,她在同事跟拍120运送遗体的素材中看到了李超爸爸的名字。

“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自己就崩溃了,”在去往李超所在隔离点的路上,谭海燕号啕大哭,直到见到李超时仍觉言语的无力,“一方面(拍摄)他是我的工作,有的问题必须得问,另外一方面,从个人情感上面来说,我觉得自己特别残酷,其实我自己的内心是对抗的。”

“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的镜头对着别人,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有着同款困惑的宋一鸣,在一众哀伤之外,却更愿意记得令生命顽强延续的美好。

在他的镜头下,一位住进金银潭一个多月的七旬爷爷给了他最大触动。“有一天进去之后,发现他的枕头边多了一个收音机,里面是他的小孙子的录音,当时他那个状况是不乐观的,我们想着能拍多少天就拍多少天,结果最后爷爷挺过来了,”泪水湿润了他的眼角,“可能那个收音机对他的作用也挺大的。”

尽管已不愿再陷入回忆,可当抗拒重温自己拍摄影像的宋一鸣看完《武汉日夜》全片后,还是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感动。“我觉得武汉好伟大,武汉人好了不起,这里面的平凡人都好了不起。”

用生活细节碎片勾勒真实武汉的《武汉日夜》,带着导演曹金玲不煽情却令情感自然流淌的创作思路。

“作为一个记录者,我特别感谢曹金玲导演,因为记录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抗遗忘,它是具有一定残酷性的,”谭海燕坦言,《武汉日夜》的成片平缓而温和,在无配音推进及细节素材选择的手法上给了她很大启迪,“她没有去选择推动故事情节,全部是选择情绪性的,我就特别喜欢。”

工作与感伤外,这段拍摄经历也给了作为拍摄者的他们全新而宝贵的情感财富。

上面这张合影,拍摄于2020年10月4日。照片中,除湖北卫视拍摄小组成员外,还有金银潭医院的医生、护士及曾经的病患。据谭海燕介绍,早已亲如一家的这些“亲人”,在此之前还“素未谋面”。“这还是我们所有人第一次完整地见到(脱下防护服的)彼此。”

此外,宋一鸣更在雷神山医院遇到了现在的妻子,透过每日的“递水”情谊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这一段生命体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即便如此,这般浓烈的情感,仍将令谭海燕一生铭记,“它其实有偶然性,也是有必然性的,就像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都能成为生死之交,就是因为我们共同经历的是这一段非常的时间。”

节目尾声,两位为《武汉日夜》提供重要拍摄素材的记录者,也对《今日影评》近一年前发往武汉的《两地书》给出了最真挚的回应。

宋一鸣:一年过去了,武汉真的越来越好了,正如这部电影的结尾所给我们呈现的一样,希望大家去能看这部电影,也希望大家能多回武汉看看。

谭海燕:在我们湖北广播电视台像我这样能够在一线的,我的同行都有八百多位,在这一段最艰难的时刻我们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这个历史当中的一点点的片段,非常希望用我们的作品来向全国的观众道一声感谢,谢谢。

《今日影评》编导观察:电影人在感受着疫情。如果把摄像比作眼睛,声音执导比作耳朵,那么身在现场的主创可以看做是整部影片的神经系统;他们对于现场做出了最直接也最真切的反应,他们选择人物,寻找故事,与每一位被记录者同行。(王欣悦)

文/康康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