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香》背后 是许鞍华与张爱玲的“半生缘”
《第一炉香》发布首支预告
1905电影网专稿 许鞍华,拍了40年的电影,约有30部影片。她曾说:“我估摸自己在香港导演排名十名之内,在世界上则没有排名。”
73岁,已过古稀,世界“认可”了她,她迎来了第一座三大电影节的奖杯,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
导演许鞍华获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
同时,她也把新作《第一炉香》带去了水城。首映过后,以首波口碑来看,质量高于预期。我们在威尼斯采访到了许鞍华,这是她第三次改编张爱玲小说,她说这次的爱情故事和以往都不一样。
从电影宣布演员阵容到发布首支预告片,争议全都聚焦在选角方面。
许鞍华选了健硕的彭于晏来演“没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像一般”的混血公子哥乔琪乔。彭于晏在威尼斯媒体发布会上透露,为了角色他特意减重,学说葡萄牙语,学跳舞。选马思纯来演葛薇龙,外在形象和小说描述算是妥帖,只是两人搭配起来不像是张爱玲体系里的男女主人公。
许鞍华说她有自己的考虑,现在市面上能找到合适演这种爱情片的男女演员不多,他们两位有演情人的特质。她举例《黄金时代》的冯绍峰,外形不像萧军,但他有一双“情人的眼睛”,和饰演萧红的汤唯很搭。
《第一炉香》的问世,续写了许鞍华与张爱玲在大银幕上的第三次缘分。关于这段“半生缘”,一切还是得先从30多年前的《倾城之恋》开始讲起。
01
“倾覆”张爱玲
《倾城之恋》是第一部改编张爱玲小说的电影,也是许鞍华第一次将偶像作品搬上银幕。那时,许鞍华刚拍完《投奔怒海》,急于继续开戏,与邵氏签约,本以为能大展身手,却处处碰壁。
“我习惯的创作方式,是家庭式制作,一起做,团队协作,并非像大公司,没人情味,加上讲权力,计算利害。方式改变,令我很难做事。我很辛苦,他们同我所追求的东西和价值观念完全不同。”
在邵氏的第一年,她同甘国亮合写剧本《人间蒸发》,这是《客途秋恨》的前身,两人在合作中大吵、闹翻。为了尽快离开邵氏,还清片债,许鞍华决定“快手快脚拿套平时很熟悉的小说来拍”,于是便有了《倾城之恋》。
为了获得版权,许鞍华联系了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宋淇,通过宋淇,张爱玲回复了一份手写的中文信,她同意授权改编,祝愿电影有佳绩。
写剧本加前期筹备只花了两个月,男女主角找来之前在《胡越的故事》里合作过的周润发和缪骞人。
周润发和缪骞人 |
小说《倾城之恋》》带有一点好莱坞神经喜剧的风格,一男一女,在唇枪舌剑、斗嘴调情中萌生感情,最后,“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他们的爱情”。许鞍华说:“故事中的男女关系,我是要到拍完了这出电影才开始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她用“苦大仇深”的悲剧基调去拍一段浪漫化的爱情,不知用何种结构联结起上海和香港,不知用反讽手法来写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关系,只好用惯常的写实风和情节剧把小说里的场景和对白照搬到电影里。
许鞍华自认没有抓住小说的核心精神,那时她亦不懂得如何把张爱玲文字里的意象正确转换为电影语言,把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转变成可供感知的视觉影像。
小说里写:“流苏一进门便不由得向窗口笔直走过去。那整个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酽酽的,滟滟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这段话是以景写情,侧面烘托出白流苏再次面对范柳原内心的兴奋与不安。
