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长津湖》《最冷的枪》都离不开他们
1905电影网专稿 刚刚过去的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也是在这个周末,聚焦抗美援朝主题的新片《金刚川》在上映3天内取得了近3.6亿票房,以绝对优势问鼎影市。
电影中,张译、吴京、魏晨等演员塑造的志愿军战士角色,给近千万走进影院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座在金刚川要塞两岸屹立不倒的金刚桥,更是令无数志愿军英雄的不屈意志有了无比具象的表达。
看过《金刚川》,我们无不感到深深的震撼。这份激荡的情绪,绝不仅仅来自影视创作,而是我们深知,抗美援朝能够取得伟大胜利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张飞”、“关班长”、“闫瑞”……他们像电影结尾处搭起人桥的战士们那样,用自己的肉身,搏下了一个个关键阵地,筑起了一道道攻不破的防线。
令人期待的是,不仅有《金刚川》,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共同执导的《长津湖》已宣布开机,张艺谋新作《最冷的枪》也正式立项。更多关于“张飞”、“关班长”、“闫瑞”们的故事将被搬上大银幕,而毫无疑问,他们才正是这些“抗美援朝”题材作品最大的“看点”。
01《金刚川》张振智
“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
若论战斗场面之激烈,《金刚川》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肯定是张译、吴京率领的“高炮连”。但细细再想,在电影呈现的各个视角的战斗中,让每位战士最牵肠挂肚的却是那座横在激流上的木桥。
而这座“金刚桥”,有他自己的“守护神”,那就是在美军无数次空投炸弹炸毁桥梁后,再第无数+1次毅然站上断垣,带领手下战士迅速重新修桥的连长“闫瑞”(魏晨饰)。
闫瑞的原型是时任抗美援朝志愿军工兵第3团3营9连连长的张振智。一生中,他立下战功无数,而被问到最难忘的一次战斗,老人总是毫不犹豫回答:金城战役。
这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阵地攻坚战。金城战役打响后,军用后勤物资急需运往前线,而金刚川便成了必经之地。
这条湍急的河流有几十米宽,原本的大桥早已在美空军的狂轰滥炸之下彻底报废。但如果没有了桥、送不上去补给,就等于切断了前线部队的生命线。
张振智临危受命,要在这里快速架起“载重桥”——一边要防范敌人的无休止轰炸,一边要面对客观的恶劣条件,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张振智没有退缩:如《金刚川》开篇段落描写的那样,美军屡屡派空军轰炸山林。他将计就计,用被炸断的树木捆成木排修桥。就这样,全连官兵在张振智的带领下用7天7夜,重新架起了载重桥。
然而,美军侦察机也很快察觉到了这一情况,出动24架“黑寡妇”战斗机,在2小时内向载重桥投下超过700炸弹。
桥又一次被炸毁了,但前线的战事却不等人。假如军用物资送不上去,整个战役的走向都可能被扭转。张振智再次接到命令:一个半小时内重新修好桥梁。
敌人的轰炸愈发猛烈,上千枚炮弹在他们的身旁爆炸,但战士们依然用自己的生命,重新筑牢了这条通往前方的“生命线”。头部、肩部多处受伤的张振智始终未下火线,在几个小时里,带领志愿军战士们连续7次,重新架起这座37米长的“金刚桥”。
电影《金刚川》中,一次次重新投入修桥工事的志愿军战士们无暇去思考,自己究竟完成了一项怎样的壮举。而空中敌军飞行员的几句话,却令我们泪目和动容:(炸断的)这座桥,很快就会重新投入使用,不可能,就是他们最强大的武器。
02《长津湖》特级英雄杨根思、“冰雕连”战士宋阿毛等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
就在《金刚川》上映的这个周末,另一部抗美援朝题材重点影片《长津湖》也宣布开机。
“长津湖”是志愿军东线作战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更是抗美援朝战场最壮烈的一战。电影根据著名编剧兰晓龙的剧本《冬与狮》改编,原本超过13万字,经过初步节选,给到陈凯歌、徐克、林超贤导演的剧本仍有10万字以上。
《长津湖》开机仪式现场 |
《长津湖》开机发布会后,我们第一时间找到编剧兰晓龙。据他透露,《长津湖》将延续自己一贯的创作方式,将这场战役中多位英雄的原型故事集中融合到角色当中。
过往采访中,兰晓龙也曾表示《冬与狮》将和《士兵突击》中的“钢七连”关联,讲述一对兄弟在战火中的成长。开机发布会上,吴京和易烊千玺的角色关系已确定影版《长津湖》将保留剧本中的这一设定,但兄弟二人身上,究竟会投射下哪些长津湖之战烈士们的影子?
