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代入感太强,眼泪止不住得流

2020.10.01 来源:新浪娱乐

>正如标题,眼泪真的止不住得流。

>原因,相信大家也都知道——

>是的,《在一起》开播了。

>这部剧蛮特别,它是以单元剧的形式播出。全剧一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会配备不同的导演、编剧、演员。

>有六六这样的老牌编剧,也高璇和任宝茹这对黄金搭档;

>有国剧导演界“扛把子”的张黎,也有沈严、曹盾、汪俊这样的中流砥柱;

>演员阵容上也是汇集了老中青三代,有张嘉益、雷佳音、朱亚文、靳东、陈数、海清、刘敏涛、张萌、谭卓等,也有倪大红、吕中、溪美娟、苇青等老戏骨,还有倪妮、杨洋、邓伦、赵今麦等新生代演员;

>每个单元制作成两集,每天播放两集,也就是一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

>全剧十个单元,也就意味着整部剧十天就能播完,且会贯穿整个国庆假期。这期间,每进入一个全新的单元,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故事和全新的演员。

>昨晚,《在一起》正式开播。

>打头阵的,是《生命的拐点》单元。

>这一单元是由张嘉益、周一围、谭卓、张天爱等演员主演,由张黎、韩晓军导演,梁振华、董哲编剧。

>还原的是从疫情初期到出现拐点这一期间,身患渐冻症但仍奋战在一线的张定宇院长以及广大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故事。

>讲真的,整个故事看下来最大的感触——

>就是满满的真实感和极高的还原度。

>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简简单单地讲述着疫情初期的战场,用的是最简单的镜头,最平淡的叙事手法,和最朴实的表达方式。

>但这些,已经足以让人感同身受和泪流满面。

01

催泪的情节

>正如单元名,《生命的拐点》是以时间为节点,从最初的个位数病例,到疫情大爆发后病例不断增加。

>这期间,所有的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冲在第一线,与病毒做生死决斗。大家都在盼望着,这场灾难的拐点,能够早一点到来。

>此时的他们,有恐惧,也有疲惫;但更多的是面对面对病毒的勇气、对抗病毒的信念,和战胜病毒的决心。

>短短两集,内容极为丰富,感情也尤为真挚。

>其中几个泪点,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

>张汉清的背影——

>上楼梯时,张嘉益饰演的张汉清突然发觉自己的腿无法抬起。不想谭卓饰演的陆曼琪担心,就借口要先打个电话,让陆曼琪先上楼。

>强忍着疼痛假装淡定,直到走到墙后,才显露出痛苦的表情↓

>发现右腿无法抬起,就干脆用左腿上楼。但过程中,他仍想尝试,缓缓地抬起左腿,轻轻地落下左脚。

>每一个动作,都是钻心的痛↓

>抢救完病人后,张汉清松下一口气,缓缓地走出病房。

>这里的每一步,也都无比的沉重↓

>走到桌前,已经耗尽了张汉清的全部体力。他先是手拄椅背,把重心放在手中,让自己的腿部放松↓

>最后才坐下,轻轻按压让腿部放松↓

>抬头看到大家向自己走来,他又连忙招手示意大家回去↓

>两个场景,都是背影的刻画。没有台词,全程用简单的镜头表达,但足以传递出巨大的信息。

>即便有渐冻症,他仍坚持在岗;即便已是疼痛难忍,他也仍不愿让旁人为自己担忧。

>他要强,也更加隐忍。

>作为院长的张汉清,始终屹立不倒。他是楷模,是精神支柱,更是一整家医院的主心骨人物。

>师徒二人吃面——

>张汉清和周一围饰演的谭松林,两人亦师亦友,多年的感情十分深厚。

>他们之间的感情,就是在这场吃面的片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始的谭松林,很开心地吃面,很放松也很痛快。

>但张汉清的内心却并不轻松,他甚至已经开始交代谭松林,希望在自己病发后也能继续吃到这碗热干面。

>原本放松的谭松林,脸色立马不悦。

>第一反应是说反话,“谁爱管谁管,反正我不管”↓

>紧接着内心缓和,又马上劝解“就好好治,好不好”↓

>相比一上来就说宽慰的话,这段反话加得可太妙了。

>反话,印证内心的不舍,不愿意接受。而这,也能更好更自然的体现谭松林对师傅的不舍和真情流露。

>不愿再多说话,谭松林开始加速吃面。但过程中,出现了咳嗽症状。

>张汉清提议,让谭松林做个检测。但谭松林不愿,笃定自己没有中招。张汉清再次劝说,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马虎。