电影倒是一五一十地拍出了房间里的窗和湛蓝的海,可远处的大海一片波澜不惊,景色平面、呆板,小说文字原有的韵味和表达意图大为失色。
《倾城之恋》海景截图 |
整部电影就是显得如此捉襟见肘,无处借力,也无处施力。
选角争议也很大,缪骞人老低着头,一副闷不吭声的“怨女”模样,与原著形象存在很大差距。许鞍华抱怨美术指导,无缘无故就将缪骞人的头发剪短,演员造型成了大败笔。周润发身上自有范柳原情场浪子的风范与气质,许多对白都是调情话语,周润发却以比较严肃、轻浮的口气说出,他没有深入理解这个人物,诠释浮于表面。
许鞍华后悔没有调整好两位主演的表演方式,“演员要做优秀的戏剧角色,但是他俩是很低调的演员,演戏很生活化,做这个戏就行不通。”
开拍前,她和周润发到宋淇家里吃春卷,宋淇建议周润发演范柳原要幽默一些,电影也要拍得像四十年代的喜剧。可惜,许鞍华没有认真听从意见。
“这套戏出来当然失败啦!”许鞍华对《倾城之恋》很不满意,制作匆忙、没有好想法,包括拍双人跳舞,自知“不知道怎么拍得有变化,怎么把他们拍得好看”。她也反思女主角或许可以换新搭档,比如林青霞或是汪明荃。
第一次拍张爱玲,许鞍华遭遇“滑铁卢”,不过这个结果她也能预见,只是寻找下一部戏的资金变得更为困难,尤其要再改编张爱玲小说,“人们听到张爱玲都得晕倒”,许鞍华说。
02
不忘,有回响
当初《人间蒸发》合作中断,许鞍华最想拍的其实不是《倾城之恋》,是《半生缘》。因为无法到内地实地取景,没有实景就做不了这出戏,只好暂时舍弃。
《倾城之恋》往后十年,因预算不足,改编想法还未完全成熟,电影《半生缘》一直无法成型。期间,导演田壮壮还跟许鞍华透露他想拍《半生缘》的电视剧,她回说要是拍了电视剧,也就没必要拍电影了。
念念不忘,直到1996年,凑了1100万资金,一切都准备就绪,演员和制作班底也比之前好,影片顺利开拍,在预估的三个月时间拍摄完成,不像《倾城之恋》那样匆匆忙忙。
黎明饰演沈世钧,黄磊饰演叔惠 |
小说篇幅十多万字,涉及世钧、曼桢、叔惠三组家庭,这一回许鞍华懂得删繁就简,把小说里关于家庭长辈的部分以及曼桢嫁给祝鸿才之后的生活内容全部删去,浓缩不必要的场景,突出曼桢与世钧的爱情主线。
“我尽量一边讲故事一边布下悬疑,同时要搞些意外给那些看过小说的人,有些依原著,有些不依。”
吴倩莲饰演顾曼桢 |
小说情节偏通俗,曼桢遭姐姐陷害,被姐夫强暴,转换到电影里,处理不好,就容易沦为肥皂剧的俗套调子。许鞍华自知改编要紧紧抓住一点:煽情也要煽得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
所以,电影里的曼桢没有小说里那样被动、哀怨,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鸿才也没有坏到那么极致。
梅艳芳和吴倩莲饰姐妹 |
许鞍华擅长拍摄现实里的日常生活,小说《半生缘》的内容也比较生活化,她的长处一下子就有了施展空间。
她不拍30年代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的上海,她拍工厂区和半郊区,把上海拍出一种正在开发的城市感,个人的命运不与任何具体城市对位,都包裹在历史的洪流里。
前半程,曼桢、世钧和叔惠三人的相知相熟,曼桢和世钧的恋爱经过都拍得沉稳缓慢,细致入微,两人分开后,叙事就开始大刀阔斧,节奏提速。“这个戏的拍法必须简单明朗,因为故事复杂,一定不能再乱折腾。我不可以搞得很隐晦、很难懂。”
许鞍华把小说里世钧、曼桢的心理活动转化为电影旁白,用世钧的回忆串联起叙述结构,用曼桢的内心话语勾连起这段情缘的真实面容。
这一次,她选取的演员都放在了正确的位置。
吴倩莲本就像是从张爱玲小说里走来的女子,黎明演温吞的沈世钧,算是量身定制。梅艳芳演顾曼璐,葛优演祝鸿才,演技不在话下,更让两个角色显得“讨喜”。
