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新片《气·球》排片仅1%,为何陷此境遇
全世界都想“放大”的《气·球》 为何在影院“泄”了气?
1905电影网专稿 这个时代,酒香仍怕巷子深?这事儿,似乎就出现在最近的电影行业。由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气·球》,自11月20日上映以来首日排片仅占比2.4%,周末两天跌至1%,上映四天票房仅四百余万。
遗憾的是,即使顶着国际电影节认可的光环和一众明星发声力挺,《气·球》也难逃在影院“泄气”的命运。观众、片方、影院,几方观点齐发声,共同聚焦《气·球》“低排片”事件。
《气·球》的境遇,究竟为何如此?本期《今日影评》特别邀请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一起聊聊万玛才旦新片《气·球》。
实际上,电影《气·球》早在定档之前,就已经获得了来自国内外多项大奖的肯定。继《塔洛》和《撞死了一只羊》之后,这是万玛才旦第三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
同时,《气·球》还入围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和平遥国际电影展,获得了第55届芝加哥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2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奖项。其中,法国知名影评人、电影史学家让-米歇尔·付东评价《气·球》是“威尼斯电影节最美的电影”;而在去年平遥国际电影展进行展映时,《气·球》也收获了广泛好评。
电影上映前后,众多明星艺人,包括宋佳、胡歌、钟楚曦、朱亚文、郭麒麟、周冬雨等,都在社交平台呼吁粉丝及观众来关注这部影片。不负众望的是,影片上映后豆瓣评分达7.9分,拿到了今年影院复工以来较高的评分成绩。
实际上,相比万玛才旦前作,《气·球》的创作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有人认为它可以被看作是万玛才旦近年来最接近普通观众的一部作品。
它延续了万玛才旦从《塔洛》以来高质量内容的稳定输出,从普通藏族家庭的信仰与现实矛盾出发,加入了更想让大众看懂、共情的“普世”价值观,而这都是大众能够为其买单的价值所在。
但《气·球》的意义并不止于此。一方面,导演希望其上映带动更多民族题材影片走入主流市场;另一方面,在大众共鸣上寻求更多突破的民族电影也理应获得市场足够的反馈。遗憾的是,在高口碑、高流量、自来水的三重安利下,却没能在排片结果中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沙丹表示,自己“真的是有点心疼这个导演”,回想起电影《气球》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点映时一票难求的热闹场景,突然出现“一个这么大的反差”,“我自己也觉得应该帮它去说一说”。“没想到我发完微博之后,影片从1%的惨淡的排片量翻倍到2%,这样的排片量虽然还不是那么多,但还是发生了一点点的好的变化”,沙丹说。
关于这个问题,《今日影评》特别采访了院线经理代表。“在商业电影院的情况下,我们肯定是以收益为衡量标准的”,UME影院管理集团市场副总监蔡晓雪表示,“这个片子在UME华星影城的上座率不到10%,其实我们很愿意支持这种文艺片,但我们排映也得考虑到经营压力”。
对此,沙丹也表示排片少完全不能算作影院的过错,因为“每个影院经理一定都希望拿到很好的上座率”,发微博支持《气·球》也不是要苛责影院,而是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这件事变成一个更好的营销行为,让大家看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的电影,有时间再去电影院尝试看看”。
对此,《今日影评》联系了《气·球》的出品方、发行方代表,以及联合制片人。
北京盛唐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晓雯回忆起“当时做《撞死了一只羊》就曾得到艺联(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帮助,但这不是未来持续性的手法”。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讲武生则表示,但“市场长期给这些影片机会,持续性地有一部分艺术电影排片”,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资深发行人高军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全社会对艺术电影的关注”。工厂大门影业合伙人、《气·球》联合制片人梁颖则呼吁院线能够“每天甚至一周几次,给我们一些关键场次”,这样“就能维持这部影片比较长的生命力”。
沙丹分析,对于此类艺术影片的支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补贴后的“强制排片”,二是延长密钥,“毕竟这些影片需要用到‘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而“《冈仁波齐》等成功案例都值得不断研究”。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优质艺术影片会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