>到这,谭松林才开始担忧。此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立马背过身去。

>身体的语言,永远是最诚实的。

>他很担忧,但不是担忧自己,而是担忧自己身边的人,害怕传染给师傅传染给家人和同事。

>谭松林这个角色,前期可能有些保守。但后期是有所成长的,他逐渐开始有责任感,逐渐开始有担当,甚至还同意了遗体捐献。

>也同样是值得敬佩的。

>老太太的鞠躬——

>吕中饰演的老太太,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的儿子是第一批被感染的患者。在儿子被转入张汉清所在的医院后,老太太一直陪伴在侧。

>最开始,只有老太太在走廊里焦作等待的镜头。

>后来,大夫问话,老太太讲述自己的情况;

>再到后来,医护人员劝他回家去等,但她仍不愿意离开,始终要陪伴在侧;

>到了八十多岁这样的年纪,生死早已看淡,依旧放心不下的也只有最亲的人。这就是亲情,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只需要默默地陪伴。

>老太太就这样,在医院的长廊一住就是多日。

>但最后结果很无奈,儿子最终还是救治无效。

>得知这一消息后,老太太并没有崩溃大哭,而是默默接受。

>一句“没受罪就好”,承载了太多太多。

>接受儿子离世的事实后,老太太又提议要把遗体捐赠给医院,去帮助更多需要救治的人。

>临走前,她还向医护深深地鞠了个躬。

>这段同样是令人动容的。

>不刻意去营造生离死别,也不需要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只要看到老人颤颤巍巍鞠躬以及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就能感受到她的丧子之痛。

>最真实的,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诸如此类的情节,剧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院长的果断担当、勇气,比如医护人员的敬业,甚至是委屈,以及病人的恐惧,病人家属的担忧等等,都毫不忌讳地表达了出来。

>正因如此,才能有强烈的代入感,观众也才能产生强烈共鸣。

02

真实的人物

>作为一部主旋律的时代剧,《在一起》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可以追溯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事迹,也通通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这部分,我们可以结合一些新闻报道和人物采访来看。

>张嘉益饰演的张汉清,他的原型人物就是张定宇院长。

>张定宇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已经57岁的他,再干几年,就能光荣退休,享受生活。

>可谁也没想到,原本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

>面对未知的病毒,张定宇临危不惧、守土有责,在疫情最早打响的地方支撑起了一切。

>那段时间,张定宇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没日没夜的工作。为了节省时间,他甚至以医院为家。

>困了累了,就直接在病区在值班室休息。

>年近六十他还身患渐冻症,不仅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甚至都会慢慢地失去知觉。

>张定宇院长的真实状态↓

>虽然还可以正常走路,但简单的上下台阶,对他来说已经是难上加难↓

>张定宇的妻子程琳,同样是最早投入战斗的医护人员。抗疫过程中,程琳不幸感染,收治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

>一边是病人,一边是家人,张定宇陷入两难。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病人,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事后,他也很自责的表示,自己或许是个不错的医生,但却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丈夫。

>从如何应对疫情,到渐冻症发病再到和妻子的感情等等,发生在张定宇身上的种种感人事例,都一一进行了还原。

>而张嘉益的诠释,从身负重任、到渐冻症的痛苦、再到对妻子的内疚,也都是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周一围饰演的谭松林和张天爱饰演的护士柳小可,他们是一对夫妻,也是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

>疫情爆发初期,为了家人的安全,也为了方便工作,他们选择住在自己的私家车里。

>平时只能靠视频和家人通话;

>一旦有紧急情况,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必须要立刻返岗;

>这一对,表面上看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但事实上,这对也是有原型的。

>他们的原型人物同样都是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一位是医生涂盛锦,一位是护士曹珊,夫妻俩都参加过2003年武汉抗击非典的工作。

>那时的武汉,已然寒冷刺骨。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选择如此。从大年初一开始,他们便住进了这辆伴随一家人八年的车里。