《半生缘》梅艳芳和葛优 |
许鞍华对场面调度的设计与想法比过去更为圆熟。用一个窗里窗外的移动构图,交代曼桢与世钧的错别,用一个荡到餐馆外的镜头收尾两人阔别多年后再见时的沉默,影像表达有点睛之笔。
对比《倾城之恋》,《半生缘》方方面面都要好得多,许鞍华也自信,《半生缘》是她在改编概念上完全可以交代的一部戏。
03
点上一炉沉香屑
如果要细挑《半生缘》的瑕疵,就是许鞍华经常自我批评的一点——“电影感”不强。影片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不够鲜明,差那么一口提神的气。
列数许鞍华的代表作,《半生缘》都很难排得进前列。
许鞍华在威尼斯告诉我们,现在她还继续坚持拍片,就是想拍出更好的电影,她要比以往更加注重电影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
看一看《第一炉香》的幕后班底,编剧找来著名作家王安忆,摄影是掌镜《花样年华》的杜可风,服装造型是拿过奥斯卡的和田惠美,配乐是大名鼎鼎的坂本龙一,有这样的黄金阵容来撑场,制作水准升级不少。
但艺术形式这回事,导演许鞍华始终才是定夺的主心骨。
《第一炉香》的版权最早可追溯到《霸王别姬》的制片人徐枫。侯孝贤拍过电影《海上花》,原作《海上花列传》也是张爱玲翻译的作品,徐枫曾邀请侯孝贤来拍《第一炉香》。
侯孝贤说,对不起,我拍不了,你得找王家卫,他最合适。“张爱玲的情感非常幽微,还有上海那个时代的氛围,说实话,要拍我要费很大力气,光找演员就找死了。”
最终版权又流转到曾帮助许鞍华拍出《投奔怒海》的青鸟影业。为了版权,许鞍华再度造访宋家,小说的负责人已经是宋淇的儿子宋以朗,他的姐姐宋元琳和许鞍华也有着60多年的同学情。
许鞍华再度接手,她对张爱玲是再熟悉不过了,先答应当监制,之后又确定担任导演。她不像侯孝贤那样注重还原小说中四十年代的历史怀旧氛围,她说自己更看重这个别致的爱情故事。
在她看来,《沉香屑·第一炉香》关于爱的主旨和《倾城之恋》《半生缘》都不同,故事里的葛薇龙单方面爱着乔琪乔,这种处于极端、自卑状态的爱情吸引了她。
马思纯饰演葛薇龙 |
小说里的乔琪乔风流倜傥,仿若年轻、贫穷版的范柳原。葛薇龙是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明知深陷困境仍甘之如饴。姑妈梁太太和女仆睇睇、睨儿,仿佛从《红楼梦》里走来,这也是张爱玲一生钟爱的作品。
小说文字夹叙夹议,“电影感”也强,多用空间场景与视觉意象写情,喻情,如“吐出的蛇信子”、“三寸来阔的金刚石手镯”,不断着墨于梁太太花园般的住处,点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喻指“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许鞍华一向尊重张爱玲原著的核心内容,她曾说:“张爱玲小说你只可以改编,不可以借题发挥。”
《第一炉香》的电影剧情有做部分修改,在情节上续写了葛薇龙嫁给乔琪乔的婚后生活,小说仅寥寥数笔带过,电影则多花约半小时去掀开这段肮脏、堕落的婚姻面目。
拍完《黄金时代》,许鞍华说以后要多拍关于香港历史的电影,然后有了《明月几时有》和现在的《第一炉香》。许鞍华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也在于写出了她眼中的香港。《第一炉香》的故事时间大致就发生在许鞍华的童年时期,她是那段殖民生活的亲历者和历史的见证者。
改编张爱玲小说本是难事,“张迷”们对小说也各有自己不同的想象。许鞍华三次迎难而上,这支战前香港的故事到底怎么讲?“第一炉香”能点成吗?
惟有等待上映,静候分晓。
04
许鞍华威尼斯专访实录
1. 您之前改编过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半生缘》,但都不太满意,这次拍《第一炉香》的动力是什么?