《长津湖》开机发布会曝光的剧情梗概中提到,“影片将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寒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故事,重点表现志愿军战士服从命令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
“冻成冰雕”“视死如归”,这段文字,已经清晰的将长津湖之战中震撼世界的“冰雕连”划定在《长津湖》的主角范围。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区域,迎战美军王牌部队——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由于战事紧急,整支队伍都是直接入朝北上,棉衣数量严重紧缺,厚度更是不足。
第9兵团就在这样饿冻交加的情况下,与美军浴血奋战了十余个昼夜。偏偏,那年的长津湖迎来的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最低气温逼近零下40度。
在一个极寒之夜的潜伏之后,20军59师177团2营6连、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和27军80师242团2营5连,整建制冻死在了阵地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英雄们还依然保持着紧握步枪的战斗姿势。
在“冰雕连”中,有一位名叫宋阿毛的战士。人们后来在他的口袋中发现了一张绝笔:
我爱我的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长津湖》出品人于冬在推介这部影片,讲述原型部队第9军团、“冰雕连”时,也特别提到了宋阿毛这篇刚毅又动人的“绝笔诗”。相信,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战斗英雄的故事,届时一定会被搬上大银幕,激励更多观众。
此外,长津湖之战中,还有一位绝不会被忘记的英雄: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共有两位志愿军战士被评选为“特级英雄”。一位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另一位就是在长津湖“1071高地”壮烈牺牲的杨根思。
1950年11月,时任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坚守“1071高地”,切断美军南逃退路。在打退敌人8次猛烈进攻后,整个阵地已经仅剩几名负伤战士。当敌人再次发起进攻,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战友赢得了宝贵的增援时间。
杨根思 |
长津湖是一场足够惨烈、艰难的鏖战,但过往,很多人对于这场决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走向的战役细节并不明晰。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在当下借电影重现这段战争史诗,让英雄的身影永远清晰,永远被铭记。
03《最冷的枪》张桃芳
“32天,436发子弹,毙敌214人”
10月7日,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最冷的枪》立项。
倘若说起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狙击手,那就不得不提张桃芳。1952年9月,21岁的张桃芳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
《最冷的枪》立项 |
当时,远程射击并非我军长项,敌人在白天竟敢于堂而皇之的晒太阳、跳舞,完全不把中朝军队放在眼里。上级随后指示,“组织特等射手展开狙击作战,打击敌人猖狂气焰”。
拿到步枪后的张桃芳每天如“着魔”一般反复练习举枪、瞄准、扣扳机等动作,同时还自制沙袋锻炼臂力。练到最后,即便两臂挂着十几公斤的重物,他也依然能不差分毫的扣动扳机。
张桃芳 |
1953年1月,训练仅几个月张桃芳来到了上甘岭阵地前沿。仅两周后,他就适应了前线阵地节奏,陆续用240发子弹击毙、击伤敌人71名。后来,上甘岭北山阵地被敌人起名为“狙击兵岭”,美军还为此专程调来狙击手与张桃芳对战。
如今,在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把外形与其他枪械别无二致的莫辛·纳甘步枪,但一旁的一张纸条,却揭示了这把枪不凡的经历: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这位“枪的主人”,正是张桃芳。
张桃芳 |
当然,除了上述几部作品外,导演高群书也已确定将再执导筒,将“上甘岭战役”激烈的四十三天战斗在大银幕重现;而《金刚川》的首映发布会上,著名飞行战斗英雄王海的家人也透露,一部聚焦“王海大队”的抗美援朝空军题材影片也已提上创作日程。
让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了解,让英雄的形象变得更鲜活、丰满,让人民永远铭记和传承这种伟大精神,这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创作不会改变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