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书写的“女排精神”,缘何这么燃?
1905电影网专稿 “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初入国家队的郎平(白浪 饰)在训练场上听到了这句话。也正是这一句,在此后几十载的排球生涯中,与她相依相伴,如影随形。
如果说,中国女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人们心目中一支所向披靡的王者之师,那么如今,它更是镌刻在时代章程中的光辉一篇,凝结着每个中国人骨血之中最坚硬和顽强的部分。
电影《夺冠》着力于复刻几场中国女排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赛事。其中,导演陈可辛选择将三场著名的中外大战作为全片的高潮点呈现,即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日之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美对决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巴大战。
此时,观众的视线已不再锁定银幕中的某个角色,而是聚焦在赛场上,这支正在为荣誉而战、叫做“中国女排”的队伍。得分后的振臂高呼,失意时的从容不迫,她们的一举一动都牢牢牵动着“场外”的我们,一场跨越时空与身份的情感共振由此而生。
“郎平”如同影片的桥梁,将新老两代女排的集体记忆巧妙串联。彼时,作为女排队员的她(白浪 饰)带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桀骜,事事敢为人先;转眼间,已是主教练的郎平(巩俐 饰),在遇到与曾经的自己有几分相像的朱婷时,道出一句“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更像是给了当初的自己一个圆满的答复。这一关键人物的塑造,既令影片叙事得以顺畅自然的过渡,又将这位“铁榔头”传奇般的职业生涯和盘托出。
事实上,早在《夺冠》之前,已有不少影视作品诠释过女排精神,如《中国姑娘》、《排球之花》、《沙鸥》等等。在1981年的电影《沙鸥》中,女排运动员沙鸥在经历伤病、失败、爱人罹难的重重打击后,依然坚强地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奉献终身,这一故事曾鼓舞了无数人。
显然,40年后《夺冠》想要传递的价值意义已有别于前者。正如编剧张冀所言:“中国女排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几代女排人一路创造奇迹,也是在书写着中国人的传奇。”在这部更加注重展现女排群像的影片中,我们既唏嘘于这股集体精神的流动与传承,又能清晰地从中看到群体内每一位个体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这一被称为“时代精神”的产物,实则早已超越了女排甚至体育竞技的范畴,它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高尚品质,包含但不局限于团结协作、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等。当这种精神被附着在中国女排身上,更像是历史发展中一次偶然却也是注定的选择。
一种精神,两次传承,三代传奇。一种精神,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两次传承,郎平身份的转变,令新老女排在银幕中完成了一场跨时空接力;三代传奇,中国女排三代队员几十载的风雨征程与浮沉跃然于眼前。
《夺冠》用叙事的“真”和修辞的“诚”书写了一场中国女排的奋斗史,心灵史。它以一种集体叙事,唤起了一段温暖而充满力量的全民回忆。影像之下,“女排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期待这群中国姑娘们在赛场上再度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