许鞍华:这个故事中关于爱的概念和其它两个故事是不同的。我认为它更冒险,更新颖,也更有趣,它是单方恋爱的一种极端形式。
《倾城之恋》是关于两个对机会有不同算计的人如何坠入爱河,他们需要计算是否应该在一起。《半生缘》是关于环境如何阻碍了他们。但《第一炉香》是关于那个男人乔琪乔,天生不爱葛薇龙,虽然葛薇龙很爱他,她选择结婚,打赌乔琪乔有一天会好转,但他没有。
2. 这个电影项目有什么吸引您的地方?
许鞍华:我现在就想做我感兴趣的事,也许人们会觉得我拍这部电影是因为我想拍四十年代怀旧的上流社会、香港或当时的场景,但这个核心故事更为重要。
实际上,我不喜欢大制作,因为那样会花费很长时间,因为得和美术指导好好相处,然后把场景建好。如果我拍现实主义,拍拍街上发生了什么,我能很快就捕捉到故事内容。
《第一炉香》就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我感觉时间不多,但实际上,对我们来说,这部电影的进展非常快。因为我一般在剧本方面都要花很长时间,我们至少在拍摄前两年就开始讨论剧本了。一年半后剧本完成,花了大约六个月时间考察场地、讨论成本,正式拍摄时间是三个月。实际上,这是相当快的,而且考虑到这部电影只有两个主要场地,我们不需要到处跑,而且也没有战争场面或大场面。
3. 为什么选择马思纯和彭于晏担任男女主角?
许鞍华:因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我认为能一起拍摄爱情故事的男女演员非常有限。有些演员可能有很好的表演能力,但是他们不能在爱情故事中表演,因为他们没有那双“眼睛”。
透过男演员或女演员的某种特质你可以在爱情场景中想象他们,当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感动,这是一种特殊的共振,不是很普通就能得到的东西。我在拍摄《黄金时代》的时候,选了不像萧军的冯绍峰,我选他演这部电影是因为我觉得他能演好和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因为他有一双“情人的眼睛”。
4. 电影《第一炉香》在原著小说基础上还增加了不少情节,为什么会这样做?
许鞍华:现在剧本里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新的,增加的故事情节和场景都是从小说里推断出来的。葛薇龙嫁给乔琪乔后会怎么样?这部分描述在小说里只有一段话,但电影里用了30分钟或45分钟来讲述。因为我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这会让这场阴谋和冲突更加明显。
5. 拍完《黄金时代》,您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后会多拍一些关于香港历史的电影,之后我们看到了《明月几时有》,《第一炉香》也有侧重展现您对香港殖民历史的思考吗?
许鞍华:我出生于1947年,在这部电影故事发生时间的几年后。在五十年代,我亲身经历了殖民生活,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优势,因为我对那个时代有个人的理解,所以如果我不拍,人们就得多做很多研究。
有人会说《第一炉香》是一个关于殖民主义的寓言,关于殖民主义的不堪,因为它就像发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上流社会里,存在着很多堕落,这些堕落都不得不隐藏在一个非常丰富多彩、漂亮浮华的外表里。
6. 您现在对电影还抱有极大的热情,是什么驱动您不断去寻找新的项目?
许鞍华:过去几年,我开始对自己更有信心了,因为我越来越知道该怎么去拍电影了,但我很沮丧,因为我知道我的精力在下降,我不能每天拍摄超过10个小时了。拍电影,特别是对导演来说,需要很多精力。但是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不能这样做了。
我只是希望我能坚持几年,试着拍出更好的电影。我现在对角色、演员、选角等方面有了更好的把握,但是对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很遗憾,因为我总是忙着做一件又一件事,讲不同的故事,拍不同的电影,我没有想太多关于电影艺术形式本身的问题。
如果想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通行证,你就必须这样做。不是说我一定做得到,只是必须努力去做。这无关天赋,而要以能够体现主题并以能与之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来拍电影,这和单纯的拍摄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亦参考《许鞍华说许鞍华》。