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专访 |​329天,林超贤带着《紧急救援》回来了!

米洛 2020.12.18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09:24      建议WIFI下打开

品道林超贤:不拍电影 我是个很可爱的人

1905电影网专稿 阔别329天,林超贤带着《紧急救援》回来了!犹记得2年前的春节档,战争片《红海行动》以黑马之姿一路逆袭,拿下36.5亿票房,也让更多观众认识了拍戏“不要命”的“魔鬼导演”林超贤。

如今,《紧急救援》带着“7亿投资、5年筹备、132天拍摄”等关键词重装归来,依然是熟悉的“魔鬼”味道。

如果说《湄公河行动》掀起了禁毒题材的热潮,《红海行动》树立了军事题材电影的新标杆,那么这部《紧急救援》则尝试了华语电影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最高难度的海上拍摄。

影片罕见地汇集了四场重头动作戏,海陆空全方位覆盖。时而烈焰冲天,时而激流汹涌的救援场面也让观众直呼:“果然是林超贤!”

与前两部作品不同,《紧急救援》在动作戏之外,还充实了文戏部分,还原了出生入死的救援队员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作为普通人温情细腻的一面。用林超贤的话说,“前两次是行动,这一次我要拍‘人’的故事。他们只是平凡的老百姓,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

“较真”

做电影,是要有做电影的态度的

早在《湄公河行动》前,林超贤就曾萌生过拍摄海上救援题材电影的念头。那时,他偶然间看到了一段救捞人员在海上救助遇险人员的真实视频片段,便被深深震撼。画面中,一艘渔船海上遇难已接近沉没,几位渔民抱住桅杆求生,命悬一线。赶来的救捞队员先把渔民送上直升机,自己选择留在桅杆上,与海浪搏斗。

这种近乎“以命换命”的救援精神触动了林超贤。调查资料时,他发现,海上飞行救助队这一群体在中国仅有500人,每年却要救助超过3500名遇险者。这群鲜为人知的“勇敢者”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晓。

然而,熟悉电影工业的人都知道,即使在好莱坞,“水戏”也是出了名的难拍。当时,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拍摄经验都尚未到位,这一计划只得暂时搁置。随着《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接连成功,林超贤积累了大量重工业动作片的拍摄经验,创作《紧急救援》的时机也终于成熟。

为了还原救捞队员面对各类突发险情时的真实状态,林超贤为《紧急救援》设计了四场惊心动魄的动作戏。从海上油井平台爆炸、直升机峡谷救人到客机紧急迫降、天然气运船失火,可谓“海陆空总动员”。

每一场动作戏单拎出来都足够撑起一部动作大片,但林超贤偏偏要一口气拍四场,原因很简单,“海上救援这个题材我应该不会再拍第二次了,唯一的机会,我希望能做得极致一点。”

这种“极致”,不仅体现在四场动作戏的场面和难度上,更体现在林超贤对于实拍的“较真”中。在交通部的协助下,电影中的直升机、救援船只,甚至东南亚最大的打捞船,都是从救捞队调拨的真实装备。水戏、冰戏、火戏也尽可能采用真水、真火实拍。

为了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剧组还专程来到了曾拍摄《泰坦尼克号》《珍珠港》的墨西哥巴哈片场。巴哈片场的特点在于水深深、蓄水量大、紧邻海洋,可以抽海水注满蓄水池,并且在视觉上能呈现出与海洋无缝衔接的效果。《紧急救援》的拍摄,也让巴哈片场在时隔多年后,再度开启了全部蓄水池。

在拍摄飞机迫降那场戏时,林超贤与剧组专门购置了一架退役的空客320飞机,并从拉斯维加斯不远万里运至片场,在蓄水池中进行实景拍摄,真实还原了飞机沉没的全过程。

在特效工业如此发达的当下,林超贤是少数几个如此执着于实拍的“较真型”导演。在电影圈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坦言,自己太清楚如何“以假乱真”,但也坚信“假的东西真不了”,并享受各个部门在现场齐心协力创造“奇迹”的过程。

“只有真拍,演员才能给出意料不到最真实的反应。”林超贤说,“我们做电影的,是有做电影的态度的。很多部门一起去做,才有拍电影的感觉,如果全交给特效了,哪怕他做得很真实,也没有拍电影的感觉。”

 “水怪林”

 我与演员一起拼命

林超贤“魔鬼林”的称号,来自“老搭档”彭于晏在采访中的一句戏言,也口口相传成了他对演员严格要求的代名词。

别的导演选演员先看长相、演技、流量,而林超贤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坚持,能不能吃苦。因为“坚持实拍、不用替身”是林超贤对演员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先从体能和外型上无限接近角色,才有机会谈演技的优劣。

在拍《激战》《破风》时,张家辉、彭于晏、窦骁等演员苦练身材,达到了专业运动员标准。

拍《红海行动》时,蛟龙小队全体演员也经历了长达半年的特训,又在摩洛哥的高山荒漠间拍摄了4个多月。

这一次的《紧急救援》也不例外。开机前,演员要经过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日复一日地练习潜水、憋气、泡冰水、徒手攀爬、负重等项目,达到专业救援队员的身体素质标准。辛芷蕾直呼,每天都被“练到足,累到瘫”。

但林超贤表示,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让演员从内到外接近角色,更能保证在高难度的拍摄中不出意外。

