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从《小鞋子》到《太阳之子》:诗意化的生活哲学

2020.12.04 来源:1905电影网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

1905电影网讯 12月4日,伊朗著名导演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电影文化沙龙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举行。本次电影沙龙以“唯爱无须高歌:从《小鞋子》到《太阳之子》,儿童视角下被诗意化的生活哲学”为主题,回顾了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电影之路,并就马基德的电影理念和创作方法等进行了交流探讨。活动现场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座无虚席,许多同学即便是站着也坚持听完了全程。

马基德特别看重故事和人物本身的魅力,认为故事是整部电影的基础。他的影片常常以家庭为背景,通过简单的剧情探讨亲情、血缘关系的温暖与沉重。他将最单纯本真的故事带回了电影,在悲伤的情绪中注入幽默感和温情,在朴素的讲述中饱含深情,将一点点积蓄的感情悄无声息的渗入观众心田。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回答学生问题

提起影片《小鞋子》的创作,马基德导演说那是一段艰苦而难忘的岁月。筹拍期间,马基德导演拿着剧本去寻找商业洽谈,许多投资商认为这个作品的故事性不足,缺乏投资价值,于是都拒绝了。两年内,马基德一无所获。这两年来,马基德也在和自我进行着强烈的思想斗争——是和商业妥协还是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

马基德选择了后者,即便困苦他也要将《小鞋子》创作出来。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小鞋子》开机了。不足4万美元的预算,人员的友情出演,最终斩获了各大电影节60多个奖项,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获得了艺术和商业上的双丰收。

活动现场

在艺术创作中,马基德始终坚持扎根社会、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马基德导演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者要走进生活,从生活中采集灵感。马基德的作品多以现实题材为主,拍摄手法也倾向于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非职业演员的采用也是其影片的一大特色。影片《小鞋子》的主人公便是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从两万多名小学生中挑选出来的。马基德说,“选对了演员,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在马基德的电影之路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给予了他充足的养分。马基德表示,伊朗有许多伟大的诗人,菲尔多西、哈菲兹、萨迪和鲁米等,在过去的数个世纪中,他们一直以诗歌和文学的方式,把伊朗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描绘和保留下来,这让他受益匪浅。在马基德的电影中,他更多的是展现人性的一面。马基德坚信,诗歌和人性的结合就会产生国际的共鸣,这种共鸣会穿透文化的壁垒、语言的障碍,成为直击人心的力量。

现场学生提问

对于马基德而言,拍摄电影如同一种使命,也许不能只把艺术看作艺术本身,艺术也是一种使命。在马基德的眼中,电影是神圣的,艺术是高于人类本身的存在,要将自己带入到艺术当中。电影是文化的桥梁,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感。通过作品,人们交流文化,传达自己包括世人所关心的话题。艺术没有国界,没有隔阂,艺术的影响力是其他媒介所不能及的。《小鞋子》的问世,让世界将目光投射于伊朗的儿童问题。疫情肆虐的当下,马基德拍摄了《太阳之子》。马基德说,“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把真相告诉世界,去传达人世间的真善美。”

谈及马基德导演的和中国的渊源时,马基德表示,中国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长期以来都保持着友好的邦交关系。从丝绸之路到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中国和伊朗的友谊深厚,他热爱中国,希望能在中国创作出大家喜欢的故事。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

现场,同学提出“当代人的情感缺失很孤独感”的问题。马基德导演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下,社会生活中个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强,从“不远千里来相会”变成了随手的一个短信,一句语音,令人遗憾且唏嘘。疫情之下,马基德导演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被隔离14天之后,他最希望的是能和一个朋友坐下来聊聊天。马基德导演说,“疫情期间,我们失去了太多。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去热爱生活,去珍惜时间,去爱自己的爱人。”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