>而这一住,就是整整23天。

>疫情期间,还有无数无名英雄。

>本来请好婚假,但为抗疫临时取消或推迟婚假的医护人员,随处可见;原本长发飘飘,但为抗疫剪去长发的女性医护人员,更是数之不尽。

>而这些,在剧里同样有还原。

>取消婚假,投身抗疫↓

>这位医生,前后仅出现两次。第一次,向院长请婚假;第二次,靠在墙边吃饭,并告知院长自己已经取消了婚假。

>两次出镜都是在不经意之间,镜头不多,也只有简单的几句台词。没有刻意的表现,但足以动人。

>女性医护人员剪去头发↓

>这段也拍得很好。

>整个过程没有台词,只有三两镜头。没有直接拍剪发的过程,而是选择用简单、含蓄的镜头表达。

>第一个镜头,一个女孩对着镜子梳着自己的长发,眼泪不停地在眼里打转,这是她在和自己的长发告别。

>第二个镜头,是女孩子们的背影。此时的她们,已经剪去了长发。

>第三个镜头,女孩们一起推门走入,准备进入病区,准备去迎接更难的挑战。

>她们脸上的笑容,带着信念,更带着巨大的勇气。为了疫情剪去长发,她们不后悔,她们心甘情愿。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鼻头都酸了。

>因为那种难过,大家都懂。那种心情,大家都理解。而那种精神,大家也都由衷的敬佩。

>从主心骨张定宇院长,到在车中蜗居的夫妻再到成千上万为疫情付出心血的医护人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还原。

03

用心的细节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影视作品中,亦是这个道理。细节,不仅是剧情的基石,更是剧情不会沦为俗套的关键。

>毫不夸张的讲,《生命的拐点》里,随处可见细节的高度还原。

>医护人员防护服上写着的名字;

>所有人员加班加点,甚至直接睡在办公室;

>医护人员想哭但必须要忍住,因为害怕护目镜哭花,浪费物资又浪费时间;

>医护人员脸上不仅有防护痕迹,更用心更可贵的是这些痕迹还是一点点加重的;

>第一集开始,只是稍浅的压痕↓

>到第二集结束,脸上已经因为长期戴防护压出了伤痕和血印↓

>从防护服上的名字到演员脸上的勒痕,这些不经意的细节,都是最好和最真实的还原。

>除此,还有大量更为细枝末节和难以发现的情节还原。

>比如疫情从初期到爆发的整个事态变化,如何排查如何检查病毒,甚至病人的餐饮标准,都极为精准和有章可循。

>这里还是结合张定宇院长的采访来看。

>爆发初期,张定宇所在的金银潭医院接诊了七位病人。

>从最初的七位,快速增加到四五十,然后八十、九十、一百,甚至更多的病人不断往医院输入。

>病人病情恶化很快,最初的咽拭子测试,全部为阴性。张定宇立即决定让所有病人做肺泡灌洗,因为只有这样,咽拭子才能够检测的到。

>这一选择,也是张定宇院长认为自己在初期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在免费治疗政策下达后,张定宇立即决定将病人的餐饮标准提到120元每天。

>病情大爆发时,很多人都感到恐慌,医院物资不够、医护人员自我防卫工作不到位,因而也出现了院里职工集体辞职的现象。

>是的,就连这一现象也拍出来了。

>但这没有什么丢人的,没有谁天生就伟大,想好好活下去也没有错,因为这就是人们最真实的状态。

>后续实在招不到员工,院里甚至决定让所有行政和后勤部门顶上。不会看病,就去送饭或者打扫卫生。

>的确是这样,当我们在家里躲病毒时,总有一些人,却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他们在负重前行。

>不管医护人员也好,还是后勤保障人员也罢。

>诸如此类的种种情景,都原原本本地进行了还原。也正是这些细节的刻画和铺垫,才能让观众更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还是前面说的,整个故事看下来最大的感触,就是满满的真实感和极高的还原度。

>细节感、真实感、有条不紊地讲述故事,且高度还原身处疫情之中的医护的真实模样。

>没有刻意吹捧,也没有无故诋毁,有的只是最为客观记录和表达。

>因为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

>感谢《在一起》,也要称赞《在一起》,因为它记录了历史,也拍出了疫情最真实的样子,没有辜负为疫情付出的英雄,也没有辜负期待已久的观众。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