拍摄过程中,林超贤对演员更是毫不手软。拍直升机救援戏时,彭于晏被导演吊到200多英尺的高空,超过了真实救援人员的高度,一吊就是三、四个小时。

冰池训练戏中的每一个冰块都是真冰,演员要在水温仅6摄氏度的水中模拟救援队员,解开绳子和数学题。拍火中救援戏时,彭于晏被600度的烈火360度包围,紧接着又要被几加仑的海水“炸”,还要下潜到18米的水深完成救援任务。

林超贤坦言,“水戏”最难拍的地方就是要直面演员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几乎是克服不了的,只能硬着头皮上,“飞机头掉到水里面的时候,我们是用真的飞机头去拍,队员也是真的被困在里面。在18米的水下,没有呼吸管,出口只有一个。那种恐惧是自然会出来的,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上天下海、水深火热,如此高难度的拍摄,“小危险”已是家常便饭,但彭于晏的一次“大意外”,却让林超贤至今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当时,因为连续交替拍摄水下戏和高空戏,压差差距过大,彭于晏的耳朵一度承受不了,听力突然下降了80%。医生检查结果是耳朵里的神经线出了问题,吃药打针都不管用,只能自己尝试恢复。

最后,足足过了三个星期,彭于晏的听力才逐渐恢复。“那三个星期,我跟他都活在恐惧里面。”林超贤回忆道。

林超贤对演员的要求可以用“刻苦、克己”四个字概括,他也同样以此自勉。演员在片场拼命,他也总是冲到最近的地方亲自掌镜拍摄。

在拍摄那场沉机救援戏时,没学过潜水的林超贤二话不说,陪演员一起下到了18米的水深,“我知道演员要冒很大的风险,只有我在旁边才能及时判断和调整,让他们不用反复浪费精力。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们有我在的时候,才有那种团队的感觉,我们是在同心协力去完成这件事。”

林超贤说,很多演员明明可以舒服一点、赚多一点却偏偏选择花很长时间拍一部片子,这让他很感动。但其实,如今也有越来越多演员慕名而来,点名要到林超贤的剧组里历练自己,期待着完成蜕变。

在《紧急救援》的宣传过程中,彭于晏又给林超贤起了一个新外号——“水怪林”,但玩笑过后,他也对林超贤的“严格”表达了由衷敬佩,“严格是他的风格,但演员可以在这里面获得很多的养分,让我们爱上导演,让我们能够拍出人生最难忘的一部戏。”

 “人性”

说我只懂拍动作,是他们不认识我

除了四场惊心动魄的动作戏,《紧急救援》还加入了不少温情的文戏段落。无论是彭于晏饰演的父亲与儿子的父子之情,王彦霖蓝盈莹饰演的恋人之间的有爱互动,还是救援小队的兄弟情义都被刻画得十分细腻动人。

这些都让观众看到了救援队员在出生入死,不畏牺牲的精神之外,属于普通人的人性一面。“我想让大家知道他们是普通人,这班人有他们的生活,也有他们的背负。他们只不过是平凡的老百姓,去做了一件让人敬佩的事。”林超贤说。

谈到彭于晏的父亲角色,林超贤说,灵感来自于上海打捞局潜水队队长胡建等多位救捞人的真实经历,“我见到的前线救捞员,因为人数只有三到五百个,然后我们中国海岸线这么长,有时候要被派到很远的地方,一出海可能几个月都回不来,一年只能见到家人两三次,对家的思念是特别特别强的。”

在创作影片的过程中,林超贤的脑海中一直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我构思过这样一个海报,一个彭于晏隔开一半,一半坐在家里跟孩子吃饭,另一半坐在火海里面。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无法想象工作中会面对怎样的危险,这就是很强的戏剧冲突。”

2年前的《红海行动》因为高水准的军事动作戏收获了一片好评,但也有人评价文戏略显薄弱。对此,林超贤回应道:“说我只懂拍动作,是他们不认识我。”

他回忆起自己早期的作品《证人》《线人》,甚至后来的《激战》《破风》,在动作戏之外,里面的人物都是饱满且多面的。无论警察还是匪徒,都有人性复杂的一面,都会面临生活中的困境和考验。

《证人》(2008年)

对比之下,《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全片围绕一个真实事件展开,“以事件带动故事,没有更多空间留给文戏。”

这一次的《紧急救援》也终于让林超贤回归“本心”,“我回到基本,去讲一个‘人’的故事。为什么不叫‘救援行动’叫‘紧急救援’,因为它不是一个‘行动’对吧?”

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是《紧急救援》探讨的主题,也暗合了林超贤在电影圈几十年打拼的真实心境,“拍电影最怕的就是退潮,我很怕重复自己。”

在把香港警匪片拍得炉火纯青之时,林超贤开始尝试体育题材电影,之后又选择“北上”,拍出了两部叫好又叫座的主流商业大片。虽然没出动作电影的大圈,但不难看出,林超贤一直在不断谋求自我突破。

如今,背着《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的声名,顶着内地票房最高的香港导演的光环,林超贤坦言压力不小,但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票房,更来自于对“创作安全区”的“恐惧”。

“我的个性不想待在一个安全的氛围里面,我拍的类型很多都不一样,就是不想自己停在一个安全区里。不停地刺激自己,你才会有新的东西呈现出来。”

这不,在《紧急救援》上映的同时,林超贤也早已投入到新片《长津湖》的拍摄中,在东北的严冬酷寒中开启一段全新的“进阶”。用林超贤自己的话说:“我们做创作的,就是要做一些不容易的、没人做过的事。”

文/米洛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